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对分子机制及肿瘤微环境认识的加深,淋巴瘤治疗领域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涌现出诸多创新治疗策略1。在此背景下,如何规范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及保障医疗安全,已成为领域重要议题。2025年7月4日-6日,由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主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华医学会《国际
多维度开展前沿探索,多靶点攻坚血液系统重大疾病
牛挺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
第一方面,针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我中心联合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陈俐娟教授团队,共同研发了新一代高选择性小分子HDAC Ⅰ/Ⅱb抑制剂。该创新药物可有效激活T细胞与B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提升患者免疫功能。临床前研究及PDX模型均证实其在DLBCL患者中的良好治疗潜力。美国ASCO年会披露的数据显示,针对复发/难治性(R/R)DLBCL患者,其总体客观缓解率(ORR)达60.5%,完全缓解(CR)率为20.9%2。亚组分析显示,其在双表达、TP53突变等高危难治患者中,ORR分别为56.3%和62.5%2。目前,该药临床研究进程已推进至Ⅲ期,后续将公布更新成果。
第二方面,针对中国及东亚人群中EB病毒感染相关的复发难治淋巴瘤(如DLBCL、
第三方面,鉴于现有针对骨髓纤维化、
第四方面,针对与淋巴瘤、感染、自身免疫病等多种因素相关的
CAR-T细胞疗法突破复发淋巴瘤治疗困局,高缓解率彰显临床价值
徐兵教授:
尽管淋巴瘤领域不断取得突破,但复发患者的治疗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提高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对改善整体治疗结局至关重要。CAR-T细胞疗法作为现阶段治疗复发B细胞淋巴瘤疗效突出的手段之一,受到淋巴瘤领域专家的高度关注。我中心在CAR-T细胞疗法全程管理及联合治疗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创新性探索,数据显示,我中心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B细胞淋巴瘤患者ORR可达100%,CR率超过90%。这充分证实了CAR-T细胞疗法的重要治疗价值。未来,我中心将继续深化CAR-T细胞疗法的临床研究与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复发淋巴瘤的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
通用型CAR-T细胞前景广阔,有望提升临床可及性
贺鹏程教授:
近年来,淋巴瘤治疗领域涌现出诸多创新疗法,包括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双抗、CAR-T细胞疗法等。其中,CAR-T细胞疗法带来深度缓解,有望改写患者生存结局。然而,要使该疗法惠及更广泛的患者群体,临床仍需完善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保障治疗安全性。针对CAR-T治疗可能出现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或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临床需给予高度关注并进行规范化全程管理,尽可能减低毒性发生风险。
第二方面,提升方案可及性。鉴于现有CAR-T细胞产品可及性有限,临床正积极研发通用型CAR-T疗法。该疗法具备以下特点:冻存成品可直接使用,有效缩短高危进展期患者的等待时间;不受患者自身T细胞功能缺陷影响,避免因T细胞功能受损导致制备的自体CAR-T细胞疗效降低;可规模化生产,为普惠医疗提供可能。
当前,临床对通用型CAR-T疗法的技术攻坚聚焦两大方向:一是针对免疫排斥问题,通过基因或蛋白改造去除T细胞受体,以减少由免疫排斥引发的
靶向新药研究方兴未艾,克服TCL治疗瓶颈仍需加深探索
蔡清清教授:
针对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近年来出现了多个新兴靶点和联合治疗方案,取得了显著进展。
其一,PI3K抑制剂:PI3K-AKT-mTOR通路是T细胞受体激活的重要下游通路,驱动T细胞增殖和分化。
其二,HDAC抑制剂:HDAC抑制剂通过表观遗传调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增强化疗效果,已在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特别是AITL亚型)中展现出显著疗效。我中心进一步开展了
其三,JAK抑制剂:我中心的既往研究表明,JAK-STAT通路的激活与T细胞淋巴瘤的耐药性相关,
其四,EZH2抑制剂:EZH2通过甲基化H3K27抑制基因表达,是T细胞淋巴瘤的重要表观遗传学治疗靶点。目前正在开展的临床研究也初步证实,EZH2抑制剂治疗复发/难治PTCL患者具备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五,CAR-T细胞治疗:CD7、CD30和CD70等靶点的CAR-T疗法在T细胞淋巴瘤治疗中展现了新的希望,有望克服传统T细胞疗法存在的免疫逃逸问题,并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其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多项临床试验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在NKTCL患者中的疗效显著。
由于T细胞淋巴瘤的异质性和复杂性,单一靶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限,因此,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能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探索具有协同作用的联合治疗模式更能突显出新药的巨大潜力。
然而,尽管有上述新兴的治疗方法,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相比于B细胞淋巴瘤的进展仍然较为缓慢,核心瓶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T细胞淋巴瘤的生物学特性较为复杂,各种亚型之间的异质性较大,这使得难以找到一种统一的治疗方法。其次,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与许多不同的分子通路和免疫微环境相关,因此缺乏特异性靶向药物的情况下,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且易复发。最后,尽管T细胞淋巴瘤在中国和亚洲的发病率较高,但相较于B细胞淋巴瘤,总体患者数量相对较少,导致临床试验招募困难,且新药的可及性低,这直接影响了新疗法的研究、开发和广泛推广。
总体而言,尽管新兴靶向治疗和联合疗法的进展带来了新的希望,但要克服这些瓶颈,仍然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临床数据的支持以及更加个性化的治疗策略。
TCL领域新型免疫疗法应用有待拓展,机制与微环境研究或助力破局
许彭鹏教授:
近年来,以双抗、CAR-T细胞疗法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在淋巴瘤领域应用日益广泛,但当前进展主要集中于B细胞淋巴瘤亚型,其中侵袭性亚型(如DLBCL)的应用尤为突出。
然而,实践发现,尽管免疫治疗在DLBCL中已较为成熟,但部分患者仍会出现耐药、进展或复发,其机制复杂:一方面与患者肿瘤细胞的不良基因突变(如TP53突变)相关;另一方面,肿瘤微环境是重要耐药因素,其中巨噬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等均可能导致双抗或CAR-T细胞疗法耐药。因此,深入研究肿瘤微环境相关机制至关重要。
未来,随着相关探索持续加深,新疗法有望拓展至T细胞淋巴瘤等更多淋巴瘤亚型中。若能发现新的有效靶点,免疫治疗或将为该领域带来突破性进展。
我中心曾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反映患者的肿瘤免疫微环境,期待未来能通过此类简易方法,让更多淋巴瘤患者在诊断后、接受CAR-T治疗前即可评估微环境风险,为后续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指导。
牛挺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主任、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主要研究者(PI)
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主要研究者(PI)
天府青城计划医疗卫生领军人才(天府名医),首届华西医院十大医师榜样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组长
中国STAR工作组血液病学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副总编辑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审评专家
国家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H)四川省分中心主任
四川省干细胞技术与细胞治疗协会副会长
四川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负责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余项
专业领域:淋巴细胞疾病(淋巴瘤、
徐兵 教授
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之名医
福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
厦门大学血液病学系主任,厦门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兼内科教研室主任和内科规培基地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会长兼白血病工作委员会主委
中国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淋巴瘤等3个专业委员会常委
获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JHO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多篇,总影响因子超过600分。第一完成人或国家发明专利6项
贺鹏程 教授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 副组长;
陕西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免疫诊疗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2023年“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
陕西省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牵头开展结构优化的新型 CART 国际单中心临床研究3项。发表科研论文 9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40 余篇,主编著作2 部,副主编著作 1 部。荣获陕西省教育厅一等奖 2 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蔡清清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内科副主任,淋巴瘤大PI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副院长,血液科主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委
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Lancet haematology、Blood、Signal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ClinicalCancer Research、Leukemia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三项,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以第一完成人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度第七届医学家年会”十大医学菁英专家”等
许彭鹏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及抗淋巴瘤联盟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上海市血液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秘书
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曾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
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ancer Cell》、《Lancet Haematology》、《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发表论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