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 2025微专辑
扫描二维码
可查看更多内容
生殖道衣原体感染作为常见性传播疾病,因其高隐匿性、治疗抵抗及远期并发症风险,始终是皮肤性病学领域的诊疗难点。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主办,湖南省医学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皮肤病学系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于2025年6月25日-29日在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在此次大会“生殖道衣原体及女性生殖道感染专场”中,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刘全忠教授不仅主持会议,更分享了深耕领域38年的临床洞见与创新研究。《医脉通皮肤科》特邀刘教授深入解析衣原体诊疗中的核心难点,解读“沙眼衣原体凋亡机制”探索的临床价值,并寄语青年医师成长,为推动领域发展提供实践指引。
刘全忠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从事性传播疾病研究,尤其是聚焦衣原体领域,至今已近40年。这段经历让我积累了不少心得,也让我迫切想把一些重要信息分享给医护人员和大众——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对标国际,我国对衣原体的重视程度都远远不够。
这种不足体现在两个关键数据上:我国衣原体的年报告发病率与横断面调查的实际感染率差距高达50倍。这意味着检测严重不足,许多无症状患者未能被发现。而这类疾病往往隐匿发病,患者因无明显不适不会主动就医,导致疾病持续传播。据陈祥生教授最新的全国统计,我国衣原体感染率已达3%以上,这一数据涵盖了无症状人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衣原体感染若不及时治疗,会转为持续感染,进而引发严重并发症,其中最突出的是不孕不育。它会导致生殖道病理改变,造成输卵管堵塞、异位妊娠等,成为年轻人需借助试管婴儿的重要诱因。因此,无论从国家层面、医疗层面还是公众层面,都亟待提升对衣原体的重视。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衣原体治疗简单,治愈率可达98%-99%,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我国还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衣原体感染率都在持续上升。这不仅因为大量感染者未被发现和治疗,还与治疗效果不理想有关——临床中约30%的患者存在治疗抵抗或持续感染。
针对这一困境,全球都在探索新方案,包括疫苗研发和新型药物。我在此次会议上汇报的“沙眼衣原体噬菌体及噬菌体蛋白治疗”便是突破性尝试:从文献检索来看,这一技术为全球首创。作为纯生物制剂,这种蛋白安全性极高,对沙眼衣原体的抑制和杀灭率可达70%-89%,效果优于部分抗生素。
其作用机制尤为关键:它并非直接杀菌,而是通过诱导衣原体自发性凋亡发挥作用。这就如同“精准狙击”,避免了抗生素“机枪扫射”式治疗的弊端——后者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会破坏正常菌群,导致二重感染或微生态失衡,且长期使用易引发耐药性,甚至催生“超级耐药菌”(如对现有抗生素均不敏感的链球菌),使人类面临“后抗生素时代”的风险。
若能将这种噬菌体蛋白应用于临床,将真正实现精准治疗。目前,这项专利已进入转化阶段,希望能早日在我国落地。这不仅能为衣原体感染提供新疗法,更有望改善我国衣原体高流行、高发病及由此导致的高不孕不育现状——这是我最迫切的期待。
刘全忠教授
我仍以衣原体为例来说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性病重新传入我国——要知道,我国在60年代已基本消灭性病,到80年代已有20多年无此类疾病,因此在诊疗规范上,我们初期多参考美国指南和WHO标准。当时国际上普遍认为,衣原体感染虽不易发现,但易于治疗、可彻底治愈。
然而,临床实践却让我们发现了显著差异:超过30%的患者经一个疗程治疗无法痊愈,部分患者甚至需反复治疗数月乃至半年、一年仍未好转。这说明,衣原体感染并非如国外描述的那般“易于治愈、对药物敏感”,其治疗实际存在诸多难点。
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始终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发现实际情况与权威结论不符时,即便对方是美国或国际权威机构,也应有胆量提出质疑、深入探究。比如,国际上称衣原体“可治愈”,其依据多来自大型Meta分析,数据显示阿奇霉素、多西环素的治愈率可达97%-99%。但仔细追溯这些研究就会发现,其“治愈”标准存在局限:一是以“临床无症状”为判断依据,而沙眼衣原体生殖道感染中,超过半数患者本就无症状,以此判定显然不可靠;二是病原学检测仅在治疗后1-2周进行一次,若结果阴性即判定“病原学治愈”。
我们的研究则显示,对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患者再次检测,发现初始阴性者中至少39%转为阳性。这意味着,若仅以单次短期检测为标准,会漏掉30%以上的持续感染者。此外,国际研究认为衣原体对红霉素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其依据是经典细胞培养——接种后两代未检出即判定治愈。但我们的研究生将“阴性”标本继续培养至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时,发现部分标本重新转为阳性。这一发现已在国内外多篇论文中发表,证实了衣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及所谓“高治愈率”并非如既往认知那般绝对。
进一步研究还揭示了衣原体治疗抵抗的关键机制:它能形成一种类似真菌孢子的“变异体”,进入“盔甲状态”。这种状态下,衣原体停止繁殖,可抵御药物杀伤;一旦环境适宜,又会恢复活性、重新繁殖。由于经典培养仅观察两代,这种“潜伏状态”无法被发现,而持续培养至三代、四代后,其增殖能力恢复,才能被检出——这正是衣原体治疗抵抗的重要基础。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作为医生,既要善于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更要在实践中保持敏锐。若发现矛盾,需深入研究;若确认自身判断正确,就要敢于挑战权威——这正是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
作为皮肤科医生,我认为学识必须更全面——如同军队“守一方领土、保一方平安”,医生也肩负着守护一方患者健康的责任。比如在我深耕的皮肤、性病及美容领域,对每一位患者都要提供规范、适宜的诊疗方案。但仅有规范还不够,医生更要追求创新与独到之处,所谓“术业有专攻”,必须有自己的主攻方向,且这个方向不应盲目随波逐流。除非像上世纪60年代我国性病被基本消灭后,相关医生转向皮肤病领域那样,因疾病本身的消退而调整方向;否则,只要疾病依然存在、患者仍有需求,且领域内尚有未解决的问题,就应坚定深耕。
我常对年轻医生说,首先要打好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值得深入的问题,然后一辈子沿着这个方向钻研。唯有倾注全部精力长期深耕,才可能在该领域超越同行,成为国内权威,为患者提供最前沿(up-to-date)的诊疗服务——这是临床医生的重要职责,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如今大型医院的年轻医生多具备博士、硕士学历,“研究生”的称谓本身就意味着“研究”的使命。不能满足于跟着别人的经验走,照着书本照搬方案,而要主动发现国际国内尚未解决的问题,敢于创新。相信只要持续深耕,随着职业生涯的积累,一定能成长为优秀的医生、专家,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这是我们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
小 结
刘教授通过38年的临床与科研实践,深刻揭示了生殖道衣原体感染诊疗中的核心问题:从检测不足导致的“高感染率与低报告率”差距,到国际指南中“高治愈率”结论与临床“治疗抵抗”的矛盾,再到对衣原体“变异体潜伏状态”的机制突破,始终以“实践检验真理”为原则,推动着领域认知的革新。其团队研发的噬菌体蛋白诱导衣原体凋亡技术,为解决抗生素耐药与菌群失衡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更印证了“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相结合”的重要性。对于青年医师,刘教授强调“深耕细分领域、敢于挑战权威”的成长路径,为皮肤性病学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持久动力。
审核专家:刘全忠教授
专家简介
- 刘全忠 教授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第六任科主任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