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已现,亚洲首例见证胰岛素到免疫治疗的时空跃迁
2025-08-04

1754276138591423.jpg


在糖尿病诊疗领域,1型糖尿病(T1DM)犹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险峻山峰,长期以来,患者在传统治疗的荆棘丛中艰难前行。如今,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T1DM治疗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逐渐照亮了患者的前行之路。


近日,全球首个且唯一*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延缓T1DM发病的新疗法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拟)已在博鳌乐城先行区博鳌未来医院开出亚洲首批处方。琳琳(化名)作为亚洲首例接受治疗的患者,其与家人一同见证了T1DM治疗从单纯胰岛素替代的被动应对,迈向免疫调控主动干预的历史性跨越。循迹是路的智慧,也是千万家庭正在奔赴的黎明。


昔日棘途:传统胰岛素治疗的临床困局


T1DM特指因β细胞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具有酮症倾向的糖尿病1。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达41.1%的患者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起病2,导致治疗难度进一步增加。琳琳的姐姐正是典型例证,其在确诊时即遭遇DKA突发的紧急情况,在脱离危险后,便开始了终身依赖胰岛素的治疗历程。频繁的血糖监测和严格的饮食控制,构成了其生活的日常图景。


胰岛素是T1DM最主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3,其让T1DM从致死性疾病成为一种可以治疗的慢性病。然而,该疗法无法从根本上阻止胰岛β细胞的持续破坏,改变疾病自然病程,多数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仍面临慢性并发症等问题4。此外,频繁的胰岛素注射,使得患者的生活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和生活的自由与质量。在此背景下,寻找和开发更具特异性的针对T1DM病理机制的治疗方案,成为医患共同的诉求。


今朝新章: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拟)亚洲首治的创新突破


令人欣喜的是,医学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理念,逐渐崭露头角,为T1DM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尤其是以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拟)为代表的新型疗法正在推动T1DM治疗从“被动控糖”向“主动干预疾病进程”的治疗策略转变。


T1DM是一种复杂的以自身免疫反应为主因的疾病,早在T1DM诊断之前,自身免疫攻击已经启动,患者从T1DM 1期(出现胰岛自身抗体阳性,但血糖正常)到T1DM 2期(血糖异常,但尚未出现临床症状),再到T1DM 3期(出现临床症状,并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β细胞逐渐被免疫细胞破坏3。T1DM 1期和2期是T1DM治疗的关键窗口期(图1),为干预和重置免疫系统提供了机会5。琳琳正是把握了这一关键节点,作为T1DM高危人群,其通过系统的早期筛查,在疾病从1期进展至2期时,接受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拟)治疗,成功为疾病进展按下“暂停键”。


1754276057507545.png

图1. T1DM 1期和2期是治疗的关键窗口期


相较于传统治疗,免疫疗法有利于增加C肽水平,保留β细胞功能,改善血糖控制6,7。一项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安慰剂或阳性药物)相比,免疫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4小时C肽曲线下面积(P=0.0007)7。目前,T1DM免疫调节治疗主要聚焦在靶向T细胞,靶向B细胞以及细胞因子疗法等。其中,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拟)是CD3靶向的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与T细胞表面CD3结合,调节T细胞活性,抑制免疫系统对胰岛β细胞的攻击和破坏,从而延缓发病8。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拟)持续治疗14天,可将T1DM的发病时间平均延迟近3年9,有利于为患者争取更长的无症状期,减轻家庭照护压力与经济负担。


来日可期:胰岛替代、再生疗法的希望图景


目前,免疫疗法已在延缓T1DM病程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永久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仍是攻克T1DM的核心难题。在此背景下,胰岛/干细胞移植技术成为极具前景的研究方向。


胰腺与胰岛移植作为胰岛β细胞替代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健康的胰腺或经体外提取和纯化后的胰岛移植到患者体内,可重建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功能,实现血糖的良好控制3,为T1DM患者带来了临床治愈的希望。


除胰腺与胰岛移植外,细胞治疗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人多能干细胞是一种胚胎发育早期的细胞,在体外具备稳定的增殖能力和向人体各种细胞分化的能力,借助人多能干细胞定向分化策略,在体外大规模地制备人胰岛,有望解决胰腺、胰岛移植供体不足的问题10。然而,该技术目前在高质量人多能干细胞的获取,诱导分化效率的提升、功能稳定性的维持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希望未来随着基因编辑、免疫调节等相关技术的蓬勃发展,这些问题能逐步得到解决,使干细胞疗法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真正造福广大T1DM患者。


结语


从胰岛素替代治疗的百年征程,到免疫调节疗法的升级跃迁,再到具有治愈潜力的胰岛替代、再生技术,T1DM治疗正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琳琳为代表的亚洲首批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亲身见证了这一跃迁的关键一步。展望未来,相信在前沿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创新之下,T1DM治疗困境有望取得根本性改变,更多患者将摆脱疾病桎梏,拥抱健康自由的生活。


*截至文章发布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01):16-139.

[2]Deng C, et al. 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24 Mar;40(3):e3796.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1):1143-1250.

[4]陈榕,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3):366-371.

[5]Bluestone JA, et al. Science. 2021 Jul 30;373(6554):510-516.

[6]Salame G, et al. PLoS One. 2025 Apr 11;20(4):e0321727.

[7]Lin C, Hu S, et al. Pharmacol Res. 2024 May;203:107157.

[8]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11):1183-1199.

[9]Herold KC, et al. N Engl J Med. 2019 Aug 15;381(7):603-613.

[10]杜媛媛, 等.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9): 1043-1045.


4M编码:MAT-CN-2511625 

版本号:1.0

计划生效日期:2025.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