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 | 梁爱斌教授: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细胞治疗的创新突破与临床挑战
2025-07-19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血液病

2025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暨第十届上海淋巴细胞疾病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6月27日至29日在上海召开,大会采用特邀报告、大会报告、青年论坛、专题论坛等多种交流形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上海,促进血液领域的基础科学、临床成果转化和新疗法、专业培训和科学普及等进行广泛交流和合作。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梁爱斌教授接受采访,分享大会现场精彩内容,并前瞻性展望血液病诊疗的未来发展方向。



医脉通:


本次大会设置了多种形式、多个主题的论坛。您作为大会主席,主持并参与了多个专场,其中有哪些内容令您印象深刻?并分享一下此次参会的感受?


梁爱斌教授:


本次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办的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非常精彩。参会人数众多,互动积极,体现出会议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会议内容在保留血液系统传统议题的基础上,前瞻性地设置了人工智能专场、How we publish专场以及基础研究与医学转化交叉专场等。人工智能专场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方案优化、临床数据挖掘及患者随访管理等关键环节的创新探索与实践。How we publish专场通过深入解析高水平期刊的投稿规范与数据要求,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系统的科研方法论指导;基础研究与医学转化交叉专场、研联体专场均体现出了一定的学术价值。医学人文专场则创新性地纳入了患者群体和社会志愿者,会议上,不同社会群体共同探讨如何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如何惠及更多血液肿瘤患者,令我感受深刻。


本届论坛参会群体广泛,会议内容丰富,通过加强整体的讨论,提升了会议的深度,为血液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医脉通:


在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论坛中,您以“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CAR-T cell therapy”为题进行了报告。能否请您结合讲题内容,谈谈目前我国在细胞治疗领域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将如何影响临床实践和治疗格局?


梁爱斌教授:


我国在细胞治疗及免疫治疗在血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已取得一系列的突破性进展。以徐沪济教授团队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相关研究发表于《Cell》1等顶级期刊,为开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药物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血液肿瘤这一临床治疗难点领域,梅恒教授团队in vivo CAR-T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在《The Lancet》发表;钱文斌教授团队与本团队合作开展的国内首例CAR-NK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究,为患者提供了新的细胞治疗策略,相关成果已发表于《Nature Cancer》2;此外,黄河教授团队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3发表的无需预处理的CAR-T桥接移植研究,显著提高了患者临床缓解率。这些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细胞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


同时,我们也应重视临床中面临的规范化与临床可及性、实用性的挑战。当前亟需建立规范化治疗的体系,通过进行风险分层、用药管理及临床决策管理,惠及更多患者。同时,我们也在积极联合国内权威专家共同制定相关标准,以此为基础构建中国细胞治疗规范体系,推动前沿疗法在中国的规范化普及。我们与发达国家的细胞治疗仍存在一定差距,未来仍需通过更多临床实践与研究,持续完善这一治疗体系。


医脉通:


作为新兴疗法,CAR-T细胞治疗的探索和应用仍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能否请您谈谈细胞治疗领域当前还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并推动细胞治疗的进一步发展?


梁爱斌教授:


我国临床细胞治疗领域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挑战,第一,目前主要依赖自体CAR-T细胞产品,患者等待周期较长,治疗费用较为高昂,安全性仍待提升,此外实体瘤的靶点选择仍有限;第二,缺乏即用型产品,通用型CAR-T/CAR-NK等产品的研发仍面临治疗持久性等技术瓶颈。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临床专家、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正在通力合作,积极寻求应对措施。在自体CAR-T细胞治疗方面,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开发通用型产品,例如Universal CAR-T、CAR-NK、iPSC来源的CAR-NK细胞疗法以及新型的in vivo CAR-T,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已在CAR-NK细胞和in vivo CAR-T领域开展临床试验,并逐步克服多个技术瓶颈;在治疗费用方面,需通过医保政策优化及商业保险模式创新等途径逐步解决;此外,针对安全性相关的临床挑战,国内多家医疗中心正系统性地收集和分析CAR-T治疗相关数据,未来将发布中国患者CAR-T不良反应的数据报告,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总体而言,虽然细胞治疗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多方协同创新,我们有信心将这些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为更多血液肿瘤患者带来临床获益。


专家简介


1752906294570681.jpg

梁爱斌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院长

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  

同济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同济大学血液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血液肿瘤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全国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主任委员

国家重大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圣安东尼-EBMT青年领袖;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仁心医者·上海市仁心医师奖”;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卫生部劳动模范;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模范院长,医院学会管理金奖。上海市第12届医务系统中青年最高荣誉奖“银蛇奖”二等奖、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及入选“启明星追踪”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工作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曙光学者”、巾帼文明岗、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等多项荣誉。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5项科技成果奖,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主编血液学著作10余部,牵头撰写指南和专家共识20余部,牵头开展CAR-T多项临床试验。


参考文献
1.Wang X, et al. Cell. 2025:S0092-8674(25)00625-7
2.Lei W, et al. Nat Cancer. 2025;6(5):786-800.
3.Hu Y, et al. N Engl J Med. 2024;390(16):1467-148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