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间,慢性淋巴细胞
本文深度解析以第二代BTKi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如何引领CLL临床实践变革,并探讨了CLL后线治疗中的新药新疗法及其在CLL治疗中的应用顺序,以飨读者。
靶向治疗超越传统免疫化疗,开启CLL治疗新纪元
CLL是一种B细胞恶性血液肿瘤,其特征是CD5 +B细胞的克隆增殖。在美国,CLL是最常见的白血病。CLL主要影响老年人,患者诊断时的中位年龄大于70岁。2019年全球CLL新发病例的估计发病率为1.34/10万,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1:14。亚洲国家的CLL发病率比美国或欧洲低约5~10倍。
多数CLL患者确诊时可观察等待,每3-6个月进行一次连续监测,但当出现进行性骨髓衰竭等治疗指征时需启动治疗。在CLL治疗中,既往免疫化疗被认为是CLL患者的一线标准治疗策略,随着BTKi等靶向治疗策略的引入,免疫化疗的地位已逐渐被靶向治疗所取代。多项针对一线CLL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靶向治疗相较于免疫化疗能够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针对复发或难治性CLL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亦显示出类似结果。基于此,免疫化疗在CLL治疗中的应用已大幅减少。目前,一线治疗中已有多种靶向药物获得批准,包括共价BTKi(如
图1 获批用于CLL患者的靶向疗法及相应作用机制
伊布替尼是首个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CLL的共价BTKi,经伊布替尼治疗后,大多数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完全缓解(CR)较少见,达到不可测量残留病灶(U-MRD)的情况罕见。伊布替尼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关节痛或肌痛、
第二代BTKi(如阿可替尼、泽布替尼)相较于第一代BTKi,具有更高的BTK靶点选择性,为降低脱靶效应带来的不良反应奠定了基础。在针对复发或难治性CLL的头对头临床试验中,第二代BTKi所报告的AE更少。
CLL一线治疗:第二代BTKi引领创新,持续治疗改善患者PFS
在CLL的一线治疗方案中,第二代BTKi持续治疗策略在多项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更多PFS获益。一项Ⅲ期ELEVATE-TN临床研究中,对比了阿可替尼单药持续治疗(n=179;中位年龄70岁)相比六个周期的
除了阿可替尼,泽布替尼相比免疫化疗也展现出更多PFS获益。一项Ⅲ期SEQUOIA临床试验,对比了泽布替尼单药(n=241;中位年龄70岁)与
复发/难治性CLL:第二代BTKi成为首选BTKi,其他新药与新疗法持续探索中
复发或难治性CLL的治疗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既往接受的治疗,需评估患者在积极接受治疗时是否出现复发,以及患者在疾病进展时是否停止治疗(例如由于AE或并发症而中断BTKi治疗后疾病进展)。
在ELEVATE-RR随机对照试验中,纳入了伴有del(11q)或del(17p)的复发或难治性CLL患者,分别接受阿可替尼或伊布替尼单药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非劣效PFS。中位随访40.9个月结果显示,阿可替尼与伊布替尼两组患者的中位PFS为38.4个月(HR 1.00),满足非劣效性标准。此外,阿可替尼治疗组在所有级别的房颤、高血压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方面均低于伊布替尼治疗组。
与ELEVATE-RR研究不同,ALPINE研究纳入了所有基因组亚组,对泽布替尼(n=327)与伊布替尼(n=325)在复发或难治性CLL患者中进行了头对头比较。中位随访39个月研究结果显示,泽布替尼组3年PFS率为64.9%,而伊布替尼组为54.8%(P=0.001)。在泽布替尼组中,各级房颤的发生率低于伊布替尼组,高血压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则相似。
基于ELEVATE-RR和ALPINE试验的结果,第二代BTKi(如阿可替尼和泽布替尼)已经成为治疗复发/难治性CLL患者的首选BTKi。
此外,在过去的几年中,非共价BTKi(也称为可逆BTKi,如
图2 CLL治疗顺序的设想
结语
近十年来,随着靶向治疗的发展,CLL的治疗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靶向治疗已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免疫化疗。BTKi和BCL2i仍然是CLL的两种最有效的药物,并且在几项随机试验中与免疫化疗相比显示出积极结果。其中,第二代BTKi通过精准靶向、安全性优化,在初治和R/R CLL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在R/R CLL中,非共价BTKi显示出一定活性,正在早线治疗中进行探索。
审批编号:CN-160890
过期日期:2025-12-31
声明: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