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海天,叶丽莎,祝彩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产科
01围产期心肌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妊娠会带来显著的心血管系统变化,包括血容量和心输出量的进行性增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和心脏继发性生理重塑[5]。这种生理适应性变化在分娩后会消退,但小部分女性在妊娠晚期或分娩后会出现心肌病变,并进展为心力衰竭,即发生PPCM。
有部分学者提出,PPCM并非完全受孕期生理压力变化影响,遗传易感性值得特别关注,妊娠及分娩是
近年发现,围产期激素失衡会导致易感女性出现心血管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10],尤其是胎盘或垂体分泌的部分激素对全身心血管系统存在负性作用。妊娠晚期和哺乳期垂体分泌的催乳素在PPCM小鼠模型中被裂解为损害心脏及血管的片段,受损血管通过心肌缺血和旁分泌信号引起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如内皮细胞分泌的微小
胎盘在妊娠晚期大量分泌的可溶性FMS样酪氨酸激酶-1(FMS-like tyrosine kinase 1,sFlt-1)是一种内源性抗血管生成蛋白,通过结合和中和促血管生成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胎盘生长因子(PLGF)而起作用[14]。既往研究发现,sFlt-1与子痫前期、亚临床心功能不全存在相关性[15-16],在PPCM小鼠模型和产后4~6周的女性中均发现显著升高[17]。此外,妊娠晚期胎盘分泌的其他肽激素(如激活素A),可直接导致心肌细胞功能障碍[18],而
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步加深了我们对PPCM的认识,但其病理生理机制仍未完全明确,需要更多针对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探讨,以指导PPCM的预防及治疗。
02围产期心肌病的临床表现
PPCM患者通常表现为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包括易疲乏、胸闷、心动过速、
此外,该疾病可快速进展,甚至严重威胁母体生命安全,如心源性休克。少数情况下会出现并发症,如
60%~90%的妇女在分娩后起病,以产后第1周的发病率最高,而及时就诊率及就诊时间受限于医疗水平,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22]。
与此同时,尽管既往研究多聚焦于母体的病理生理变化,但PPCM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同样存在影响。持续性左心室功能不全的女性其胎儿结局似乎更差,死产、
03围产期心肌病的辅助检查
PPCM是一种特发性疾病,目前缺乏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传统的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如脑钠肽(BNP)、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和肌酐]对PPCM不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其中,血浆BNP水平在正常妊娠期间没有显著变化,在子痫前期表现为轻度升高,但PPCM患者的血浆BNP水平通常会明显升高或翻倍增长[26-27],对明确诊断有参考意义。此外,心肌肌钙蛋白也可能增加,持续的高水平与不良结局相关[28]。其他生物标志物,如sFlt-1[14]和特异性微小RNA外泌体等[11],其潜在的诊断和评估预后的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
多数PPCM患者的
绝大多数病例不需要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只有当高度怀疑其他需要完全不同治疗方法的病变(如巨细胞
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一项在尼日利亚(高发地区)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听诊器,在普筛中可提高PPCM的诊断率(听诊器 vs.超声心动图,OR 2.12,95%CI 1.05~4.27;P=0.032)[20]。
04围产期心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目前,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提出的PPCM诊断标准得到了广泛认可[19],包括以下内容:(1)妊娠晚期或产后数月内新发的心力衰竭。(2)无明确的心力衰竭原因。(3)在晚孕期前无明显心脏病史(包括心肌病和瓣膜病)。(4)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的超声心动图发现,LVEF<45%,伴或不伴心室扩张。
此外,ESC PPCM研究组进一步对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27]:(1)轻度:以亚
值得注意的是,PPCM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在排除结构性心脏病的病史后,围产期新发的LVEF<45%应考虑PPCM的可能[19]。尽管患者常常合并有左心室扩张,但此并非诊断标准,一定程度的心腔增扩可能是对妊娠的生理性适应[29]。重度子痫前期可导致与舒张功能障碍相关的心力衰竭,但PPCM仅在存在收缩功能障碍的情况下才能诊断[32]。
鉴别诊断包括:既往结构性心脏病、肺栓塞、子痫前期诱发的肺水肿(无左心室功能不全)、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心肌炎、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伴急性主动脉瓣反流、酒精或化疗药物的影响等[26]。
05围产期心肌病的治疗
总体而言,目前已经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对PPCM进行治疗管理,考虑到个体差异大、病情变化快、病程跨度长,同时确保母儿安全仍然具有挑战性。ESC PPCM研究组认为,应根据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给予分级治疗:轻度PPCM无需入住重症监护室,可考虑在专项门诊进行定期随访;中
5.1 药物治疗 最近有研究提出将标准抗心力衰竭药物与
溴隐亭是一种麦角生物碱和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可抑制垂体催乳素分泌,是目前惟一的靶向药物,但仍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来明确给药的适应证和时机。在中度和重度PPCM中,根据欧洲和美国指南[19,35],建议溴隐亭2.5mg每日2次给药8周。在轻度病例中,可以考虑相同的治疗方案1周[27]。溴隐亭的主要风险包括促血栓形成作用,故需要与预防性抗凝治疗联合应用[36]。此外,溴隐亭因抑制泌乳,在哺乳期的使用存在较大争议,应同时权衡母乳喂养对母体和新生儿的积极影响。
通过口服抗心力衰竭药物[如β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疗法进行神经体液抑制,以改善左心室恢复和预后。口服抗心力衰竭药物(尤其是β受体拮抗剂)对病情控制有正面效果,可持续服用至病情完全康复后12~24个月[27]。妊娠期需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拮抗剂因具有致畸性不推荐在妊娠期使用,可考虑
5.2 抗凝治疗 既往报道发现,PPCM发生左心室血栓和全身性血栓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38],发生率为5%~20%[39-40],这可能与左心室扩张、内皮损伤、较少活动量和产后高凝状态相关。在妊娠晚期和产后6~8周LVEF严重降低的情况下,应考虑抗凝治疗[41]。目前欧洲[19]和美国指南建议[35],即使无其他适应证,在LVEF<35%或<30%的情况下仍需进行抗凝治疗。妊娠期首选
5.3 血管扩张剂及利尿剂 对于产后的PPCM,可考虑通过血管舒张剂、利尿剂和无创通气进行减充血治疗,以改善症状并减少器官功能障碍。如果患者有充血的症状或体征,无论是否仍在妊娠状态,都可使用利尿剂缓解肺充血症状(尽管对胎盘血流灌注存在一定影响)[27]。
5.4 分娩管理 应由多学科团队进行,包括具有母胎医学专业知识的产科医生、麻醉师、心脏病专家和护理医师,分娩时机主要取决于产妇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性。最佳目标是延长孕周至37周,若心脏功能下降,需考虑提前终止妊娠[42]。此外,若出现持续治疗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应及时终止妊娠,必要时行紧急剖宫产[27]。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产妇可经阴道分娩,选择硬膜外麻醉以避免血压突然升高[29]。分娩后,静脉压迫缓解、子宫收缩等会增加静脉回流,需预防产后体液超负荷和肺水肿的风险。
5.5 母乳喂养 既往研究数据表明,母乳喂养对患有轻度和中度PPCM患者是安全的[43-44]。对于重度PPCM产妇,由于催乳素作用与泌乳的高代谢需求,可以考虑抑制泌乳,通过药物手段或停止母乳喂养可能对PPCM恢复有益[19]。在临床工作中,大部分产妇因服用药物主动或被动避免母乳喂养,事实上常用的抗心力衰竭药物(即
5.6 除颤仪的使用 室性心律失常在PPCM中较为常见,当需要使用除颤器时,因心功能大部分可逐渐恢复,应考虑优先使用临时、可穿戴的除颤器(3~6个月),而非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21,45]。
06围产期心肌病的预防和远期结局
6.1 避孕 患者出院前需进行健康宣教。在左心室功能严重障碍的产后早期,因血栓栓塞风险增加,应避免使用含
6.2 再次妊娠 PPCM在10%~50%的病例中会复发,复发往往提示更严重的不良结局发生,包括死亡[47-49]。对于有PPCM病史的女性,再次妊娠的相关风险主要取决于心肌功能是否完全恢复,孕前LVEF评估是重要的预测指标。然而,最近北美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发现,在中位随访8年时,左心室功能正常并不能保证再次妊娠的结局良好,强调了进一步研究亚临床左心室功能障碍的必要性(例如心肌劳损和心脏收缩储备等)[50]。与此同时,部分研究者提出,通过压力测试和应变成像来检测亚临床左心室功能障碍[51-52],但需要进一步研究检验预测效能。LVEF恢复的女性再次妊娠时可预防性使用β受体拮抗剂,在Codsi等[53]的研究中,19例接受了β受体拮抗剂预防性用药的PPCM再次妊娠女性,仅有6例发生LVEF降低,且均未出现
6.3 远期结局 PPCM患者的临床结局差异较大,在大多数人群中,LVEF在诊断后6个月内可增加到50%以上,但部分患者恢复正常心脏功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产后1年甚至更久),同时部分患者(13%~28%)可出现持续性左心室功能障碍[54-55]。多达10%的病例需要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或心脏移植(常见于LVEF<30%患者)[56],病情危重,是妊娠期非产科死亡的重要原因。有研究在调整年龄等风险因素后发现,PPCM心脏移植受者的生存率低于因其他原因接受心脏移植者[57]。值得注意的是,PPCM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20%,低收入人群的病死率高于高收入人群[58-59]。较低的LVEF与持续性收缩功能障碍关系密切,但其预测价值有限。其他因素包括晚发型PPCM(分娩后1周以上)[60]、存在血栓栓塞事件[61]、心脏磁共振成像(MRI)的钆增强显影程度[62]、贫困[63]等均为预后不良的指标。
PPCM对终身心理健康(包括家庭成员)存在一定影响,多达半数的PPCM患者符合
然而,由于前瞻性数据有限,目前仍然缺乏PPCM患者治疗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及纵向研究数据,远期结局在一定程度上认知受限。目前大多数证据来自回顾性观察性研究,通常存在数据缺失、样本量小、单中心等局限性。而且大部分研究集中在欧洲或北美,因PPCM的种族差异显著,我们更需要基于中国人群的证据对PPCM的早期诊断、改善妊娠结局及预防复发进行恰当的指导。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陈海天:起草文章、课题监督与指导、审阅修订;叶丽莎:修改文章、数据整理及管理;祝彩霞:审阅修订、研究资金获取
参考文献 略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年6月 第41卷 第6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