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至15日,2025年美国内分泌学会年会(ENDO 2025)于美国旧金山盛大召开。作为内分泌学领域的全球顶尖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超过7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内分泌学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行业前沿动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Grigoris Effraimidis教授
甲亢并发症“三重门”:“房颤”、“麻痹”与“危象”
Grigoris Effraimidis教授指出,全球范围内,
➤心房颤动:甲亢最常见的心脏并发症,发生在5%-15%的甲亢患者中(普通人群中这一比例为1%-3%),且可能是甲亢的首现临床症状。
➤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麻痹:以
➤甲状腺危象:严重的内分泌急症,罕见但死亡率高,需要立即积极干预以预防致命后果。
加强对这些并发症的临床认知,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管理策略,对降低甲亢风险、改善患者预后的必要性无需赘述。但是,我们的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诸多提升空间,如:
甲亢相关心房颤动患者的最佳抗凝策略仍需进一步研究;
对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麻痹的认识和识别不足,导致诊断和治疗延迟,增加了致命性心律失常或呼吸衰竭的风险;
由于
心房颤动:诊疗要点与管理策略
01临床特点与风险因素
心房颤动是甲亢最常见的心脏并发症,还可能是甲亢的初始表现,因此在新发心房颤动患者的评估中,常规开展甲状腺功能检测具有重要价值。研究显示Graves甲亢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两倍,甲亢患者心房颤动的风险因素与普通人群的风险因素(如年龄、男性、缺血性
甲亢是心房颤动的可逆性病因,大多数患者在实现甲状腺功能良好控制后4-6个月内可自发恢复窦性心律,甚至经常在达到甲功完全正常状态之前就会恢复。因此,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是管理甲亢相关心房颤动最重要的步骤。
02临床管理策略
对于甲亢相关心房颤动的管理,推荐采用与普通人群心房颤动管理类似的综合策略,即控制心率和节律、预防卒中/血栓栓塞以及管理心血管风险因素和合并症,同时认识到甲亢是心房颤动的可改变风险因素(图1)。
➤使用β-肾上腺受体阻滞剂进行心率控制是甲亢相关心房颤动管理的核心,缓解症状并预防
➤节律控制通常仅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或持续心房颤动、转律后复发的患者,且需在达到甲功正常状态后进行。
➤如何预防甲亢相关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及血栓栓塞风险仍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抗凝决策应遵循一般心房颤动指南——使用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尽管这些评分可能不完全适用于甲亢相关心房颤动。近期证据表明
➤优化合并症(如
图1 甲亢相关房颤的管理
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麻痹:罕见但需警惕的急症
01临床特点
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麻痹是内分泌急症之一,以急性、可逆、无痛性肌肉无力和低钾血症为特征。超过95%的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麻痹病例为男性,年龄主要集中于20-40岁,剧烈运动或高碳水饮食常为诱发因素。据报道这一甲亢并发症在亚洲甲状腺毒症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而在非亚洲患者中罕见,仅为0.1%-0.2%,因此易被漏诊和误诊,特别是亚洲以外地区的医护人员对其的了解和识别能力不足。
02发病机制与诊疗
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麻痹源于转移性(钾从细胞外向细胞内转移)低钾血症,但体内总体钾含量保持正常。发作时症状表现异质性大,从轻度肌肉无力到弛缓性麻痹,主要影响近端腿部肌肉。周期性麻痹仅在甲状腺毒症期间发生。甲状腺毒症的症状可能先于、同时或在低钾周期性麻痹发作后出现。
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麻痹发作期间,血清钾水平通常低于3mEq/L(<3mmol/L),有时甚至会低于1.5mEq/L(<1.5mmol/L),因此有导致心律失常或呼吸衰竭的风险。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给与
通过治疗导致甲状腺毒症的疾病(通常是Graves甲亢)、给予非选择性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以及教育患者避免已知的诱发因素,有助于预防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麻痹的发作。
甲状腺危象:生死时速,快速识别与救治
01临床特点
甲状腺危象是一种罕见但危及生命的疾病,以严重甲状腺毒症导致多器官系统衰竭和高死亡率为特征,通常由未治疗或治疗不佳的甲状腺毒症发展而来,诱发因素包括感染、手术、创伤或碘过量等。理论上所有病因的甲状腺毒症都有可能发生甲状腺危象,但最常见于Graves甲亢和多结节性
02甲状腺危象的诊断
尽管甲状腺危象发生在甲状腺毒症的基础上,但仅靠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无法准确区分甲状腺危象与未并发危象但存在相关症状的甲状腺毒症,因此甲状腺危象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判断。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高热、严重
03甲状腺危象的治疗
甲状腺危象的治疗需要高剂量抗甲状腺药物以减少甲状腺激素的产生和分泌(首选
支持治疗应包括降温、补液、重症监护病房监测和以及对潜在诱发因素进行适当治疗(如抗生素),注意避免使用
早期积极治疗对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
专家解读
关海霞 教授:
甲状腺是人体各器官系统运转的“发动机”,甲状腺功能障碍时会产生一系列“蝴蝶效应”。Grigoris Effraimidis教授报告中提及的甲亢的三大并发症(心房颤动、甲状腺毒症性周期性麻痹和甲状腺危象),正是这种“蝴蝶效应”失控下的典型示例。跟随教授讲座对上述并发症的诊疗要点进行系统回顾和梳理,对厘清临床思路、指导临床实践有很好的帮助。
甲亢的并发症表现异质性很大。原因不仅仅在于甲状腺激素多器官组织作用的复杂性,也与种族、性别、基因易感性和其他尚未可知的因素相关。在精准诊疗和个体化管理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探索甲亢相关并发症的发病和差异表现机制、开发预警指标和风险预测工具是有实际意义的学术研究切入点。
甲亢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诊断过程中,特别是心脏并发症和甲状腺危象,临床综合判断和鉴别诊断也不容忽视。以甲状腺危象为例,其本质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致多系统损伤的一组综合征。1993年美国学者创建Burch-Wartofsky评分系统,根据患者各系统症状与体征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赋分,帮助临床医生识别和诊断甲状腺危象。但是,这种“临床综合判断”的涵义,并非简单的有了评分系统中的症状就赋分、分值相加达到标准就诊断,而是要结合临床各方面的信息,分析症状和体征是不是与甲状腺激素升高相关的高代谢症状和体征、是否由明确的非甲状腺毒症因素导致(例如:明确肺部感染所致的高热、心率增快,急性脑血管病变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从而避免单纯依靠评分造成的误判。同样,在日本学者创建的甲状腺危象JTA诊断标准中,也强调了“Exclusion and Provisions”—— 如果患者的症状明显来自于非甲状腺毒症的其他共患疾病所致,应结合临床进行分析鉴别,而不是直接诊断甲状腺危象。当然,如果暂时无法清晰区分是甲状腺危象抑或甲状腺毒症合并伴随疾病导致的相关症状,本着救急救重原则,可按照甲状腺危象给予相应处置。
进一步提高甲亢并发症的诊疗水平和质量,需要内分泌科积极牵头,与急诊、重症、心血管等相关学科团队深度合作;需要建立“超越甲状腺功能纠正”的理念,应兼具全局视角(如在心房颤动患者中进行甲亢筛查)与细节把控(如指导周期性麻痹的诱因规避);需要推动更多针对特殊人群(如亚洲男性、老年亚临床甲亢患者、心律失常患者)的研究,不断优化诊疗策略;需要持续开展医患教育,正确指导并发症的预防、识别和临床处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