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华西血液学论坛 | 李娟教授、刘澎教授、安刚教授:聚焦骨髓瘤治疗的多维探索与突破
2025-07-13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为深入探讨淋巴细胞/浆细胞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治疗经验,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最新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由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华医学会《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承办的“2025华西血液学论坛暨第十三届西部血液-病理-肿瘤(HPO)学术会议暨第十届《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淋系肿瘤诊治前沿论坛暨淋巴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CSCO淋巴瘤/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巡讲-成都站”于2025年7月4日-6日在成都市召开。

 

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娟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安刚教授接受采访,聚焦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挑战与最新进展,分享前沿洞见。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新时代的治疗策略探索



李娟教授: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已进入免疫治疗时代。当前,ADC药物治疗、双特异性抗体(双抗)治疗及CAR-T细胞疗法等新型免疫疗法,已成为临床对抗骨髓瘤的重要武器。尽管这些疗法单药治疗效果显著,但联合用药方案的探索与应用,更能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研究数据显示,ADC单药治疗的有效率约为33%。当ADC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或泊马度胺、地塞米松等药物使用时,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得到延长,治疗效果提升。


双抗单药应用于四线及以上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时,有效率可达60%-70%,但仍有30%-40%的患者未能从中获益。为改善这一现状,临床尝试通过治疗时机前移与联合用药策略提升疗效。例如,靶向BCMA/CD3双抗联合CD38单抗与来那度胺,可使难治复发骨髓瘤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升20%-30%。其中,BCMA与GPRC5D双抗联合治疗方案,针对髓外浸润的患者,缓解率更是高达约61%,展现出强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CAR-T细胞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已取得优异成绩,以Cilta-Cel为例,单药治疗有效率高达97.9%。联合用药有望进一步提升疗效,但目前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数据积累相对有限。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CAR-T治疗前的桥接治疗,通过使用药物降低肿瘤负荷,可提高后续CAR-T细胞治疗的有效性,并减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此外,采用泊马度胺等药物进行维持治疗,也有助于延长CAR-T治疗的持续缓解时间,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进展与现存挑战


刘澎教授:


首先是早期诊断问题。尽管新型治疗药物不断涌现,但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导致误诊漏诊现象频发。建立高效的早期筛查与预警机制,尤其在医疗资源充足地区开展针对性筛查,是提升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临床数据显示,早期确诊患者往往拥有更丰富的治疗选择,其生存结局显著优于延迟诊断者。


其次是规范治疗的落实。虽然国内可及的治疗药物日益丰富,但临床治疗不规范、疗程不足等问题仍较为普遍。治疗周期的缩短不仅直接影响短期疗效,更会为后续治疗带来困难,甚至干扰临床试验中的疗效评估准确性。这一现象也是导致我国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治疗结局与国外存在差异的重要因素。
第三是创新药物的合理应用。随着我国新药获批速度加快,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单克隆抗体、ADC药物、双特异性抗体及CAR-T细胞疗法等多种创新疗法已进入临床实践。临床医师需在遵循国内外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医疗中心的资源条件、患者个体特征及经济承受能力,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充分发挥各类药物的临床价值。


第四是临床研究参与度提升。当前,多发性骨髓瘤领域的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在国内广泛开展,为患者提供了接触前沿疗法的宝贵机会。推动医患双方积极参与临床研究,将有助于加速新药临床转化,同时为患者争取更优治疗选择。


最后,患者教育与长期管理不可或缺。随着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院外随访阶段的自我管理对改善生活质量、早期识别复发迹象至关重要。加强患者教育,建立完善的随访管理体系,是提升患者长期生存质量的重要保障。

从晚期到早线:多发性骨髓瘤CAR-T细胞疗法的探索与突破


安刚教授:


多发性骨髓瘤的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研究,最初聚焦于晚期患者群体。其中,CARTITUDE-1研究、KarMMa研究及中国的FUMANBA系列研究,是该领域三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临床试验。其对应产品均已获批晚期多发性骨髓瘤治疗适应症。实践表明,CAR-T细胞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不仅疗效显著,且安全性相对良好。因此,各研究机构与企业均在积极推动CAR-T细胞疗法向更早治疗阶段拓展。如,KarMMa-3研究针对在既往接受过2-4种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开展CAR-T细胞治疗。另一项CARTITUDE-4研究则聚焦于接受过1-3线治疗且对来那度胺耐药的患者群体。这两项临床试验均已完成,其研究成果均已发表。研究数据表明,相较于传统标准治疗,早期复发患者接受CAR-T治疗可获得更优预后。基于此,2024年3月15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批准CAR-T疗法用于早期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推动了NCCN相关治疗指南的更新。


目前,中国开展的FUMANBA-3研究延续了上述探索方向,针对早期复发患者进行CAR-T治疗,虽尚未完成。临床实践与研究数据表明,CAR-T疗法不仅能使晚期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显著获益,在早期复发治疗中亦展现出巨大潜力。今年在撰写CSCO指南时,已提出在特定情况下可探索CAR-T疗法的早期应用。
值得关注的是,CAR-T疗法用于一线治疗的多项临床试验正加速推进,其进展速度超出预期。这一现象提示,CAR-T疗法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领域同样具备良好疗效与应用前景。未来,随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结果的公布,CAR-T疗法有望重塑多发性骨髓瘤的整体治疗格局,推动该疾病治疗模式实现重大突破。


1752389060667668.png

李娟 教授

中山大学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名医,中山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第七、八届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过或正主持的基金有国自然基金等20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00多篇,SCI收录90多篇,以第一负责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和三等奖、华夏医学奖二等奖、广东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主编专著9部。


1752389389941936.png

刘澎 教授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淋巴瘤·骨髓瘤诊疗中心主任

复旦大学校聘关键岗位引进人才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科研项目和论著:若干 


1752389411149301.png

安刚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

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PI

国家优秀青年医师

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

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