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PT、APTT延长误导了!遇到这3种情况先别急着输血浆
2025-07-30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关键词: PT、APTT延长 血浆

作者:刘瑞琪,王琳,深圳大学总医院输血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检验输血科


前言


PT(凝血酶原时间)和APT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凝血功能异常的常规实验室结果,但并非所有的情况都需要输血,是否输血需要结合病因、临床表现、出血风险及具体凝血因子缺乏程度综合判断。不可只根据PT、APTT等指标的数值作为输注血浆的标准,凝血功能异常不一定需要立即纠正,也不一定需要输注血浆。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查阅与思考,列举出了三种无需输注血浆的情况,在此进行分享。


一、PT/APTT延长,无需输注血浆的情况


1. 维生素K缺乏或VitK拮抗剂的应用


维生素K(VitK)缺乏或VitK拮抗剂的应用会导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不能正常羧基化,处于无活性的状态,因此会导致PT和APTT检测结果延长,由于因子Ⅶ主要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而因子Ⅱ、Ⅸ、Ⅹ主要参与内源性途径,因此PT延长通常比APTT延长更为明显,尤其是PT延长更为明显。治疗获得性VitK缺乏导致的出血倾向或出血,补充VitK更快速和有效,输注血浆并不是首选,而且会增加不必要的输血风险。VitK拮抗剂(如华法林)治疗患者发生危及生命的颅内出血时建议给予凝血因子复合物浓缩物用于紧急逆转抗凝治疗,作用优于血浆。    

2. 抗磷脂抗体


低滴度抗磷脂抗体的阳性率一般人群为1%~5%,感染性疾病、药物、恶性肿瘤或病理状态也可以出现抗磷脂抗体。中高滴度抗磷脂抗体持续阳性常见于抗磷脂综合征,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临床上以动脉、静脉血栓形成,病态妊娠(妊娠早期流产和中晚期死胎)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为表现。抗磷脂抗体导致APTT延长并不能提示机体低凝状态,不仅不需要输血浆,本身还可能是血栓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外科手术患者术前发生抗磷脂抗体导致APTT延长时,常会因为不必要的担心出血风险高而延误手术治疗。这种情况即使输注血浆也不会使APTT明显降低,反而增加发生输血反应的风险。


3.慢性肝病


慢性肝病患者(如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能力下降,可能导致PT/APTT延长。这些患者的凝血状态属于“止血再平衡”,不一定存在很高的出血风险。输注血液制品既可能会增加肝硬化患者的门静脉压力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也可能改变凝血参数,打破止血平衡,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不建议盲目、大量的输注血小板、血浆及纤维蛋白原等成分。另外,在必要情况下输注上述成分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出血或血栓形成的情况。


二、血浆的输血指征

1753856733556977.jpg

总结


PT/APTT延长是重要的凝血功能警报,它绝不等同于“输注血浆”的指令。过度依赖血浆输注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并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


输血科工作人员要重视对输血病历的查看,包括诊断病因(如维生素K缺乏、肝病、抗磷脂综合征等)、评估出血风险(有无活动性出血、手术需求等)、针对性地选择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如维生素K、原发病处理等)。以“能不输血就不输血”的原则,掌握输注血浆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评估患者真正的用血需求,做到精准输血,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略。


来源:检验医学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