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瑞琪,王琳,深圳大学总医院
前言
PT(凝血酶原时间)和APT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凝血功能异常的常规实验室结果,但并非所有的情况都需要输血,是否输血需要结合病因、临床表现、出血风险及具体凝血因子缺乏程度综合判断。不可只根据PT、APTT等指标的数值作为输注血浆的标准,凝血功能异常不一定需要立即纠正,也不一定需要输注血浆。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查阅与思考,列举出了三种无需输注血浆的情况,在此进行分享。
一、PT/APTT延长,无需输注血浆的情况
1.
维生素K(VitK)缺乏或VitK拮抗剂的应用会导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不能正常羧基化,处于无活性的状态,因此会导致PT和APTT检测结果延长,由于因子Ⅶ主要参与外源性凝血途径,而因子Ⅱ、Ⅸ、Ⅹ主要参与内源性途径,因此PT延长通常比APTT延长更为明显,尤其是PT延长更为明显。治疗获得性VitK缺乏导致的出血倾向或出血,补充VitK更快速和有效,输注血浆并不是首选,而且会增加不必要的输血风险。VitK拮抗剂(如
2.
低滴度抗磷脂抗体的阳性率一般人群为1%~5%,感染性疾病、药物、恶性肿瘤或病理状态也可以出现抗磷脂抗体。中高滴度抗磷脂抗体持续阳性常见于
3.慢性肝病
慢性肝病患者(如
二、血浆的输血指征
总结
PT/APTT延长是重要的凝血功能警报,它绝不等同于“输注血浆”的指令。过度依赖血浆输注不仅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并浪费宝贵的血液资源。
输血科工作人员要重视对输血病历的查看,包括诊断病因(如维生素K缺乏、肝病、抗磷脂综合征等)、评估出血风险(有无活动性出血、手术需求等)、针对性地选择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如维生素K、原发病处理等)。以“能不输血就不输血”的原则,掌握输注血浆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来评估患者真正的用血需求,做到精准输血,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略。
来源:检验医学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