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典 | 肺癌术后并发皮下气肿患者规范管理
2025-06-30 来源:医脉通胸部肿瘤
关键词: 肺癌术后 皮下气肿

皮下气肿是指空气进入皮肤下层软组织时发生的一种临床症状,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肺癌手术后由于肺部持续漏气、胸膜腔压力过度增高等原因,常会发生皮下气肿。皮下气肿是肺癌手术后,尤其是肺癌根治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90%~2.20%。肺癌术后的皮下气肿常发生于胸部、颈部以及颜面部,广泛性的皮下气肿还会引起患者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睁眼困难和局部胀痛等,严重者甚至会发生呼吸衰竭,应及时予以相应处理。本文根据相关指南共识整理了皮下气肿分级标准规则及管理策略,供临床医师参考。


肺癌术后并发皮下气肿的分级标准


采用Manouchehr分级法,根据皮下气肿的累及范围及胸部X线片显示的肺压缩量,将胸镜肺部术后患者的皮下气肿分为3级:


1级为皮下气肿仅累及胸背部,并且胸部X线显示肺压缩量≤30%;

2级为皮下气肿的累及范围为胸背部、双上肢、颈部、颜面部,并且胸部X线显示肺压缩量≤30%;

3级为皮下气肿的累及范围为胸背部、双上肢、颈部、颜面部、下腹部及会阴,乃至双下肢,并且胸部X线显示肺压缩量>30%。


肺癌术后并发皮下气肿的管理


1. 根据皮下气肿分级实施护理


1级皮下气肿,若无进行性加重,且患者在呼吸空气时,脉搏SpO2不低于90%,首选严密观察,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以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


2级皮下气肿,明确胸壁漏气位置,进行胸壁切口加压,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通过减少皮下积气的来源达到缓解皮下气肿的目的,同时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尤其是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时复查胸部X线片,每日详细记录、跟进皮下气肿范围的变化情况;


3级皮下气肿,需要进一步确定有无支气管胸膜瘘,确定胸壁漏气位置,给予胸带加压包扎,并密切关注其胸部X线片患侧肺压缩情况,协助医师调整胸管位置,必要时用针头在皮下穿刺或做皮肤小切口进行排气。如患者胸管已拔除,需重新放置胸腔引流管,并持续引流。患者存在皮下气肿期间,应时刻保持胸管通畅,胸管拔除后需要定期复查胸部X线片,防止张力气胸的发生。


2. 皮下气肿排气方法


1)无菌针头皮下穿刺挤压排气

2)皮肤小切口挤压排气

3)下切排口放置引流条,挤压排气

4)特殊部位挤压排气


3. 负压吸引护理


负压吸引可促使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贴合,将负压吸引装置连接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负压接入口,使水封瓶内形成负压,促进气体从胸腔内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排出,减少胸腔内气体,减轻皮下气肿。初始吸引压力宜调节在10~20 cmH2O。使用负压吸引时,需严格按医嘱调节负压数值,每班严格查看水封瓶内的水柱量,保持有效吸引,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胸闷、气促、皮下气肿情况等。


4. 胸腔灌注护理


通常认为开胸手术漏气超过7d,胸腔镜手术后漏气超过5d则可以确诊为持续性漏气。临床上对持续性漏气的患者会采用胸腔灌注治疗,利用高渗性促使胸膜间皮细胞内液的渗出受损,促使间皮细胞纤维化致胸膜粘连。


5. 氧疗护理


合适的氧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还能促进皮下气肿的吸收。术后根据医嘱和患者病情调节氧流量和氧疗方式,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保持血氧饱和度≥95%。给氧时,应先调节好氧流量再协助患者吸氧,防止氧流量过大损伤粘膜及肺组织。


6. 体位管理


生命体征平稳者宜取渐进性半坐卧位,抬高床头30~45°,有利于肺扩张,减轻肺瘀血。指导患者避免完全患侧卧位,以防患侧胸腔压力增高,加重皮下气肿。全肺切除术则取1/4患侧卧位。


7. 呼吸功能锻炼


指南推荐以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92%预计值为正常。FEV1/FVC低可能导致患者肺复张不全,术前教会并指导患者行缩唇深呼吸、腹式呼吸(膈肌呼吸训练)和有效咳嗽咳痰、使用呼吸训练器、爬楼梯等肺康复训练的方法,可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促进肺复张。术后咳嗽频繁、剧烈或痰液较多者,遵医嘱适当予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协助患者拍背排痰,同时注意观察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避免剧烈咳嗽、用力屏气等动作,以免加重皮下气肿。


8. 营养支持


肿瘤外科患者中度以上营养不良发生率为32.4%,营养不良会影响到肺残端的愈合,延长皮下气肿愈合的时间。根据《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协会肿瘤病人营养治疗实践指南》,对于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推荐按照加速康复外科(ERAS)原则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对每例患者进行营养筛查,每周使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高危患者每3天评估1次。对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或已经存在营养不良的肺癌患者,住院期间与出院后进行相应的营养治疗。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瘦肉、水果、蔬菜、牛奶、鸡蛋等。推荐每日摄入热量为25~30 kcal/kg,蛋白质为2.0 g/kg。同时关注患者大便情况,指导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采用饮食调节,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避免用力排便加重皮下气肿或导致气胸再次发生。


9. 早期活动指导


早期活动既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又可促进肺膨胀、增加肺容积、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建议患者术后24 h内活动。24 h后根据病情,取半坐卧位并鼓励患者自行进餐、洗漱,护士指导并协助患者下地活动,推荐采用“下床活动三步曲”方法,即平卧30 s,坐起30 s,站立30 s。然后开始床边站立,逐渐增加活动量以及胸廓、肢体运动,促进心肺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10. 疼痛评估与管理


引流管经肋间隙置入胸腔,导管随呼吸与周围组织神经发生摩擦,因手术创伤,加之广泛严重的皮下气肿使患处皮肤张力高,导致患者强烈的不适与疼痛感。医护人员应给予足够重视,积极处理。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护理学会肺癌个案管理专业委员会, 广东省医学会肺部肿瘤学分会. 肺癌术后并发皮下气肿患者护理规范管理专家共识[J/OL].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25, 19(03): 180-18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