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气肿是指空气进入皮肤下层软组织时发生的一种临床症状,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肺癌术后并发皮下气肿的分级标准
采用Manouchehr分级法,根据皮下气肿的累及范围及胸部X线片显示的肺压缩量,将胸镜肺部术后患者的皮下气肿分为3级:
1级为皮下气肿仅累及胸背部,并且胸部X线显示肺压缩量≤30%;
2级为皮下气肿的累及范围为胸背部、双上肢、颈部、颜面部,并且胸部X线显示肺压缩量≤30%;
3级为皮下气肿的累及范围为胸背部、双上肢、颈部、颜面部、下腹部及会阴,乃至双下肢,并且胸部X线显示肺压缩量>30%。
肺癌术后并发皮下气肿的管理
1. 根据皮下气肿分级实施护理
1级皮下气肿,若无进行性加重,且患者在呼吸空气时,
2级皮下气肿,明确胸壁漏气位置,进行胸壁切口加压,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通过减少皮下积气的来源达到缓解皮下气肿的目的,同时做好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尤其是血氧饱和度的监测,及时复查胸部X线片,每日详细记录、跟进皮下气肿范围的变化情况;
3级皮下气肿,需要进一步确定有无支气管胸膜瘘,确定胸壁漏气位置,给予胸带加压包扎,并密切关注其胸部X线片患侧肺压缩情况,协助医师调整胸管位置,必要时用针头在皮下穿刺或做皮肤小切口进行排气。如患者胸管已拔除,需重新放置胸腔
2. 皮下气肿排气方法
1)无菌针头皮下穿刺挤压排气
2)皮肤小切口挤压排气
3)下切排口放置引流条,挤压排气
4)特殊部位挤压排气
3. 负压吸引护理
负压吸引可促使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贴合,将负压吸引装置连接胸腔闭式引流装置的负压接入口,使水封瓶内形成负压,促进气体从胸腔内经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排出,减少胸腔内气体,减轻皮下气肿。初始吸引压力宜调节在10~20 cmH2O。使用负压吸引时,需严格按医嘱调节负压数值,每班严格查看水封瓶内的水柱量,保持有效吸引,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胸闷、气促、皮下气肿情况等。
4. 胸腔灌注护理
通常认为开胸手术漏气超过7d,胸腔镜手术后漏气超过5d则可以确诊为持续性漏气。临床上对持续性漏气的患者会采用胸腔灌注治疗,利用高渗性促使胸膜间皮细胞内液的渗出受损,促使间皮细胞纤维化致胸膜粘连。
5.
合适的氧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缺氧状态,还能促进皮下气肿的吸收。术后根据医嘱和患者病情调节氧流量和氧疗方式,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保持血氧饱和度≥95%。给氧时,应先调节好氧流量再协助患者吸氧,防止氧流量过大损伤粘膜及肺组织。
6.
生命体征平稳者宜取渐进性半坐卧位,抬高床头30~45°,有利于肺扩张,减轻肺瘀血。指导患者避免完全患侧卧位,以防患侧胸腔压力增高,加重皮下气肿。全肺切除术则取1/4患侧卧位。
7. 呼吸功能锻炼
指南推荐以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92%预计值为正常。FEV1/FVC低可能导致患者肺复张不全,术前教会并指导患者行缩唇深呼吸、腹式呼吸(膈肌呼吸训练)和有效
8. 营养支持
肿瘤外科患者中度以上
9. 早期活动指导
早期活动既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又可促进肺膨胀、增加
10. 疼痛评估与管理
引流管经肋间隙置入胸腔,导管随呼吸与周围组织神经发生摩擦,因手术创伤,加之广泛严重的皮下气肿使患处皮肤张力高,导致患者强烈的不适与疼痛感。医护人员应给予足够重视,积极处理。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