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最新科学声明发布!过量饮酒有害,少量饮酒有益存疑
2025-06-30 来源:心在线
关键词: AHA 科学声明 饮酒

酒精作为全球广泛消费的精神活性物质,其与心血管疾病(CVD)的关联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关于“适量饮酒是否有益心脏健康”的争论不休,导致公众认知复杂甚至矛盾。然而,随着随机对照试验荟萃分析、大规模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及孟德尔随机化等研究方法的应用,我们对酒精与CVD关系的理解正变得日益清晰和严谨。


1751272698717692.png


本文旨在基于美国心脏协会(AHA)的最新科学声明及高质量研究证据,系统梳理酒精摄入量、饮酒模式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CAD)、心律失常心力衰竭(HF)及酒精性心肌病(ACM)等主要CVD结局的复杂关系,深入探讨不同人群(如年轻人、糖尿病患者)的特殊风险,并从生理机制、临床评估、干预策略及患者教育等多个维度,为广大心血管专业医生提供最新的循证指导,以期优化临床实践,提升患者管理水平。


一、酒精与血压:剂量依赖性升高,无“安全阈值”


酒精对血压(BP)的影响是明确且呈剂量依赖性的。


1.血压升高效应:


一项纳入36项RCT(2865名参与者)的荟萃分析显示,与不饮酒相比,每日饮酒量低于2个标准杯(<2 drinks/d)对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无显著影响。然而,当每日饮酒量达到或超过3个标准杯(≥3 drinks/d)时,SBP和DBP会随摄入量增加而显著升高。具体而言,每日3杯酒精可使SBP升高4.9mmHg,DBP升高3.97mmHg。


另一项大规模队列研究荟萃分析(平均随访5.3年)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剂量-反应关系,且未发现血压升高的安全阈值。每日1杯酒精可使SBP升高1.25mmHg,每日3杯则升高4.9mmHg。


针对新发高血压风险的研究(涵盖超过60万参与者)表明,当酒精摄入量超过每日1杯(12g/d)时,新发高血压风险呈线性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高血压风险增加方面表现出更低的阈值和更陡峭的风险曲线,即女性在较低饮酒量时即开始出现高血压风险,且随饮酒量增加风险上升更快。


2.戒酒的降压获益:


对于每日饮酒量≥6杯的重度饮酒者,若能平均减少约50%的酒精摄入,可使SBP和DBP分别显著下降5.5 mmHg和3.97 mmHg。


临床启示:现有证据强烈提示,酒精摄入与血压升高及新发高血压风险存在明确的正相关关系。对于血压敏感或已诊断高血压的患者,即便“低至中等量”饮酒亦可能阻碍血压控制。临床医生应建议高血压患者减少或戒酒,尤其对女性和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强调干预可显著改善血压控制。


二、酒精与冠状动脉疾病(CAD)及心律失常:复杂且矛盾的关联


1.冠状动脉疾病(CAD):


“J型曲线”的争议:长期以来,观察性研究提示“J型曲线”,即约1杯/日的酒精摄入可能与CAD事件风险最低相关。然而,近期个体水平荟萃分析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提示,这种所谓的保护效应可能被残余混杂因素所夸大。


风险与剂量:AHA声明指出,符合《2020-2025年美国膳食指南》建议的酒精消费量(男性≤2杯/日,女性≤1杯/日)或可带来有限的CAD风险降低;而重度饮酒或暴饮(≥3杯/日或一次≥5/4杯)则显著增加CAD风险。


2.心律失常:


房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目前尚无一致证据表明酒精直接升高这些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心房颤动(AF):每日1杯酒精是否影响AF风险仍存在争议。然而,多项研究表明,戒酒者的AF负荷显著下降,AF复发风险低于持续饮酒者。


猝死(SCD):约1杯/日的酒精摄入与最低的SCD风险相关,但重度饮酒显著升高SCD风险。


“节日心脏综合征”:在青年暴饮者中总体发生率较低,但可出现心率增快及短暂房性心动过速。


临床启示:对于已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或危险因素的患者,不建议以饮酒作为一级或二级预防策略,应强调“非药物措施优先”。对于既往有AF或其他心律失常的患者,推荐限制或戒酒以减轻复发与症状负荷。


三、酒精性心肌病(ACM)与心力衰竭(HF):不可忽视的剂量依赖性损害


长期过量饮酒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DCM)的重要非遗传性病因,最终可进展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


1.ACM的剂量与病程:


虽然确切的酒精消费量和持续时间与ACM发展的关系仍不明确,但病例对照研究数据提示,在5-15年期间每日7-15个标准杯与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不良相关。


一项横断面研究报告,每周仅4杯酒精(过去一个月内)就与舒张功能不全发生率增加相关,提示潜在风险阈值可能更低。


女性阈值更低、病程更短: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更低的酒精暴露量和更短的暴露时间内即可出现ACM风险。


2.遗传易感性:


ACM风险在酒精消费者中具有高度异质性,提示与其他环境暴露或遗传因素存在重要相互作用。例如,编码巨肌节蛋白titin基因的截断变异(扩张性心肌病最常见原因)可能增加遗传易感性,特别是在报告5年期间每日约6杯酒精摄入史的个体中增加ACM脆弱性。


3.心力衰竭(HF)进展:


轻中度饮酒(1-2杯/日)总体未增加HF风险。


然而,在已有结构性心脏病或无症状左心室功能障碍的患者中,每周饮酒≥5杯可加速左心室功能恶化并增加有症状HF的风险。


对于已确诊ACM的患者,严格减量至<80g乙醇/周(约6杯)并联合标准HF治疗,可显著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并提高预后。


临床启示:长期过量饮酒是ACM和HF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需警惕遗传易感性和女性的脆弱性。对已有心脏结构异常或HF的患者,应强调更严格的限酒或戒酒。


四、特殊人群的酒精使用风险


1.青年人(18-30岁):


暴饮(Binge drinking)与早期血管病理改变(如内皮功能障碍、冠状动脉钙化、动脉僵硬)及收缩压升高相关。


INTERSTROKE研究显示,≤45岁暴饮者缺血性卒中风险显著升高(OR=5.44)。


尽管“节日心脏综合征”在青年暴饮者中发生率总体较低,但可出现心率增快及短暂房性心动过速。


2.2型糖尿病患者:


RCT证据有限。一项研究显示,每周1杯红/白葡萄酒(持续2年)对糖脂代谢基本中性。


另一项研究发现,每日2杯红酒(持续4周)可使收缩压微幅升高2.5mmHg。


总体而言,现有证据尚不足以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临床启示:对年轻人,应重点宣教暴饮带来的即时和远期心血管危害。对糖尿病患者,需警惕其对血压的潜在负面影响。


五、潜在生理机制与中介因素


酒精对CVD的影响涉及多重生理机制:


血流动力学:急性乙醇可致交感活性上调、钠水潴留;慢性重饮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并重塑血管平滑肌。


代谢与脂质:低量酒精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但重饮会增加甘油三酯(TG)、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并促进胰岛素抵抗。


炎症与氧化应激:乙醇代谢产物乙醛和活性氧(ROS)促进心肌细胞凋亡与间质纤维化。


凝血与内皮:低量酒精可能抑制血小板活化,但重饮则使凝血因子水平升高,导致栓塞/出血双向风险。


社会经济与行为:共变量(如吸烟、体重、运动、饮食质量)显著影响CVD风险估计,提示观察性研究的局限性。


六、临床实践建议与患者教育要点


1.评估:


将饮酒量纳入“第七生命体征”,采用AUDIT-C等量化工具,明确“标准杯”(≈12g乙醇)概念。


向患者解释“适量”并非“安全”,且个体阈值受性别、年龄、血压、肝肾功能及遗传背景影响。


2.干预:


高血压、房颤、HF、ACM、高卒中风险或合并多重危险因素患者:建议戒酒或至多偶量(女性≤1杯/日,男性≤1-2杯/日)。


青少年与孕妇:任何酒精摄入均不推荐。


戒酒支持:可联合认知行为疗法、药物(如纳曲酮、阿坎酸)与多学科随访。


3.患者教育要点:


纠正“大众传媒宣称红酒护心”的片面信息;强调首选健康生活方式(规律运动、DASH/地中海饮食、控盐、戒烟)。


在门诊、病房、远程随访中使用结构化模板记录饮酒史、设定个体化减量目标并监测生化指标。


七、知识空白与未来方向


尽管现有证据日益丰富,但仍存在诸多知识空白:


低至中等量饮酒的随机证据仍不足:需大样本、长期RCT探讨其对CAD、AF、HF的净效应。


孟德尔随机化结果的解读:MR结果提示“任何饮酒均不益心血管”,但仍需考虑遗传多样性与表型异质性。


特殊人群研究稀缺:女性、老年及东亚乙醛脱氢酶缺陷人群的酒精阈值研究不足。


精准医学层面:基于多组学(基因、蛋白、代谢)探讨酒精与心肌重塑、心律不整的因果链。


结语


现有证据揭示,酒精对心血管的影响呈“量—模式—个体”三重依赖。重度酒精使用与几乎所有研究的心血管疾病实体的不良结局都明确相关。而关于低至中度饮酒的所谓“保护作用”,其证据基础薄弱,充满争议,且远不足以抵消其潜在的健康风险和成瘾风险。


对临床医生而言,应从危险分层、个体化干预与强化教育三方面入手,将饮酒管理纳入整体心血管防治策略,而非简单以“适量饮酒有益”或“绝对禁酒”一刀切。最审慎、最负责任的建议是:如果您不饮酒,不要为了“心脏健康”而开始;如果您饮酒,请务必减少饮酒量,越少越好。 在研究层面,未来高质量RCT与多学科合作将为“酒精与心血管健康”这一经典问题提供更清晰答案。

参考文献
1.Alcohol U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5 Jun 9.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134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48543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