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全新一代BCL-2抑制剂利沙托克拉正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适用于既往经过至少包含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在内的一种系统治疗的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值此突破性时刻,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王建祥教授、亚盛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大俊博士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期间,受邀出席圆桌论坛,共议该靶点科学价值与中国创新药发展意义。
众所周知,BCL-2是血液肿瘤乃至整个肿瘤领域非常重要的治疗靶点,但研发难度也较大,首先请马军教授和王建祥教授为我们介绍一下BCL-2靶点和BCL-2抑制剂在血液肿瘤中的治疗意义和价值?
马军教授:
BCL-2抑制剂是血液肿瘤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自2001年首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伊马替尼获批以来,小分子靶向药物已覆盖一百多个血液肿瘤靶点。特别是BCL-2作为调控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在B细胞恶性肿瘤、白血病及淋巴瘤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BCL-2抑制剂联合阿扎胞苷已成为unfit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此外,BCL-2抑制剂与BTKi联合有限疗程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可实现深度缓解,克服终身服药局限。作为继TKI、BTKi后的里程碑式小分子药物,BCL-2抑制剂正推动肿瘤治疗进入临床治愈探索新阶段。
王建祥教授:
血液肿瘤的核心病理机制之一是肿瘤细胞凋亡机制异常导致其获得生存优势,BCL-2蛋白在肿瘤细胞逃避凋亡过程中起关键调控作用,其过表达显著增强肿瘤细胞生存能力。然而针对该靶点的药物研发面临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界面复杂等挑战,成药性低。BCL-2抑制剂利沙托克拉的成功获批印证了从机制-靶点-药物的完整转化医学路径,其临床疗效已获医患认可。
利沙托克拉的获批,创下了中国原创新药的多项突破和记录,利沙托克拉被寄予“首个全球级中国原研BCL-2药物”的厚望。您认为它对中国创新药生态的标志性意义是什么?
马军教授:
BCL-2抑制剂具有广泛的治疗潜力,在CLL/SLL等B细胞淋巴瘤疾病中均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是目前极具希望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利沙托克拉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BCL-2抑制剂,开创了中国生物制药在该领域的先河,为我国开展真实世界研究奠定了基础,切实体现生命至上、一切为了患者的理念。我们期待通过上市后的真实世界研究,使利沙托克拉惠及更多的患者。
王建祥教授:
利沙托克拉的成功研发,填补了我国在BCL-2靶向治疗领域的技术短板,解决了关键药物“卡脖子”问题,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款重要的治疗选择。利沙托克拉前期研究数据表明,利沙托克拉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其有效性亦得到证实。值得注意的是,既往接受过其他BCL-2抑制剂治疗的复发/难治性CLL(R/R CLL)患者应用利沙托克拉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后仍能获得缓解。这表明利沙托克拉具有克服既往BCL-2抑制剂耐药的潜力,为解决此类临床治疗难题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我们相信未来通过持续深入的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利沙托克拉将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杨大俊博士:
利沙托克拉的获批上市具有重大意义。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在CSCO第九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召开前夕,NMPA正式批准其获批上市。首先,回顾研发历程,我与团队在BCL-2领域深耕三十年,我们于2004年率先将首个BCL-2选择性抑制剂AT101推向全球临床,并累计推动三个化合物进入临床开发。这一过程可谓“三十年磨一剑”,最终促成利沙托克拉在中国成功上市。我们深切感谢王建祥教授、马军教授等中国临床专家,以及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群体及其家属的全力支持与认可。
其次,自BCL-2靶点生物学发现至今已四十年,相关研究进行已四十年,药物开发二十年。过去二十年间,众多制药企业均曾涉足BCL-2抑制剂研发,然而多数折戟于临床前或临床阶段,我们团队亦历经三次化合物向临床推进的探索。利沙托克拉于2018年进入临床试验,是全球第二个进入注册临床试验阶段,并最终成为全球第二个获批上市的BCL-2抑制剂。其成功上市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实现了双重突破:成为首个中国原研获批的BCL-2抑制剂,并是全球第二个上市的BCL-2靶向药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此前全球唯一获批的BCL-2抑制剂已上市九年,在此期间无第二款产品成功上市,充分印证了该领域研发的难度。
BCL-2抑制剂的根本价值在于其不可或缺的生物学作用与临床意义,诚如王建祥教授所强调。BCL-2作为调控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在血液肿瘤发病机制中扮演核心角色,故有“小分子PD-1”之喻。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对多种B细胞肿瘤具有明确疗效;其二,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发性骨髓瘤(MM)等疾病中亦展现出重要临床潜力。展望未来,通过联合治疗策略,利沙托克拉有望攻克更多血液肿瘤治疗难题,甚至为部分患者带来临床治愈可能。因此,利沙托克拉在中国获批用于CLL/SLL,为中国患者提供了一项关键治疗手段,拓宽了治疗选择。
目前亚盛医药已构建了全面细胞凋亡管线,包括BCL-2抑制剂,MDM2抑制剂等,并获得了多项殊荣。亚盛医药这种国际的话语权是如何建立的?
王建祥教授:
亚盛医药作为由科学家创立并领导的科技创新企业,始终致力于科学发现的转化与创新药物研发。创始人杨大俊博士在细胞凋亡领域深耕多年,深入解析细胞死亡信号通路的核心机制,评估其治疗价值,并据此构建了差异化研发策略:针对不同靶点及凋亡逃逸机制,系统性布局在研新药。创始团队对疾病领域的深刻洞见与前瞻把握,奠定了亚盛医药在该领域的前沿地位,最终推动利沙托克拉等药物成功走向临床。期待未来更多中国原研产品能得以开发,惠及更多患者。
杨大俊博士:
亚盛医药自2009年成立至今已走过十六年历程。创立之初,我们即确立了致力于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和专注真正的原创性新药研发的定位。同时定位于全球开发战略,旨在满足全球患者需求。在细胞凋亡通路领域,亚盛医药形成了独特优势,针对细胞凋亡通路中三个关键蛋白家族——BCL-2家族(包括BCL-XL、MCL-1)以及MDM2-P53通路,建立了完整研发管线,共布局五个化合物,其中四个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首个中国原研BCL-2抑制剂利沙托克拉现已成功上市。这一成就源于我们的初心和坚持原创、敢于挑战困难的决心以及长期的坚守,也得益于优秀的候选药物和卓越的临床开发策略。我们与美国顶尖癌症中心(如MD Anderson、Mayo Clinic、Dana-Farber)及该领域的权威专家紧密合作,通过中美两地的临床试验数据,验证了药物的良好安全性、有效性、差异化优势,并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几乎每一项适应症的临床开发成果,均在中美两地完成研究,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进行口头报告,并同时发表于国际期刊。这一切的核心在于,我们在包括王建祥教授等PI的支持下,以坚实的临床数据证实了利沙托克拉带来的临床获益,这些严谨的临床数据不仅赢得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更直接转化为患者临床获益,彰显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核心研发理念。
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王建祥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北京协和医学院 首批长聘教授
国家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任
国家血液内科质控中心(筹)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副会长
J Hematol & Oncol 副主编;Blood 编委
中华血液学杂志 主编(2012-2016)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 (2012-015)
“杰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突贡专家、国务院特贴专家
CD19、CD33 CAR-T主要研发者
白血病治疗领军人,预后分层、强化诱导、全程管理,显著改善了急性白血病的疗效。
牵头制定了《急性髓系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多部诊治指南
NIH博士后杰出研究奖,第十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一等奖,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第一完成人)。
杨大俊 博士
亚盛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及博导
中国药促会研发专委会资深主任委员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与转化联合体(CBIITA)副理事长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产业兼职研究员
专注肿瘤学、细胞凋亡机理与新药研发近30年
先后承担国家“863”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近10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