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方式调整
摄入新鲜蔬菜与水果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可能与其含有
因此,CAG患者应规律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优质蛋白质饮食,饮食清淡、低盐,少食或忌食腌制、熏烤和油炸等食物。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患者进行科普宣教,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认识CAG的风险,提高监测、随访的依从性。
二、根除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患者中胃黏膜萎缩、肠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者,且Hp感染可使肠化发生提前10年左右。对于所有萎缩性胃炎患者均应确定Hp感染状态,Hp阳性者应根除Hp,这是CAG最基本的治疗。
现阶段临床在对CAG患者的治疗中,四联疗法是根除Hp的重要手段之一,四联疗法是指临床采用2种抗生素+1种质子泵抑制剂(PPI)+1种铋剂联合用药。常见抗生素包括
有研究显示,在常规四联疗法的基础上加上外源性的
三、西药对症治疗
对于有症状者,可根据症状类型进行对症治疗(表1)。
表1 西药对症治疗策略
四、中医药治疗
1.中药治疗
根据不同辨证类型可进行以下中医药治疗(表2)。
表2 中药治疗
2.中医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常用取穴: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血海、太冲、期门、胃俞、脾俞、气海。每周治疗2次(周二、周四各1次),连续治疗6个月。
(2)灸法
常用取穴:中脘、气海、双侧足三里和内关。隔姜灸,每次每穴各灸1壮,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共治疗3个疗程。
(3)火针
常用穴位: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双)和足三里(双),速刺(直径为0.8mm),左手持酒精灯,右手拇示指持针柄,将酒精灯靠近进针部位,将针在灯上烧红至白亮,迅速刺入穴内,进针深度为10mm左右,立即敏捷出针,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
(4)穴位贴敷疗法
常用穴位:中脘、脾俞、双侧足三里、内关穴。常用药物:木香、麸炒枳实、醋延胡索、桂枝、丁香、白芷,可根据辨证用药加减,研磨成粉后,用适量陈醋调拌后捻合成团状,将其置于一次性无纺布空白贴上贴于穴位上。2h/次,1次/d,连续贴敷5d休息2d为1个疗程,共12个疗程。
(5)穴位埋线疗法
常用穴位: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选取1.5cm的4-0可吸收性外科缝线7根,将0.30mm×40mm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剪去针尖,将针灸针从0.7mm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针的尾部穿入,将外科缝线从针头处穿入备用,取患者脾俞(双)、胃俞(双)、中脘、足三里(双),常规消毒,脾俞、胃俞45°斜刺,中脘、足三里直刺,进针以穴位安全深度为度,针灸针促进外科缝线完全埋置皮下后出针,无菌棉球按压针孔,1次/周,治疗3个月。
五、内镜下治疗
对于不伴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CAG的患者可以采用中西医药物进行监测治疗,以减少进展到更高级的病变,如异型增生。对于达到早期胃腺癌标准的(如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该进行内镜切除术(ER)。
ER是一种治疗早期胃癌病变的成熟微创疗法。多年来,ER已从圈套息肉切除术演变为内窥镜黏膜切除术(EMR),如今又演变为
绝对适应证:病变局限于黏膜,直径<20mm的分化早癌,未累及淋巴管或血管,无溃疡或瘢痕形成。相对适应证包括:①无溃疡发现的分化黏膜癌,无论肿瘤大小如何;②分化黏膜癌伴溃疡表现<30mm;③分化微小(距黏膜肌层<500μm)黏膜下浸润癌<30mm;④未分化黏膜癌<20mm,无溃疡表现,无淋巴管或血管受累。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