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磺酸与卒中研究中的研究空白与局限性
目前关于牛磺酸与缺血性卒中的研究受限于观察性研究中的混杂因素、缺乏因果证据以及临床验证不足。此外,大多数遗传数据来自欧洲人群,这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需要采用精确的测量方法并开展大规模、多民族研究,以确认牛磺酸的保护作用。
创新突破:牛磺酸作为缺血性卒中的保护因子——通过LC-MS/MS整合遗传学因果关系与临床验证
1.本研究首次将双向孟德尔随机化与高灵敏度LC-MS/MS相结合,建立了血浆牛磺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之间的因果关联。研究引入了一种新型、经验证的LC-MS/MS方法,实现牛磺酸的精准定量,并证实了牛磺酸的神经保护潜力,为个性化脑卒中预防提供了新方向。
2.双向孟德尔随机化(MR):该研究采用双向MR框架,利用大规模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探讨血浆牛磺酸水平与缺血性卒中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
3.高灵敏度LC-MS/MS方法开发:建立了一种新型、经验证的LC-MS/MS技术,可准确测定血浆牛磺酸水平,具有高特异性、精密度和稳定性。
4.遗传与临床数据整合:通过将MR分析与患者的临床牛磺酸定量相结合,本研究实现了基因组学见解与真实世界临床验证的衔接。
该研究表明,血浆牛磺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因果关系。遗传学分析证实,较高的牛磺酸水平可降低脑卒中风险,而脑卒中本身不会显著影响牛磺酸水平。LC-MS/MS分析显示,脑卒中患者的血浆牛磺酸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群,这支持牛磺酸作为脑卒中预防和康复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面向个性化卒中预防与治疗的牛磺酸应用
本研究为未来将牛磺酸作为缺血性脑卒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需开展大规模、多民族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以提升研究结果的普适性。此外,随机对照试验(RCTs)对于验证牛磺酸补充剂在脑卒中预防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机制研究应进一步探讨牛磺酸如何调节神经炎症、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最终,将牛磺酸监测纳入常规临床实践,可能为早期卒中干预提供个性化策略,并改善神经功能预后。
图1. 牛磺酸水平与
安贞医院
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为国内首批专注于冠心病系统化诊疗的专科中心,是国家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元、国家卫健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及中国
专家简介
曾勇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执行主任兼冠心病三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ESC Fellow,海医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心病学组委员、卫生部
1998年开始从事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以第一术者完成冠脉介入手术超过万例,特别是对高危复杂的冠脉病变,如其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多支血管病变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国家级课题。获得过四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和省部级二等及三等奖。发表文章80余篇,SCI文章40篇。参与编写书籍6部,其中主编《系统性疾病与心脏》系列丛书。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