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病患者问:“如果换作您的家人,您也会这样治吗?”我回答“不会”
2025-07-07 来源:“魔术牙医”微信公众号 医话医议
关键词: 牙医 牙科伦理

在口腔医疗界,有一位前辈说过这样的话:“给患者做治疗操作前,先扪心自问一下,如果他是你的家人,你还会这样治吗?如果不会,请停止动手。


这段话,彰显了一位医生崇高的医德,这种“视患者为亲人”的情怀非常值得尊敬。但是,在口腔临床实践中,这并不是一条普适原则。有些时候,不把家人的方案用在患者身上,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爱。下面用我亲自接诊的几个病例来详细阐述。


1


一位中年妇女因牙痛不适数月,在多家机构就诊咨询,有建议根管治疗的,有建议拔牙种植的,她非常纠结,在网上搜到了我,特地前来找我就诊。


她的46号牙合面大范围充填,牙体只剩半壁一个壳,有叩痛。我评估后,感觉根管治疗加冠修复的后期不确定性太大,建议她直接拔掉做种植牙。


她似乎很想保留这颗牙,举棋不定,这时候,她很诚恳地问我:“医生,如果您的家人牙齿这样了,您会选择拔掉吗?


她既然这样问,说明她对我“掏心掏肺”的信任渴求。对于这样极度信任的患者,在沟通上更加没有障碍,可以敞开心怀。


不会,我会首选根管治疗”,我也诚恳回答。


“那好,我选择根管治疗,我相信您的判断和方案。”她很坚定。


“治疗流程是这样的,先做显微根管治疗,然后打个桩核,最后做全瓷冠修复,总费用四、五千元,复诊四五次,有可能长期保存患牙,也有可能用不了几年就崩了得拔掉。”我再次坦诚沟通。


“我知道这里面有成功率的问题,但您给家人愿意用这种方案,对成功率也是有评估的,既然您能接受这种结果,那么我也能,我非常相信您的判断,我在网上搜了很久,我相信您的技术。”


对于一个如此信任自己的患者,我觉得在沟通上可以无话不说了,于是就进一步解释,也算是实话实说。


“我愿意给家人用根管治疗+冠修复方案,但并不推荐你用,因为我们的试错成本不同。我给家人治疗只用考虑材料费。在牙科治疗收费中,材料费只占很小一部分,主要是治疗费贵,也就是医生精细操作的服务费和时间成本高,对于家人我不用考虑这些服务费成本,万一治疗失败还可以拔牙种植,但对你而言意味着不小的经济代价风险,性价比是你需要权衡的。”


还有一句话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如果治完后管不了两年就得拔掉,我的家人可不会找我扯皮……”,但我并没有说出口,这种防范意识会在无意中伤害一个信任自己的人。对于她而言,我替她担心的主要是长期保牙率不确定和费用问题。


她再度陷入了沉思和纠结中。


最后,她表示了深深的谢意,决定回家仔细考虑考虑再决定。


这个病例很容易给大家造成误解。事实上,临床大多数的牙痛患者,牙体破坏并没有这么严重,施行根管治疗+冠修复方案,远期效果比种植牙方案更可靠,由于保留了天然牙的本体感受,咀嚼功能会更好。但是,类似于上面那种重度缺损的边缘型病例,拔牙种植方案可能远期效果更好。医生对患牙状况的评估非常关键。


这种边缘型病例虽然不占主流,但是,在国内群众患牙病能拖就拖的大背景下,以“壳状残冠”就诊的患者数量也不在少数。医生必须选择对患者最适合的一种方案,有时候甚至会“以貌取人”。


2


一位患者以“牙床反复疼痛鼓包”前来就诊,两年前曾经在外院做过根管治疗。拍CT发现14号牙颊侧根管被遗漏了,产生根尖周炎及瘘管,且伴腭侧牙体缺损。

  

如果此病例是我的家人,我肯定首选根管再治疗,然后进行桩核冠修复,但是,结局与转归及费用,基本上跟上一例差不多。患者从农村来,经济状况堪忧,他的最大主诉是解决牙床鼓包疼痛问题,我直接建议拔牙,不提后续种植牙,也不提根管治疗,他也不像上一例患者那样追问保牙方案,而是问“拔牙多少钱?”我说一百多块,他还在考虑外面诊所几十块钱拔牙的,又考虑外面不太放心,最终还是在我这里拔牙了。


3


再分享一个病例。20岁左右年轻患者因补牙材料脱落而就诊。拍片发现已做根管治疗,根管充填质量欠佳,合面中央呈空洞状。追问病史,根管治疗做了5年,没有任何不适症状,现在仅仅是补牙材料脱落。


如果是我的孩子,我必然选择“根管再治疗+全瓷冠修复”,消除根管潜在的隐患,通过冠修复尽可能恢复牙体解剖结构,更好地行使咀嚼功能。但是,面对患者,一方面要考虑费用问题和治疗周期问题,一方面要考虑他长期没有任何症状,做根管再治疗要打破现有根管平衡状态,甚至有可能带来一过性疼痛的问题。


还有一种保守些的治疗,即做好髓腔消毒以后直接补牙,万一以后出现症状再考虑根管再治疗,也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在经过我的充分解释与沟通过后,他最终选择了直接树脂充填。我交代让学生用3%次氯酸钠多浸泡一下髓腔,尽可能减少根管感染的几率,最后他满意而走。


4


上面讲的三个病例,我给患者分别推荐了种植牙、拔牙、补牙三种不同方案,但如果换成我的家人,我都会选择“根管治疗+全瓷冠修复”方案,具体的原因我都已经阐明了,主要是远期成功率和经济代价的权衡问题。临床上,这类病例说多不多,说少还真不少。比如,被智齿严重抵坏的邻牙、出现症状的隐裂牙,等等,保牙还是拔牙,既考验医生的精细化技术,又考验医患沟通能力,需要在牙齿的预期疗效和经济负担上寻找平衡。


牙齿治疗不像外科手术,生命无价,手术之外没有太多选择;牙齿有价,功能、外观、经济、心理等重重砝码,在每个人心中以不同的重量排序,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


同一颗牙齿在不同个体里,承载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刻度。假设,能花10万元让一个缺牙患者变出一颗功能完全正常的天然牙(非假牙),估计,国内愿意花这个钱的人会挤满一间房;但是,再假设,让人失去一颗功能完全正常的天然牙,给他10万元,那么,国内排队的人会挤满一条街。


牙齿在价值选择上的差异就是有这么大!


美国牙科协会伦理准则明确指出,牙医有责任考虑患者支付能力。真正的关怀,有时恰恰在于那份克制,不把经济重负强加于患者肩上。某些时候,克制推荐“家人方案”,并非冷漠,恰恰是医生对患者处境最深的体察。是穿越利益迷雾后,对牙齿健康最郑重的抉择。


医疗决策如同量体裁衣,富人的貂裘和穷人的棉袄,其共同本质乃是抵御严寒。医者的良心就在于用专业之尺,在治愈与负担之间为每位患者寻得安稳的平衡点。


最后,引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尚政军院长的一段话,与诸君共勉:


希望大家手中的口镜,照见的不仅是口腔的病变,还有患者的尊严;希望大家手中的探针,探测的不仅是龈沟的深度,还有人性的高度;希望大家手中的镊子,叩诊的不仅是牙髓的神经,还有医者的良心!


来源:“魔术牙医”微信公众号,作者:魔术牙医徐勇刚

原标题:《牙病患者问:“如果换作您的家人,您也会这样治吗?”我回答“不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