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规定,该内容需要您登录后才能观看,请您先登录
2025 EHA前沿 | 江倩教授:阿思尼布破局耐药与安全困境,CML靶向治疗的突破与展望
2025-06-18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阿思尼布

导读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占成人白血病的15%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使CML成为一种可治可控的慢性疾病。然而,传统TKIs由于选择性较差,容易导致脱靶,引发多种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治疗中断,影响患者的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阿思尼布作为特异性靶向ABL1肉豆蔻酰口袋(STAMP)的BCR-ABL1抑制剂,因其结合位点的特异性在实现疗效提升的同时,脱靶效应更少2,为CML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选择。


2025年6月12-15日,第30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在意大利米兰圆满落幕,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血液专家和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血液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本次会议公布了多项阿思尼布的最新研究成果。基于此,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江倩教授聚焦CML前沿进展与阿思尼布的临床突破,就未来CML的发展方向发表独到见解!



医脉通:


CML是一种由BCR-ABL融合蛋白驱动的恶性血液病,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的迭代升级与诊疗理念的革新,CML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本届EHA大会公布了众多关于CML的研究。能否请您结合前沿进展,谈谈近年来CML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


江倩教授: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药物TKIs的出现和不断迭代,CML患者的临床结局已发生重大转变。第一代TKI的出现,使慢性期CML(CML-CP)患者的生存期延长并接近正常人群水平2。然而,CML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部分患者对一代TKI产生耐药,且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为克服一代TKI的耐药问题,第二代TKI应运而生,尽管在疗效上有所提升,但其脱靶效应导致的不良事件更多,患者常需调整剂量2。在此基础上,第三代TKI进一步解决了二代TKI的耐药难题,但仍需优化安全性。由此可见,CML的药物研发均围绕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展开,推动CML治疗向更高安全性、更优耐受性的方向持续探索。


当前,研究者开发了新型STAMP药物——阿思尼布,与传统的TKIs不同,阿思尼布由于结合位点的特异性在实现疗效提升的同时,减少了脱靶效应,从而改善了治疗安全性和耐受性,为CML治疗带来全新选择。


医脉通:


在CML靶向治疗版图中,阿思尼布作为首个靶向ABL肉豆蔻酰口袋的BCR-ABL1抑制剂,是CML领域继现有TKI后取得的又一重大进展。本届EHA大会公布了阿思尼布在CML患者中的多维度研究数据,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其中的亮点内容?


江倩教授:


本届EHA会议公布了ASC4START研究的主要终点结果3,旨在头对头比较阿思尼布和第二代TKI尼洛替尼在新诊断CML-CP患者中的耐受性。结果显示,阿思尼布组与既往报道一致,未出现新的不良事件(AE),降低55%因AE停药风险(P=0.004)。阿思尼布组因AE或死亡导致的停药(5.6%和12.1%)、≥3级AE(25.0%和31.9%)和因AE导致剂量调整/中断(24.3%和30.1%)的发生率均低于尼洛替尼组。在疗效方面,阿思尼布组第12周的分子学反应率更高,包括BCR-ABL1IS≤10%(89.8%和82.0%)、BCR-ABL1IS≤1%(69.0%和52.5%)、主要分子学反应(MMR)(22.9%和10.2%)、分子学反应4(MR4)(4.6%和1.1%)和分子学反应4.5(MR4.5)(2.5%和0.4%)。


此外,EHA会议还公布了ASC4FIRST研究48周时的分析结果4,比较新诊断CML-CP患者接受阿思尼布与研究者选择的一代或二代TKIs治疗后患者报告结局(PROs)的差异。结果显示,阿思尼布组在疲劳、疼痛、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认知、社会功能、症状负担、对日常生活影响、担忧/情绪、身体形象以及对护理和信息的满意度方面均较TKIs组获益更多,发生疼痛和胃肠道相关不良事件(AE)的患者更少且症状更轻,这意味着接受阿思尼布治疗可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综上,阿思尼布的耐受性及分子学反应更佳,在长期管理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症状改善更优,为新诊断CML-CP患者提供了兼具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治疗选择。


医脉通:


基于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近期阿思尼布在我国正式获批CML一线治疗,这无疑是CML治疗领域的重大里程碑。您认为这一获批对于CML的整体治疗格局有着怎样深远的意义?


江倩教授:


作为一种需长期用药的慢性病,CML的治疗亟需兼顾疗效与安全性的药物。尽管现有TKIs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从“活下来”到“活得好”的跨越,仍是当前临床治疗的核心诉求。


近期,阿思尼布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新诊断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Ph+CML)慢性期(CP)成人患者。阿思尼布的获批,不仅为CML患者提供了兼具疗效与安全性的一线治疗方案,并且打破了传统TKIs“疗效与毒性权衡”的困境,为追求高质量生活与长期治疗安全的患者提供了新选择,推动CML治疗理念从“生存延长”向“品质生存”升级,填补了临床未满足的需求。


医脉通:


作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能否请您谈谈未来CML领域会朝着哪些方向进一步发展,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江倩教授:


在新药研发方面,未来CML的药物研发需兼顾疗效和安全性,避免高毒性影响长期治疗,同时还需探索新型药物靶点或联合用药方案,为耐药的CML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在个体化治疗方面,对于疗效良好但无法停药的CML患者,未来剂量优化将成为研究重点,临床需进一步探索合适的药物剂量,确保在维持疗效的同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在精准医疗方面,精准检测技术将成为重要驱动力。例如,临床可通过应用数字PCR监测CML患者的深层分子学反应,为CML患者的治疗和停药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针对难治性耐药患者,临床可整合基因组、转录组等多组学数据,识别预后不良的分子特征,指导初始治疗方案选择与动态剂量调整。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未来还需强化“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患沟通,中国CML患者更为年轻,对生活质量(如升学、就业、生育需求)改善和追求无治疗缓解(TFR)的愿望更强烈,临床医生需主动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深入了解患者的核心诉求与顾虑,共同决策治疗目标,并提供全程心理社会支持。此外,对于老年CML患者,临床则应关注合并症处理,实现CML治疗与基础疾病管理的协同优化。


1752217656277710.png

江倩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副院长

国际CML基金会国家代表委员会成员

国际白血病及相关疾病比较研究协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北京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白血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白血病分会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 41(5) : 353-364.
2.Hochhaus A, et al. N Engl J Med. 2024 Sep 12;391(10):885-898.
3.Andreas Hochhaus, et al. 2025 EHA. Abstract S166.
4.Andreas Hochhaus, et al. 2025 EHA. Abstract PS158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