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顿风暴来袭!所有医生注意,这种行为要加大力度规范整治了
2025-07-30 来源:医脉通 事件聚焦
关键词: 医疗科普 整治

作者:米子

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的警示如一剂清醒针,刺破了互联网医疗科普看似繁荣的表象。

 

新闻发言人胡强强列举的乱象更是触目惊心: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

 

据介绍,下一步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维护民众的健康权益。

 

当医疗科普在流量的裹挟下偏离了“生命无价”的轨道,这场整顿风暴来得恰逢其时,却也揭示了一个更为深远的命题: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守护医疗科普的专业性与公益性?

 

乱象背后:部分医生为何选择“堕落”?

 

“一台心脏支架手术,患者自费部分从3万元降到了8000元,医生的收入也会或多或少地随之下降。”河北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的感慨,或许揭示了医疗科普乱象的深层动因。

 

在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药品集采等政策推动下,传统“以药养医”、“以械补医”模式彻底瓦解,所以部分医生开始将目光转向了互联网这片“新大陆”。

 

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全国医疗健康类短视频日均播放量突破50亿次,涌现出数万名“网红医生”。同时据某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医疗类直播带货投诉量同比增长300%,其中“虚假宣传”、“高价售药”占比超60%。

 

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过,部分网红医生通过线上问诊诱导患者线下就诊并高价开药。记者曾伪装患者跟随所谓“专家医生”指引,到北京市某医院就诊,接诊医生仅简单诊脉、查看舌苔后,开出3268元中药,并声称患者脉象稳定可远程调整用药方案。此前已有消费者投诉该医院存在诱导消费、过度治疗等问题,治疗3个月无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现行《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首次诊疗必须在线下完成,但部分平台通过“健康咨询”、“疾病科普”等名义规避监管,还有一些医疗机构教医生把“治疗”说成“调理”,把“处方药”说成“保健品”,以此来绕过资质审核。这种打擦边球的行为,让大量未经专业训练的“伪医生”涌入科普领域,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当一场直播带货的收入远远高于一台手术,有的医生难免会动摇,这背后是医疗行业价值体系的扭曲。

 

在三明医改经验在全国推广后,医生阳光收入虽有所提升,但与互联网行业相比仍存在差距。这种落差,让部分医生选择了“用专业背书换取短期利益”,却忽视了自己的行医使命。

 

更令人忧心的是,当医生群体中部分人将科普视为快速致富的捷径,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基石遭到了侵蚀,每一次违规导诊和带货,都在公众对医疗专业群体的信任高墙上凿下一块砖。

 

政策之刃:在医学科普混沌中厘清边界

 

乱象频发下,地方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等正在持续完善相关政策,其核心在于正本清源,用刚性规则在互联网医疗科普的混沌地带划出清晰红线。

 

今年3月,上海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互联网健康科普禁止性行为清单》,通过划定9类禁止性规定,明确禁止误导性诊疗建议、夸大疗效宣传等行为,为医疗科普内容立规矩、树标准。

 

自上海新规发布以来,有“网红医生”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已经以“不能违反纪律”为由拒绝了一些外部平台的线上和线下合作邀请。

  

随后,黑龙江省和四川省也发布了类似文件。

 

黑龙江省《健康科普知识发布与传播“十不许”(试行)》明确禁止与不良营销团队合作、利用医疗委员会职务“擦边”博流量。

    

而《四川省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以“十不准”,划清医护人员科普行为的红线等,其中特别强调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切割:禁止个人在未向所在单位申报并获得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利用职务身份开设用于发布健康科普内容的个人自媒体账号。

 

总而言之,互联网健康科普政策坚持两个目标,首要目标直击“首诊”原则这一底线。

 

疾病诊断,尤其是初始诊断,其复杂性远超线上交互的承载能力,面对面的望闻问切、必要的物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是准确诊断不可或缺的环节,任何绕过线下首诊的线上诊疗行为,无异于在流沙上筑楼,将患者置于巨大风险之中。

 

其次是,厘清医疗行为与商业推广的界限。

 

医生这一职业所承载的专业权威,天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若将这种权威性直接嫁接于违规商业的推广,其诱导性远非普通广告可比,这不仅涉嫌违反《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等法规,更是对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背叛。

 

往深层看,医疗科普的本质是公益性的知识传播,而非营利性的商业活动,其终极目标在于提升公众健康素养,而非为个体或机构牟利。

 

医生参与科普,应源于专业责任与社会担当,其回报应是公众健康的改善和职业价值的实现,而非直接的商业变现,这或许才是政策意图守护的初心。

 

整顿风暴:对医生是挑战也是机遇

 

重塑清朗的互联网医疗科普生态,绝非一纸纸文件可竟全功,现实挑战更是层层叠嶂。同时,国家卫健委提出的整治举措对医生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挑战是,严格的资质审核和内容规范要求医生必须严守职业操守,不得以科普名义变相发布医疗、药品等广告或进行直播带货牟利,这将对部分依赖流量经济生存的“网红医生”产生较大冲击。

 

机遇是,政策也鼓励医生积极参与高质量医疗科普创作,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和传播能力,通过科学、准确的科普内容,医生可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拓展个人影响力和职业发展空间。

 

面对政策动向,医生应积极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使命和责任,不得以科普名义变相发布医疗、药品等广告或进行直播带货牟利;在创作科普内容时,应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夸大疗效和虚构病例等行为。

 

第二,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传播能力,通过参加专业培训、阅读权威文献等方式,保持对医学前沿动态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同时,注重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更好地向公众传授健康知识。

 

第三,积极参与高质量医疗科普创作,为公众提供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也可以通过案例分享、经验交流等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和交流;在创作过程中,应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便更好地吸引公众的关注和参与。

 

第四,积极与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健康科普的传播和发展,在合作过程中,应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科普内容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同时,积极向平台反馈公众的需求和意见,以便平台不断优化内容推荐算法和审核机制。

 

在这场专业与流量的博弈中,政策整治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在这条回归初心的道路上,需要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平台企业的责任、医疗机构的担当,更需要每一位医生对职业信仰的坚守。唯有如此,方能让白大褂真正成为守护健康的铠甲,而非追逐流量的戏服。

 

当医生不再为流量焦虑,当科普回归传播知识的本质,当医患信任重新建立,医疗行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正如新闻发言人胡强强所说,生命不是儿戏,医疗质量安全是底线。

 

参考资料:新华网、第一财经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