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叔逵教授:让AI助手成为肿瘤医生的“全能搭档”,从诊疗到科研全流程赋能
2025-08-01
关键词: AI 智慧医疗

人工智能(AI)的蓬勃发展为全球医疗领域注入全新动能,从辅助诊断到精准治疗,从药物研发到健康管理,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重塑医疗生态。为加速AI在肿瘤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健康中国2030"战略实施,2025年7月26日,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智慧医疗专家委员会与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25 CSCO 临床肿瘤智慧医疗研修班”在上海拉开帷幕。医脉通特邀大会主席、CSCO指导委员会主委秦叔逵教授围绕智慧医疗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跨学科交流的价值及抗肿瘤药物研发趋势等核心议题进行分享,为临床实践与学术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1.png



智慧医疗:从政策驱动到临床落地,AI重塑肿瘤诊疗全流程


智慧医疗是指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特别是医疗机构内的深度应用,近年来在政策驱动与技术突破的双重推动下加速发展。秦叔逵教授指出,2025年初国产开源大模型的突破显著提升了AI在医疗场景中的关注度,国家卫健委、科技部及药监部门已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推动医疗机构整合AI与大数据技术以提升临床诊断、治疗及科研效率。“医护人员对AI与大数据多有耳闻,但长期以来多认为其是信息部门的工作,实际应用意识不足。”秦叔逵教授强调,“医护人员无需掌握AI的复杂算法,但是要学会应用AI工具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北京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CSCO智慧医疗专家委员会及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主办了本次CSCO临床肿瘤智慧医疗研修班,会议旨在转变临床工作者对AI技术应用的认知偏差,通过理念革新、知识构建与实践赋能三个维度,系统提升医护人员将AI工具融入诊疗、管理及科研全流程的能力,助力构建"技术-临床"协同的智慧医疗生态,推动医疗智能化从理论向实践落地,最终惠及患者诊疗体验与医疗质量提升。


跨学科融合:打破壁垒,构建医学+AI的全景认知


秦叔逵教授表示,本次研修班以跨学科交流为特色,旨在系统探讨AI技术在医疗服务全流程中的整合与应用,涵盖医院管理、临床诊疗及科研全链条。研修班特邀海星智慧等技术专家,以及来自外科、内科、放射科等领域的临床专家和医院管理专家共同授课。议程聚焦两大核心,上半场探讨AI在临床常规管理、辅助诊断与治疗中的实践场景,下半场则深入剖析其在临床试验设计、受试者智能招募、项目管理与质控等研究环节中的创新应用。秦叔逵教授强调,“当前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整体呈现碎片化,临床团队参与深度亟待提升。通过多领域专家实践经验的交叉分享,有助于构建AI价值的全景认知。”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为例,该院自2020年引入智能病案管理系统后,甲级病历率突破95%,门诊病历合格率提升至90%以上,有效支撑了该院专家团队的临床与研究水平提升。秦叔逵教授指出,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及相关部门支持下,中国肿瘤临床诊疗与研究水平快速进步,成效已在国际舞台显现,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中国学者贡献了73项口头报告,其中11项为LBA。但同时行业发展瓶颈已现,亟需AI赋能以突破低效人工模式的局限,提升精准性与效率。本次研修班作为观念更新的起点,旨在引导临床工作者认识AI的核心价值,关注前沿工具(如DeepSeek、Groovy SP3、GPT等),并推动其结合实际应用于实践,最终助力医疗服务效能提升。


搭建桥梁:加速抗肿瘤药物研发从实验室到临床的高效转化


随着我国医药创新产业进入“2.0”的发展阶段,对于创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医药创新的源头,转化医学能力的提升成为重中之重。同时层出不穷的创新疗法如何能够快速惠及患者日益成为产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发起了“2025抗肿瘤药物创新研发大会”,旨在邀请领域专家共谋发展。秦叔逵教授指出,当前我国抗肿瘤新药已占据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临床研究及上市药物总数的约70%。以肝癌为例,回溯2007年前无药可用,2007至2017年仅索拉非尼及含奥沙利铂化疗方案可用,而近年来(尤其是近三年)获批药物数量激增,目前一、二线治疗药物已达20种,彻底改写肝癌治疗格局。秦叔逵教授表示,作为引领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的专业组织,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致力于在领域内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承前启后,继承发扬以李进教授为首的上一届专委会奠定的坚实基础与卓有成效的工作;另一方面,着力构建临床研究机构、民族药企与国际药企间的高效协作桥梁,破解创新药物研发周期长、投入大且易面临"上市即落后"的困境,着力缩短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转化周期,促进更多优质药物上市。专委会将持续助力中国医药创新从"量变"向"质变"跨越,最终实现患者可及性与产业竞争力的双重提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