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3K/AKT/mTOR(PAM)通路已被证实在
FAKTION研究
小试牛刀,AKT抑制剂卡匹色替锋芒初露
FAKTION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的Ⅱ期试验,旨在探索卡匹色替联合
在76例扩展检测存在PIK3CA/AKT1/PTEN基因改变的E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中,卡匹色替组(39例)与安慰剂组(37例)的中位PFS分别为12.8个月与4.6个月(HR=0.44;双侧p=0.0014),中位OS为38.9个月与20.0个月(HR=0.46;双侧p=0.0047)2。在无PIK3CA/AKT1/PTEN基因改变的亚组中,两组之间的PFS与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安全性分析显示,卡匹色替组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是
基于此项研究成果,研究者进一步开展了探索卡匹色替联合氟维司群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包括PIK3CA/AKT1/PTEN基因改变)疗效与安全性的Ⅲ期CAPItello-291临床研究。
CAPItello-291研究
独领风骚,卡匹色替开辟HR+/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新纪元
CAPItello-291研究是一项探索卡匹色替联合氟维司群对比氟维司群单药治疗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全球、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的Ⅲ期研究4。研究共纳入708例
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卡匹色替组与安慰剂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7.2个月和3.6个月(HR=0.60;95%CI 0.51–0.71,p<0.001)。在伴有AKT通路改变的患者中,卡匹色替组与安慰剂组中位PFS分别为7.3个月和3.1个月(HR=0.50;95%CI 0.38–0.65;p<0.001);在不伴有AKT通路改变的患者中,卡匹色替组患者的PFS获益依旧显著(7.2个月vs 3.7个月,HR=0.70;95%CI 0.56–0.88;p<0.001)。OS数据尚不成熟,但在总人群及伴有AKT通路改变的患者中,卡匹色替组展现出良好的获益趋势。
图1 CAPItello-291研究中,总人群与AKT通路改变人群的PFS4
安全性方面,卡匹色替组报告的最常见任何级别不良事件为腹泻(72.4% vs. 20.0%)、皮疹(38.0% vs. 7.1%)和恶心(34.6% vs. 15.4%)4。卡匹色替组任何级别的
CAPItello-291亚组分析结果
2023年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年会公布了CAPItello-291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5。结果显示,在总体人群中,无论患者既往是否接受过CDK4/6抑制剂治疗或化疗,是否在基线时存在肝转移,均可从卡匹色替联合治疗中获益。在既往接受过CDK4/6抑制剂治疗的总体人群中,卡匹色替组的中位PFS为5.5个月,而安慰剂组为2.6个月(HR=0.59,95%CI 0.48-0.72)。此外,在既往接受过化疗的晚期疾病总体人群中,卡匹色替组较单药组显示出更长的中位PFS(3.8 vs 2.1个月,HR=0.55,95%CI 0.36-0.82)获益。对于基线有肝转移的患者,卡匹色替组和安慰剂组治疗的中位PFS分别为3.8个月和1.9个月(HR=0.61,95%CI 0.48-0.78)。同时,在伴有AKT通路改变的患者中,各亚组人群PFS获益趋势均与总体人群一致。
图2 总人群与伴有AKT通路改变人群的亚组分析结果5
CAPItello-291后续治疗分析结果
2024年ESMO大会期间,CAPItello-291停止研究治疗的后续抗肿瘤治疗结果公布6。在总人群中,卡匹色替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67.0%和74.8%的患者接受了后续抗肿瘤治疗。其中,最常见的后线抗肿瘤治疗方案分别是化疗(56.1% vs 61.2%)、内分泌治疗(27.6% vs 30.3%)和靶向治疗 (18.9% vs 25.8%)。在总人群中,与安慰剂组相比,卡匹色替组的中位第二次进展时间(PFS2,14.7 vs. 12.5个月,HR=0.7,95% CI 0.57-0.86)和首次开始后续化疗时间(TFSC,11.0 vs. 6.8,HR=0.63,95% CI 0.52-0.75)均更具优势。而AKT通路改变人群中,卡匹色替治疗组的中位PFS2(15.5 vs. 10.8,HR=0.52,95% CI 0.38-0.71)和TFSC(11.0 vs. 6.0,HR=0.56,95% CI 0.42-0.74)同样具有获益。
随着该研究结果的披露,FDA在2023年11月16日批准了卡匹色替联合氟维司群用于治疗PIK3CA/AKT1/PTEN基因改变的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CAPItello-291中国队列扩展研究
CAPItello-291研究中国队列共纳入了134例患者,其中24例参加了全球性研究,110例来自于国内的桥接研究7。在中国队列的总体人群中,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显示,卡匹色替组(71例)为6.9个月,而安慰剂组(63例)为2.8个月(HR=0.51,95%CI 0.34–0.76)。在携带PIK3CA/AKT1/PTEN基因突变的亚群中,卡匹色替组(24例)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为5.7个月,安慰剂组(22例)为1.9个月(HR=0.41,95%CI 0.19–0.85)。对于未检出PIK3CA/AKT1/PTEN基因突变的患者,在排除NGS结果未知患者后,卡匹色替组(35例)相较安慰剂组(33例)显示出PFS获益(HR=0.38,95%CI 0.21–0.68)。亚组分析显示,内脏转移患者与CD4/6抑制剂经治患者的获益一致。
安全性方面,卡匹色替组最常见的任何级别不良事件是腹泻(60.6% vs. 11.3%)和高血糖(57.7% vs. 17.7%),皮疹(50.7% vs. 9.7%)。卡匹色替组最常见的≥3级不良事件是皮疹(15.5% vs. 0%)、腹泻(7.0% vs. 0%)和
图3 CAPItello-291研究中,中国人群的不良事件发生率7
基于CAPItello-291研究中国队列数据的披露,2025年4月18日,NMPA正式批准卡匹色替联合氟维司群治疗HR+/HER2-且伴有一种或多种PIK3CA/AKT1/PTEN改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成年患者。
CAPItrue研究
继往开来,卡匹色替中国循证依据有望进一步充实
一项由解放军总医院
CAPItello-292研究
战线前移,卡匹色替三联方案晚期一线治疗HR+/HER2-乳腺癌
CAPItello-292是一项国际多中心Ⅰb/Ⅲ期研究,旨在探索卡匹色替与
初步结果显示,鉴于各药物的已知安全性,不良事件的类型和发生率符合预期,3个剂量水平的安全性特征之间无明显差异。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1例病毒性
图4 各剂量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9
疗效数据显示,基线时可测量病灶8例患者中,5例患者实现了部分缓解(PR)(客观缓解率[ORR]:62.5%;95% CI 24.5-91.5),其中4例患者在肿瘤组织或ctDNA中检测到PIK3CA/AKT1/PTEN改变。在RP3D治疗的患者中评价ctDNA显示,第2周期第1天(与筛选相比)时,11例可评估患者中有7例患者(63.6%)的ctDNA负荷下降≥50%,提示疗效达到分子学缓解。
Ⅰb期CAPItello-292研究成果为Ⅲ期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期待后续Ⅲ期研究成果的披露。
PAKT研究
曙光乍现,卡匹色替联合化疗晚期一线治疗TNBC患者疗效显著
PAKT研究是一项随机、国际多中心的Ⅱ期研究,旨在探索卡匹色替与
在PIK3CA/AKT1/PTEN基因改变的患者(28例)中,卡匹色替组的中位PFS为9.3个月,安慰剂组为3.7 个月(HR=0.30,95% CI 0.11-0.79;双侧P=0.01)。探索性分析表明,存在PIK3CA/AKT1/PTEN基因改变且接受卡匹色替治疗的患者疾病进展风险显著降低66%(HR=0.34,95% CI 0.13-0.93;双侧P=0.04)。OS数据未完全成熟,但卡匹色替组已显示出获益趋势。
安全性方面,卡匹色替联合紫杉醇治疗的患者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胃肠道反应,尤以腹泻为主,通常为轻度或中度,临床可控且可迅速缓解。
CAPItello-290研究
未尽之志,卡匹色替联合化疗在晚期TNBC一线治疗中的探索之路
CAPItello-290是一项Ⅲ期、双盲、随机试验,旨在评估卡匹色替联合紫杉醇一线治疗局部晚期(不可手术)或转移性TNB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12。在总体人群中,卡匹色替治疗组的中位PFS为5.6个月,而安慰剂组为5.1个月(HR=0.72,95% CI 0.61-0.84);卡匹色替组的中位OS为17.7个月,安慰剂组为18.0个月(HR=0.92,95% CI 0.78-1.08;P=0.324)。同时,在PIK3CA/AKT1/PTEN改变的患者中,卡匹色替组与安慰剂组的中位PFS分别为7.5个月与5.6个月(HR=0.70,95% CI 0.52-0.95),两组的中位OS均为20.4个月。
在安全性方面,试验证实卡匹色替联合紫杉醇的方案通常耐受性良好,常见的任意级别不良事件包括腹泻(76.4% vs. 26.0%)和
张清媛教授:
在乳腺癌的不同亚型中,约有50%的HR+乳腺癌和大约25%的TNBC存在PIK3CA/AKT1/PTEN基因改变,而在中国乳腺癌群体中此类患者的比例更高1,13-14。研究证实,AKT通路改变可导致PAM通路激活,从而引发治疗耐药与疾病进展1。AKT作为PAM通路的核心枢纽,是肿瘤靶向治疗中一个极具潜力的药物靶点,然而,其研发面临着多靶点抑制、安全性问题等诸多挑战,此前尚未有AKT抑制剂被批准用于乳腺癌临床治疗。
FAKTION研究是首个在经AI治疗后的ER+转移性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中加用AKT抑制剂的随机临床试验2。既往研究显示,AKT通路与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已成为HR+/HER2-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然而,在FAKTION研究开展时,CDK4/6抑制剂在HR+/HER2-晚期乳腺癌中的临床应用格局尚未完全确立。CAPItello-291研究弥补了这一遗憾,纳入了69.1%既往接受过CDK4/6抑制剂治疗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这类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往往面临后续治疗选择有限的困境。研究结果证实,卡匹色替可为CDK4/6抑制剂经治患者带来PFS获益。目前,卡匹色替已被《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乳腺癌指南》推荐用于HR+/HER2-乳腺癌的晚期二线治疗18-19。
此外,CAPItello-291研究中国队列数据显示,总人群与AKT通路改变的中国人群与全球人群具有一致的PFS获益趋势,并且从HR数值上看,中国队列患者获益更佳。令人欣喜的是,在无PIK3CA/AKT1/PTEN基因改变的中国人群中,卡匹色替治疗组的PFS较安慰剂组延长,HR值仅为0.38,降低了62%的疾病进展与死亡风险。这一发现提示无论AKT通路是否改变,中国人群均可从卡匹色替治疗中获益。鉴于该研究样本量有限,未来需要通过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卡匹色替在AKT通路未改变中国人群中的确切疗效。正在进行的CAPIture研究有望为此提供更确凿的循证依据。
CAPItello-291研究的阳性结果进一步推动了卡匹色替在HR+/HER2-晚期一线治疗中的探索。且此前曾有研究提示,同时靶向CDK4/6和AKT通路,并联合内分泌治疗可以最大程度的抑制HR乳腺癌细胞和移植瘤的生长20。在此背景下,研究者开展了CAPItello-292研究,其Ⅰb研究成果率先确认了Ⅲ期用药剂量。安全性方面,卡匹色替三药联合治疗的患者耐受性良好,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期待Ⅲ期研究结果的公布。
除HR+乳腺癌外,卡匹色替在TNBC中的探索亦引发了诸多关注。既往LOTUS研究证实,AKT抑制剂与化疗药物联合治疗可为TNBC患者带来治疗获益21。而PAKT研究中,卡匹色替联合治疗更是取得了惊艳的治疗获益。尽管这两项研究的样本量相对较小,但两种不同AKT抑制剂所开展的独立试验结果相当,这无疑为研究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启发,促使他们进一步展开了CAPItello-290研究。结果显示,卡匹色替联合治疗的PFS仅在数值上优于安慰剂组,且卡匹色替并未改善TNBC患者的OS。这一结果也提示,AKT通路改变与TNBC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阐明。此前另一项AKT抑制剂在TNBC一线治疗中的探索也以失败告终22。针对TNBC治疗标志物的研究仍需深化探索,但这一现状并不影响CAPItello-291研究已取得的治疗成果。目前,PI3K/AKT通路改变在HR+/HER2-乳腺癌中的作用机制已得到明确阐释,我们持续关注并期待CAPItello-292研究的新进展。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