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全球首个且唯一*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延缓
破晓是光的方向——当免疫治疗照亮T1DM的未来,琳琳的生存链正为千万家庭铺就希望之路。
洞察风险,高危家系为T1DM防治敲响警钟
T1DM是一种由自身免疫介导的胰岛β细胞破坏,
琳琳深知疾病带来的困扰,为了避免过早依赖胰岛素,在主治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胰岛自身抗体(IAb)筛查和血糖监测。依托早期筛查体系,琳琳于去年5月检测出
锁定隐患,早期筛查让隐形风险显形
T1DM具有高度遗传倾向,与普通人群相比,T1DM一级亲属发生T1DM的相对风险增加了15倍2。对于像琳琳这样的患者及家庭来说,早期筛查是早期识别和延缓T1DM进展的关键。《中国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监测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 版)》明确建议,对T1DM一级亲属(1~45岁)进行筛查,包括经典T1DM和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先证者的一级亲属1。
在T1DM高危人群的筛查中,IAb检测是核心环节。IAb作为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T1DM预测指标1,其检测的必要性已被国内外多项权威指南所认可。《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明确指出,在T1DM高危人群(一级亲属等)中检测IAb筛查亚临床期T1DM,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降低
此外,血糖状态的监测也是筛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抢占先机,定期随访让主动干预有迹可循
T1DM的病程进展是一个逐步恶化的过程,起初处于免疫紊乱期,随后进入糖尿病前期,最终发展至糖尿病期5。在糖尿病期,大部分胰岛β细胞遭受免疫破坏,患者需终生依赖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和控制血糖水平6。
DKA作为T1DM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之一,是疾病进展失控的重要警示信号。延迟治疗可能会导致DKA,并带来灾难性后果7。一项纳入46项研究的系统综述结果表明,延迟治疗显著增加T1DM患者诊断时DKA发生风险74%8。因此,在T1DM早期积极进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既往研究表明,T1DM 1期和2期人群5年进展为T1DM 3期的风险分别为44%、75%,终身风险均接近100%9,10。通过早期筛查和定期随访,及时把握住“干预的关键窗口期”,不仅可以延缓T1DM起病或发病3,还可降低诊断时DKA发生风险11。对于T1DM高危人群,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可以防止自身免疫紊乱;对于T1DM 1期和2期患者,通过早期干预可阻滞或延缓已发生的自身免疫进程,防止T1DM 3期的发生3。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鉴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疾病阶段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疾病进展风险存在差异,临床需根据抗体、血糖以及年龄等因素调整T1DM监测策略(表1)1。对于确诊为T1DM 2期的患者,及时启动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拟)治疗,有利于保留β细胞功能,为后续血糖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最大化延缓疾病进展。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拟)是CD3靶向的单克隆抗体,主要通过与T细胞表面CD3结合,调节T细胞活性,抑制免疫系统对胰岛β细胞的攻击和破坏,从而延缓发病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替利珠单抗注射液(拟)持续治疗14天,可将T1DM的发病时间平均延迟近3年12,为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轨道提供了更多可能。
表1. 不同T1DM高危人群的监测频率及检测内容建议
结语
针对T1DM高危人群,强化早期筛查及抗体、血糖的定期随访监测,是把握疾病黄金干预期、延缓疾病进展的有效策略,不仅有助于降低DKA等急性并发症风险,还能为患者争取更多时间,保留更多β细胞功能,改善长期预后。未来,应进一步推广规范化筛查与个体化监测方案,结合创新疗法,为更多T1DM高危人群带来希望,助力他们在疾病阴霾中迎来免疫曙光,实现从家族遗传高风险到高质量生活的诊疗突围。
*截至文章发布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11):1183-1199.
[2]孙洪平, 等.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4, 44(5):330-333.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01):16-139.
[4]Phillip M, et al. Diabetes Care, 2024. 47(8):1276-1298.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等.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1):1143-1250.
[6]Thakkar S, et al. touchREV Endocrinol. 2023 Nov;19(2):22-30.
[7]Wersäll JH, et al. Pediatr Diabetes. 2021 Sep;22(6):900-908.
[8]Usher-Smith JA, et al. BMJ. 2011 Jul 7;343:d4092.
[9]InselRA, et al. Diabetes Care, 2015, 38(10):1964-1974.
[10]Maahs DM, et al.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2010 Sep; 39(3): 481-97.
[11]Ghalwash M, et al. Lancet Child Adolesc Health. 2023 Apr;7(4):261-268.
[12]Herold KC, et al. N Engl J Med. 2019 Aug 15;381(7):603-613.
4M编号:MAT-CN-2511370
版本号:1.0
计划生效日期:2025.0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