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5血液学转化和创新大会暨第十届上海淋巴细胞疾病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6月27日-6月29日在上海隆重召开。此次盛会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学者与临床专家,通过高规格的特邀报告、大会报告、青年论坛及专题论坛等丰富形式,深度聚焦血液领域基础研究、临床转化、新疗法探索、专业培训及科学普及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打造了集前沿性、创新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高端学术生态,通过多维度协同创新加速血液学领域突破,切实推动科研成果向临床治疗转化,以期为患者带来更优质诊疗选择。与会期间,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许彭鹏教授接受采访,分享
医脉通:
对于淋巴瘤这一复杂疾病,当前在发病机制探索上有哪些新突破?这些突破将怎样促进新治疗策略的诞生,进而改变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格局?
许彭鹏教授:
淋巴瘤的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既往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肿瘤细胞本身,包括基因突变、信号通路改变以及关键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的识别等,这些领域一直是淋巴瘤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肿瘤微环境在淋巴瘤发生、发展及耐药机制中的关键作用逐渐被揭示。肿瘤微环境的分型及其中的关键免疫细胞在疾病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已成为淋巴瘤研究领域的重要焦点。
随着对淋巴瘤肿瘤微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相关治疗策略也在持续突破与优化。例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AR-T以及双特异性抗体等新型治疗方案,本质上都是对肿瘤患者的肿瘤微环境重编程的治疗策略。这种重编程的治疗方法,不仅为淋巴瘤的治疗格局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也为患者实现长期缓解甚至治愈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见,我们对于疾病发生机制的理解越深,未来我们才有更多机会进一步优化疾病的治疗策略。
医脉通:
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治疗等创新技术不断突破,结合疾病生物学特性与临床实践发展趋势,您认为未来5-10年淋巴瘤治疗将形成怎样的主流模式?
许彭鹏教授:
近年来,淋巴瘤的治疗手段逐渐丰富,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等,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选择。未来的核心目标在于精准识别每种治疗方式的获益人群,这将是淋巴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方向。
目前,不同的靶向治疗药物通过作用于特定的信号通路或biomarker,能够使部分淋巴瘤患者获益。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靶向治疗中获益,对于这部分患者,免疫治疗和细胞治疗等创新手段则成为重要的补充方案。
与此同时,随着患者数据的日益丰富,包括临床数据、病理数据、DNA测序、RNA测序以及单细胞空间组学等多维度信息的整合,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我们有望实现多组学数据的深度融合。这将有助于精准识别特定治疗方案的最佳获益人群,从而为每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方案。这种治疗模式不仅能够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提升疗效,还能减少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相信,基于多组学数据整合与人工智能辅助的个体化精准治疗,将成为未来淋巴瘤治疗的主流模式,为患者带来更优化的治疗结局和生活质量。
许彭鹏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上海市血液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秘书
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曾任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
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ancer Cell》、《Lancet Haematology》、《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发表论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