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手段和策略
1.强调对疑似
2.建议使用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临界值代替既往传统的“0.5 mg/L”标准;不推荐D‑二聚体检测用于肿瘤患者肺栓塞诊断。
3.建议对临床疑似肺栓塞患者,包括妊娠期或产后患者,首先采用“YEARS”模型进行评估,以减少CT肺动脉造影(CTPA)的过度使用。
4.建议对急性肺栓塞临床可能性较低的患者首先进行肺栓塞排除标准评估。
5.对于疑似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建议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床旁
6. 对于肺栓塞严重指数(PESI)评分低或简化版肺栓塞严重指数(sPESI)评分为0 分的患者,建议通过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来评估右心室功能。
二、危险分层
1.明确急性肺栓塞严重程度和早期死亡风险评价的相关性。
2.强调超声心动图和 CTPA 在评价右心功能方面是急性肺栓塞诊断流程中的重要环节。
三、抗凝治疗
1.建议急性肺栓塞患者若无抗凝禁忌证,抗凝治疗优选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
2.强调对高危肺栓塞患者应尽早启动抗凝治疗,首选静脉泵入普通
3.强调对于无明确危险因素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建议延长抗凝治疗疗程,并定期评估药物耐受性和依从性、肝肾功能以及出血风险;对于非一过性或可逆性危险因素所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复发和先天性易栓症患者,推荐无限期抗凝治疗。
4.推荐对于非消化道肿瘤或非出血高风险的肿瘤急性肺栓塞患者,可选择DOACs(如
5.抗凝治疗超过6个月时,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适当减低DOACs的剂量。
四、溶栓和介入治疗
1.对于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若存在溶栓治疗禁忌证或治疗失败,或中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在抗凝治疗后出现临床恶化且存在溶栓禁忌证或治疗失败,推荐启动经导管介入治疗(CDT)。
2.对于急性中低危、低危肺栓塞患者,不推荐常规行CDT。
3.对于有溶栓禁忌证或溶栓失败的高危肺栓塞患者,可考虑行外科肺动脉血栓清除术。
4.对于高危肺栓塞患者,可考虑使用
五、随访和并发症管理
1.增加对肺栓塞患者出院后的定期随访,推荐采用综合肺栓塞管理模式,以便及时识别复发风险、危险因素和并发症。
2.强调对于急性肺栓塞规范抗凝治疗3个月后仍有症状的患者,需考虑慢性血栓栓塞性肺疾病(CTEPD)或慢性血栓栓塞性肺
3.强调肺动脉内膜剥脱术、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和肺高血压靶向药物是CTEPH的重要治疗手段,推荐根据病变位置、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手段,并可考虑联合治疗。
4.对于CTEPH 患者,应根据个体情况考虑长期抗凝治疗。
六、特殊人群
1.不建议妊娠期或哺乳期应用 DOACs;对于妊娠期妇女发生的高危急性肺栓塞,应考虑溶栓或外科肺动脉血栓清除术治疗。
2.明确 COVID‑19诊治过程中 VTE 和出血风险的评估时机及预防策略。
3.推荐对存在矛盾栓塞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心内缺损筛查,若合并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