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20日,2025上海医药行业协会第二届血液医学转化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大会在上海顺利召开,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瑾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晓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章卫平教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ALL诊疗相关热点话题,并基于最新进展交流临床治疗心得。
医脉通:
近年来,BCR::ABL阳性ALL在靶向药物优化、联合治疗方案探索以及耐药机制解析等方面均取得一定进展。您认为当前这些研究进展中,哪些对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实际意义更为显著?同时,在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常规治疗的过程中,还需要突破哪些关键障碍?
王瑾教授:
首先,在诊断时进行精准的分子学分型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均明确指出,准确识别高危分子亚型(如IKZF1 plus)对于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其次,在治疗过程中提倡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灶(MRD),目前公认的时间点是治疗后的第90天(约3个月),可使用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定量联合流式细胞术和/或二代测序(NGS)等多种方法监测MRD,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在治疗方面,自2000年以来TKI的问世及不断升级(从一代、二代到三代),改变了ALL的治疗格局,TKI与化疗或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特别是三代TKI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方案使得80%以上患者实现长期生存,展现出广阔前景。
尽管新药不断涌现,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不进行化疗或
医脉通:
Chemo-free(无化疗)模式被认为是重要发展方向,您认为这一模式相比传统含化疗方案,在疗效持久性、安全性及患者生活质量提升等方面,目前的临床数据呈现出哪些特点?同时,对于不同年龄、疾病风险分层的Ph+ALL患者,Chemo-free治疗的适用边界和个体化选择标准应如何界定?
唐晓文教授:
无化疗方案在Ph+ ALL治疗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相较于传统多药联合化疗,采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
本团队采用
总体而言,Chemo-free方案的优势在于其安全性优于化疗方案。在传统化疗或化疗靶向联合治疗后,患者常面临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以及
医脉通:
在ALL的治疗中,allo-HSCT仍是重要的根治性手段之一。您认为在ALL患者中,allo-HSCT的适应症选择、预处理方案的个体化调整,以及与新兴疗法(如CAR-T治疗)的联合或序贯策略方面,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或优化,以更好地平衡治疗疗效与安全性,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章卫平教授:
随着免疫治疗提高了ALL疗效,ALL患者的移植需求已大幅下降,但allo-HSCT仍是重要的根治性手段之一。如何来选择移植呢?以Ph+ALL为例,目前需根据患者疾病的分子遗传学异常危险因素和治疗后的缓解情况(如3个月内是否达到MRD阴性)综合考虑是否移植,无高危因素且在治疗后3个月达到MRD阴性的患者,通常预后良好,不需要移植。相反,如有高危分子遗传学异常如IKZF1plus基因或治疗后3个月达不到MRD阴性者则仍需要移植。对于复发难治的ALL,通常采用新型免疫靶向挽救治疗(如Bite、Ino、CAR-T等),尽可能获得缓解尤其是达到MRD阴性后再进行移植。
allo-HSCT预处理方案主要为全身照射(TBI)联合化疗和以改良
对于复发难治ALL患者,力争在allo-HSCT前实现CMR,通常采用新型靶向药物或免疫疗法,比如伴T315i突变患者应用
王瑾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上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靶向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委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血液医学转化专业委员会常委
教育部学位中心博士学位论文评议专家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评审专家
国家血液质控中心实验诊断质控专家
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课题1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等,入选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计划-交医“双百人”研究型医师。
近年在国际著名杂志上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学术论著30多篇。
唐晓文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科室行政副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免疫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副组长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理事,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研究性医院学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学组组长
江苏省“科教兴卫”和“科教强卫”重点医学人才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六大高峰人才,姑苏领军人才,姑苏重点医学人才
法国南特大学医院中心、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和Fred Hutchinson癌症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中华血液杂志编委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编委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编委
JHO、Annals of Hematology和BMT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人
长期从事恶性血液病的移植和免疫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联合专项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重点项目1项、江苏省社会发展临床前沿技术重点项目以及其他省厅市级课题26项;作为主要研究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厅市级科技进步奖和新技术引进奖20项;创新性开展了16项新技术和新疗法,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待授权4项,参编专著9部,参与制定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和CAR-T相关专家共识和指南14项。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CO、JHO等杂志发表SCI论文47篇,IF累计344.9分,其中一区9篇,二区15篇,单篇最高IF为42.1分;单篇最高引用353次,被列为全球1%之内被高引用论文。
章卫平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国家转化中心主任医师、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三病区主任
从事血液病临床及研究工作40年,尤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及移植相关并发症防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曾任华东地区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组秘书长。
上海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药行业协会血液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血液专业委员会常委。
主编与参编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 10余篇。
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