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重磅发布,为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规范化治疗注入中国智慧
2025-07-08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套细胞淋巴瘤(MCL)等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细胞可通过改变免疫微环境逃避免疫细胞如T细胞的免疫监视,促进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这一发现使得双特异性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疗法等多种T细胞免疫疗法成为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为了更合理规范地使用T细胞免疫疗法并提升淋巴瘤规范化治疗水平,《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简称“《共识》”)1正式发布。基于此,医脉通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梅恒教授、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赵东陆教授就《共识》的意义、双特异性抗体的疗效和安全性等进行深入解读,以供学界参考。


《共识》锚定T细胞免疫治疗规范,重塑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格局


《共识》详细阐述了T细胞免疫疗法的作用机制,深入分析了其在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LBCL)、R/R MCL中的疗效数据,探讨了双特异性抗体与CAR-T细胞疗法的治疗效果和顺序,并对其临床应用提出了明确推荐意见(图1),其中含格菲妥单抗等在内的双特异性抗体获得多项推荐。此外,《共识》全面介绍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管理方法,并阐述了T细胞免疫疗法在肝功能不全和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中的用药。


1751956116902414.jpg

图1 《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推荐意见1


就疗效数据而言,在R/R LBCL中,多种T细胞免疫疗法在展现出积极的临床结果,同时为Richter转化DLBCL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等患者带来新选择。对于不适合移植的DLBCL的二线治疗,全球Ⅲ期研究STARGLO达到了总生存期(OS)终点,中位随访20.7个月的结果显示,相较于利妥昔单抗联合GemOx(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格菲妥单抗联合GemOx组患者的中位OS显著改善(25.5个月 vs 12.9个月,P=0.006)1,随访2年的结果显示,中位OS依然更长(未达到vs 13.5个月,P=0.003),24个月OS率也更高(54.5% vs 33.6%)2


整体而言,《共识》为临床医师提供了重要的药物使用参考,不仅有助于医师快速掌握不同T细胞免疫疗法的临床应用要点,还将助力推动前沿治疗策略的落地和淋巴瘤治疗的规范化,从而持续改善更多淋巴瘤患者的长期预后。


凝聚专家智慧,共促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发展


马军教授:


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具有恶性程度高、进展快、易耐药和复发等特点,常规免疫化疗方案在后线治疗中的疗效有限,给临床带来了挑战。国际SCHOLAR-1研究汇集了2项III期临床试验和2个观察性队列的数据,结果显示,难治性DLBCL患者的中位OS仅6.3个月3;根据真实世界研究结果,中国患者的中位OS低至5.9个月4。此外,R/R MCL通常对化疗反应不佳且进展迅速,中位OS仅1-2年5。近年来,T细胞免疫疗法的出现为这类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实现精准的抗肿瘤作用。目前,多款T细胞疗法已在全球范围内获批上市,我国也有T细胞疗法可及,但关于其临床规范应用尚无相关共识。因此,结合循证医学证据与临床实践经验的《共识》应运而生,旨在为我国医师提供规范化用药指导与建议。


吴德沛教授:


CAR-T细胞疗法需要收集T细胞,并对其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表达针对特点抗原的CAR,然后将改造后的T细胞输注回患者体内,制备周期较长。而双特异性抗体包含2个抗原结合位点,如CD20和CD3,多为IgG1或IgG4亚型,可增强免疫细胞的抗肿瘤能力。基于双特异性抗体作为即用型疗法无需等待制备的特点,《共识》推荐在疾病进展快、单核细胞采集失败或CAR-T细胞制备失败等的R/R LBCL患者中考虑应用双特异性抗体1。此外,在考虑治疗顺序时,有研究显示,相比于既往未接受过双特异性抗体治疗的对照组,接受过双特异性抗体治疗的患者在CAR⁃T细胞治疗后总缓解率更高(86% vs 55%,P=0.02),OS存在获益的趋势(P=0.08),且未增加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风险6,提示双特异性抗体序贯CAR⁃T细胞治疗可能进一步增加患者获益,且安全性良好。 


梅恒教授:


R/R患者既往可能接受多线治疗,一般状况差,难以耐受,而双特异性抗体具有安全性优势。一项meta分析显示,在R/R DLBCL的三线及后线治疗中,相较CAR⁃T细胞疗法,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发生≥3级CRS、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和感染的风险更低7。因此,《共识》推荐对于感染、CRS和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的R/R LBCL患者,首选双特异性抗体治疗1。格菲妥单抗是一种独特“2:1”结构的靶向CD20×CD3、全人源化IgG1双特异性抗体,经过Fc段沉默的改良,具有更强的B细胞抓取能力和作用效力,可以在安全耐受的前提下加强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全球Ⅰ/Ⅱ期临床研究(NP30179)扩展队列结果显示,格菲妥单抗治疗期间患者保持基线水平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和功能,淋巴瘤相关症状和疼痛症状有所改善,且治疗相关症状无具有临床意义的增加,患者可耐受8。总体而言,双特异性抗体兼具疗效与安全性,为R/R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提供了良好选择。


赵东陆教授: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4》首次纳入了双特异性抗体格菲妥单抗,推荐将其用于≥2次复发/进展的DLBCL患者(II级推荐)以及原发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患者(III级推荐)9。基于格菲妥单抗联合GemOx方案在全球Ⅲ期STARGLO研究中展现出OS接近翻倍的获益,《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将该方案纳入不符合移植条件的初次复发/进展DLBCL的Ⅱ级推荐(2A类)10,标志着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正式进入二线标准治疗体系。2025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公布,随访2年时,格菲妥单抗联合GemOx方案继续显示出优于利妥昔单抗联合GemOx的OS获益(中位OS:未达到vs 13.5个月,P=0.003)2。此外,根据NP30179研究,格菲妥单抗可助力R/R MCL患者实现长期的完全缓解(CR),使研究者评估的中位OS达到29.9个月1。基于此,《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将格菲妥单抗纳入R/R MCL挽救治疗的III级推荐10


1751955866508726.png

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1751955924443284.jpg

吴德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副所长

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所长

首届百名国家杰出医师

全国先进工作者

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751955976154582.jpg

梅恒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国家杰青获得者  

现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科主任,干细胞中心主任  

湖北省肿瘤疾病细胞治疗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兼秘书长 

中国研究型医院细胞研究和治疗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委会副主委 

国际著名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副主编  

主要从事血液病精准诊疗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原创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等10余项,发表第一及通讯SCI 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参编《邓家栋临床血液学》、《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参译《威廉姆斯血液学》,获中华医学会青年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1751955995295507.jpg

赵东陆 教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助理  

血液科二病房(淋巴系统疾病)主任  

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委秘书长

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副组长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学会 血液学分会 淋巴瘤学组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讲巴瘤分委会委员  

黑龙江省医学会血液内科委员会委员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淋巴瘤 骨髓瘤委会常委  

黑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内科专业委会委员  

黑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黑龙江省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淋巴瘤及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 

2014年-201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MD Anderson肿瘤中心进修学习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 白血病·淋巴瘤, 2025, 34(5): 257-268.
2.Abramson J, et al. 2025 ASCO. Oral 7015.
3.Crump M, et al. Blood. 2017 Oct 19;130(16):1800-1808.
4.Wang S, et al. Cancer Commun (Lond). 2021 Mar;41(3):229-239.
5.Yang P, et al. Cancer Med. 2023 Jun;12(12):13204-13216.
6.Crochet G, et al. Blood, 2024, 144(3): 334-338.
7.Kim J, et al. Blood, 2024, 144(6):629-638.
8.Bachy E, et al. 2024 ASH Poster 1726.
9.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4.
10.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