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会讯】陆前进教授 | 发扬传承创新精神,护佑民众皮肤健康
2025-06-28


图片

陆前进教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图片

中华医学会第三十次皮肤性病学术年会于2025年6月25—29日在长沙举行。为便于广大参会同仁了解分会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学科前沿进展等内容,《每日会讯》工作组特别邀请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陆前进教授,围绕分会工作进展、团队科研攻关成果等展开分享。


图片

分会工作:



图片

整理编辑皮肤史学,

发扬传承创新精神


陆前进教授表示,第十六届委员会成立以来,在高兴华主任委员的带领下,分会在学术交流、科普教育、基层帮扶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作为前任主任委员,陆前进教授主要负责老专家及皮肤史学工作,近一年多来,他专注于整理和编辑我国皮肤性病学的发展历程,多次组织专题研讨会,邀请国内老专家共同回顾皮肤学科的历史,梳理重要的学术沿革,增强大家对于皮肤病学这个行业的认同感。

陆前进教授介绍,本次年会设有皮肤史学专场,将邀请各个省的主任委员及部分老专家参加,共同回顾皮肤学科的历史,传递皮肤病学的人文精神,弘扬学科正能量。展望未来,他表示将继续发扬传承创新的精神,借助新的技术手段,挖掘和利用更多的历史资料,让中青年皮肤科医生能够了解我国皮肤科的历史,为我国皮肤性病学的传承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术成果:



图片

聚焦临床痛点,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获重大突破


近年来,陆前进教授团队针对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聚焦临床问题,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科研成果。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检测试剂盒,突破诊断瓶颈

陆前进教授表示,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截至目前并没有诊断标准,其瓶颈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疾病临床异质性大,二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实验室标记物来辅助临床诊断。

陆前进教授团队通过牵头国际多中心研究,发现IFI44L基因甲基化水平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非常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据此研发出IFI44L基因甲基化检测试剂盒用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据介绍,这款试剂盒被国家批准,获得了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是全球第一个基于基因诊断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试剂盒,也入选了2017年的中国十大医学进展。

2. 菌群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为难治性患者提供新选择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传统治疗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对大多数患者有效,但长期使用毒副作用较大,因此迫切需要研发新药物或更加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肠道菌群是紊乱的,因此陆前进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关于菌群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研究。研究选择难治性红斑狼疮患者,在原有稳定的治疗基础上进行3次口服菌群胶囊治疗,并随访12周。研究发现在主要临床终点第12周实现SLE复合应答指数4的患者比例为42.12%,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这项临床试验首次证实菌群移植这种医疗新技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安全、有效,为难治性红斑狼疮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3. 靶向CD13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确定新的潜在靶点

陆前进教授近期的一项研究首次探讨了靶向CD13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确定了一个新的潜在靶点。

CD132是包括白细胞介素-2 (IL-2)、IL-4、IL-7、IL-9、IL-15和IL-21在内的6种γc细胞因子的共同亚单位。研究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细胞中CD132表达增强,有助于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陆前进教授研究团队开发了新型人源化抗CD132单克隆抗体,命名为2D4,2D4能够有效阻断了IL-21和IL-15,而对IL-2的作用有限,从而抑制了T细胞和B细胞,而不会破坏免疫耐受性。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狼疮性肾炎小鼠模型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显示了2D4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治疗潜力。

图片

END

图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大会“每日会讯”,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来源: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微信公众平台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