血管免疫母细胞性
病例1:戈利昔替尼治疗合并
患者,男,61岁。
现病史:2023-12患者确诊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IV期(累及淋巴结、腮腺、脾脏),于2024-1-18起行
影像学检查
PET-CT(2024-7-18):“淋巴瘤、肺癌治疗后”复查,对比2024-5-9 PET-CT影像:右侧颈部、双侧腋窝、纵隔、腹盆腔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较前增多、增大,糖代谢较前增高;脾脏形态增大并糖代谢明显增高,考虑脾脏浸润可能;左肺门病变较前缩小并糖代谢减低;双侧腮腺结节形态及代谢水平大致同前。
图1 2024-7-18 PET-CT表现
疾病诊断
1.肺恶性肿瘤(左肺
治疗历程
本次入院治疗:
入院后复查PET-CT,提示肺癌PR、淋巴瘤PD。经MDT讨论,考虑目前肺癌病情稳定,但淋巴瘤病灶明显进展,决定暂停第3周期紫杉醇+卡铂+PD-1单抗治疗,建议尽快重启淋巴瘤治疗,并启动胸部放疗。
2024-7-19,予JAK1抑制剂戈利昔替尼150mg qd,同步进行PD-1单抗联合放疗治疗肺癌,2周后浅表淋巴结已未及。治疗期间出现IV血小板减少,予升血小板治疗后缓解。
2024-10-31复查CT,淋巴瘤疗效评估达完全缓解(CR);肺癌疗效评估达部分缓解(PR)。
截至目前,患者持续戈利昔替尼治疗已达1年,持续CR。
病例2:戈利昔替尼治疗初治AITL患者实现持续CR
患者,男,61岁。
现病史:2024-6患者无明显诱因发现右侧颈部包块,大小约3.5cm,质韧,有轻压痛,无
影像学检查
PET-CT示:1.考虑淋巴瘤,累及双侧颈部淋巴结、右侧扁桃体及右侧腋窝淋巴结;肝脾增大;右侧腋窝淋巴结活检术后改变。2.18F-FDG-PET-CT
图2 2024-6-13 PET-CT表现
右侧腋窝淋巴结活检病理示:(右侧腋窝)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形态结合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符合结内滤泡辅助T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亚型(TFH-AI)/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
免疫组化:CD20(皮质区及滤泡+),CD3(副皮质区+),CD5(副皮质区+),CD21(FDC+),CD23(FDC+),CD30(少量散在+),CD79a(皮质区及滤泡+),Ki-67(约40%+),ALK(ALK1)(-),CD4(+++),CD8(散在少量+),CXCL13(片状+),CD10(散在个别+),PD-1(生发中心+,生发中心外部分弱+),BCL-6(生发中心60%+,生发中心外30%+)。
分子病理:基因重排克隆性检测(TCRB基因克隆性重排+),EBERs(-)。
骨髓病理:未见淋巴瘤累及。
疾病诊断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IV期,IPI 2分,ECOG 2分
治疗历程
一线治疗:
2024-6-27至2024-11-12,予6个周期戈利昔替尼+BV+R-CHP(戈利昔替尼+
2024-10-26予G-CSF、
图3 治疗后患者PET-CT表现
李文瑜教授点评
AITL好发于老年患者,疾病侵袭性高、临床进展快、患者预后差,发病时多为进展期4。目前国际上仍缺乏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常用的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远期疗效不佳,亟需更有效的治疗策略4-5。近年来,随着靶向药物及免疫治疗的进展,AITL的治疗方案逐渐优化,部分患者可实现长期持续缓解5。一项全球多中心的II期研究,共纳入104例患者,旨在评估戈利昔替尼在既往接受过≥1次系统治疗的R/R PTCL成年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戈利昔替尼单药治疗R/R AITL患者的总缓解率(ORR)为56.3%,初步展现出临床价值2。
本文报道的两例AITL患者,通过个体化治疗策略,均取得了显著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病例1为合并肺癌的R/R AITL患者,既往西达本胺单药治疗淋巴瘤后疾病进展,后予戈利昔替尼治疗淋巴瘤,同步进行PD-1单抗联合放疗治疗肺癌,治疗3个月后淋巴瘤达CR,肺癌PR,且疗效持续至今。该病例充分体现了戈利昔替尼快速起效、深度缓解的优势,为难治性AITL患者带来显著的长期获益。病例2为初治AITL患者,采用BV+R-CHP联合戈利昔替尼治疗,2周期后达PR,4周期后达CR,后顺利完成ASCT。这一成功案例表明,戈利昔替尼与传统化疗联合可能显著提升初治患者的缓解深度,为后续移植创造条件,尤其适合高肿瘤负荷或高危患者。
综上所述,戈利昔替尼为AITL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突破点,其联合策略的个体化应用有望改善患者预后,尤其是对于传统治疗失败或合并复杂病情的患者。期待未来有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积累,以优化临床实践,最终实现AITL治疗模式的革新。
李文瑜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淋巴瘤科行政主任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州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