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下午,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主办的“无风计划-全国
本次会议汇聚众多痛风和内分泌代谢领域专家学者,聚焦痛风流行病学特征、难治性痛风诊疗思路、痛风性关节炎疼痛研究热点、国内外指南中抗炎药物的重要性、痛风抗炎的个体化精准治疗策略、以及伏欣奇拜单抗开启的长效精准抗炎治疗前景等核心议题,旨在切实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健康福祉。
江西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 徐积兄 教授致开幕词,对与会人员表示欢迎,希望通过此次交流,深入探讨痛风诊疗及内分泌代谢学科发展前沿,进一步提高江西省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治水平。
共话痛风诊疗现状,难治性痛风“探索”之路
大会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朱凌燕 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胡瑛 教授、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曹玲玲 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始。
首先,由江西省人民医院程宗佑教授带来《痛风流行病学探讨》的精彩分享。
程教授强调我国是痛风患病大国,成人中
随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积兄教授以《难治性痛风的诊疗思路》为主题进行了专题汇报。目前难治性痛风定义尚未统一,其核心在于常规治疗反应不佳。我国痛风患者常伴合并症,医疗负担重,诊疗面临规范差异、治疗药物受限等挑战。致病因素含代谢性与非代谢性,危险因素包括体力劳动等,饮食与炎症机制作用显著,其中IL-1β是关键因子。
接着,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胡玲教授围绕《痛风抗炎治疗的过去与未来》,基于时间脉络,系统梳理了痛风抗炎治疗从传统疗法向创新策略的演化进程,解析了不同历史时期疗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固有局限。由
此后,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美英教授的主持下,上饶市人民医院黄冠军教授、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余红英教授、萍乡市人民医院张雅薇教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邹丛教授、南昌市第一医院邹艺教授,围绕“如何评估新型抗炎药物如IL-1β抑制剂等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如何有效管理合并症,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除了手术治疗外,还有哪些非手术治疗方法可用于痛风石的管理?”“针对难治性痛风,现有的治疗策略有哪些? ”四个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黄冠军教授指出,痛风常与
余红英教授认为,无症状高尿酸可能与个体免疫差异相关,持续疼痛或因尿酸结晶引发炎症因子释放,新型生物制剂如抗 IL-1β 药物可精准干预,但要兼顾安全性与长期管理,关注患者依从性。
张雅薇教授表示,难治性痛风的管理长期达标是关键,还需重视心血管评估、生活方式干预及基因检测指导个体化治疗。
邹丛教授强调,痛风管理需长期控尿酸,结合饮食、生活方式干预及宣教,早期管理无症状高尿酸人群很重要。
邹艺教授提出,痛风治疗要全程干预和分层进行,尿酸并非越低越好,期待传统方案结合新型疗法惠及更多患者。
靶向抗炎,痛风诊疗新思路
在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王春华教授、上饶市人民医院柴振华教授、宜春市人民医院彭辉教授的主持下,会议进入第二部分的专题演讲环节。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刘泽林教授首先带来《从国内外指南看抗炎药物在痛风治疗中的重要性》的精彩分享。
刘教授系统强调抗炎治疗在痛风治疗中的重要性,指出国内外指南均强调,痛风急性发作期需在 24 小时内尽早进行抗炎止痛治疗;降尿酸治疗初期需进行 3-6 个月的预防性抗炎治疗。痛风炎症涉及多种细胞,NLRP3炎症小体激活及IL-1β释放是关键。药物研发方面,IL-1抑制剂疗效明确,国内已有自研药获批(如伏欣奇拜单抗),相关潜在药物研发持续推进。
随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建萍教授为我们带来《痛风抗炎的个体化精准治疗优选策略》的深度解读。刘教授指出全球痛风发病率攀升,2020年患病人数5580万,预计 2050 年达9580万。我国患者合并症多、治疗达标率低,常用药有诸多禁忌。多组学技术助力精准诊疗,IL-1β单抗疗效佳、安全性好,获指南推荐,是优选。
最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文琼教授以《伏欣奇拜单抗:开创中国痛风的长效抗炎时代》为主题展开汇报。
许教授指出中国痛风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患者面临发作控制不佳、达标率低及多疾病共病风险。传统治疗存在复发率高、药物耐受性差等局限。伏欣奇拜单抗作为国内首款自研针对痛风性关节炎的 1 类创新药,靶向 IL-1β,半衰期 25.5-30.8 天,临床研究显示其 72 小时疼痛缓解非劣于复方
而后,在赣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维名教授的主持下,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邱奉林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习燕华教授、吉水县人民医院袁军铭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治芳教授、景德镇市第三人民医院郑火平教授,围绕“痛风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与综合管理策略如何?”“如何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近年来生物制剂和靶向疗法在痛风抗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如何?”“痛风患者在抗炎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哪些个体化用药原则? ”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邱奉林教授指出,采用每半年注射一次长效方案的新药,能显著改善痛风治疗效果。虽成本较高,但凭借疗效优势,有望重塑治疗格局,成为医患共同关注的潜在主导疗法。
习燕华教授谈到,痛风降尿酸治疗初期,尿酸波动易诱发急性发作,需抗炎干预。传统药物
袁军铭教授表示,目前痛风治疗仍以传统抗炎药物为主。靶向治疗药物缓解疼痛更有效,多用于有用药禁忌的患者。
杨治芳教授强调,IL-1β靶点药物在 24 周短期观察中显示出良好有效性和安全性,能显著降低相关指标。但作为新药,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需更多数据支持。同时,药物成本较高,需考虑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可通过公益组织支持提高可及性。
郑火平教授认为,常规治疗能缓解部分患者症状,但难治性患者仍面临反复发作、尿酸难控制的问题。尝试使用 IL-1β 抑制剂等药物后发现,其疗效可能与炎症介质相关,提示针对 IL-1β 的疗法或为这类患者的新选择。
吕维名教授对讨论环节进行总结:伏欣奇拜单抗凭借独特优势和创新机制正在重塑痛风治疗格局,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治疗体验,更长效的健康安全保障。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