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新药的广泛应用,
“双抗新势立”访谈栏目,携手血液肿瘤领域知名专家开展前沿探讨,全面洞见双抗治疗RRMM新生态。为推动MM规范化诊治和临床研究交流,推动华南地区MM规范化诊疗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本期“双抗新势立”访谈栏目特邀HGMWG骨髓瘤工作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夏忠军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冯茹教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军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立业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魏永强教授以问答形式直击三大核心议题:为何追求深度缓解?双抗疗效如何突破耐药困局?指南与临床未来如何布局?
本期要点
·夏忠军教授*:在MM治疗中,获得深度缓解与患者长期生存密切相关。目前,临床应以实现CR及以上深度缓解为治疗目标,延缓MM复发,改善患者生存预后。
·冯茹教授*:随着免疫治疗的进步,弱化化疗,强化免疫治疗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治疗趋势。双抗的应用正通过高CR率和MRD阴性率,推动治疗目标向“长生存”和“功能性治愈”转变。
·罗军教授*:
·钟立业教授*:塔奎妥单抗治疗在BCMA治疗前后均有效,MonumenTAL-1研究中TCR暴露组和TCR未暴露组患者均获得高缓解率,缓解程度深且疗效持久(≥CR患者中位DOR达28.6个月),QW组中位OS达34个月4-6。
·魏永强教授*:基于两款双抗带来的深度缓解和长生存获益,2025年CSCO指南中对于既往3种治疗方案失败的RRMM,将塔奎妥单抗和特立妥单抗均作为Ⅰ级推荐之一7。2025年V1版NCCN指南将塔奎妥单抗和特立妥单抗均推荐为至少经三线治疗(四种及以上疗法,包括PI、IMiD、抗CD38单抗)RRMM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2A类推荐)8。
深度缓解:RRMM患者长生存的"金钥匙"?
从"缓解即胜利"到"治愈为导向",深度缓解为何成为RRMM治疗新标尺?
夏忠军教授*:MM的治疗已经进入新型靶向药物时代,MM的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的生存期虽均获得明显提升,但仍然不能治愈。如何确定目前MM患者治疗目标自然成为了我们血液学工作者们共同关注的话题。研究显示,患者的长期生存与能否获得高质量的缓解密切相关。Harousseau JL教授及其团队分析了IFM 99临床试验中802例患者疗效与预后的关系,发现获得完全缓解(CR)及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的患者5年总生存(OS)率优于获得部分缓解(PR)及以下疗效者(74% vs 61%,P=0.0017);西班牙骨髓瘤工作组(GEM/PETHEMA)研究发现相似的结果,研究纳入了344例1989年至1998年间行
冯茹教授*:传统治疗方案在MM后线患者中易陷入“缓解-复发”的循环,尤其是蛋白酶体抑制剂(PI)、免疫调节剂(IMiD)和抗CD38单克隆抗体三重暴露的RRMM治疗选择有限,且预后较差,真实世界常规疗法治疗此类患者中位OS为13.8个月,中位PFS仅4.6个月10。随着免疫治疗的进步,弱化化疗,强化免疫治疗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治疗趋势。MM领域潜在的治疗靶点丰富,BCMA×CD3双抗特立妥单抗和GPRC5D×CD3双抗塔奎妥单抗目前均已获批单药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三线治疗(包括一种PI、一种IMiD和一种抗CD38单抗)的RRMM成人患者11,12,双抗的应用正通过高CR率和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率,推动治疗目标向“长生存”和“功能性治愈”转变。因此,追求更高质量的CR应该成为新药时代MM治疗的目标。但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考虑MM的异质性,并充分权衡疗效与毒副作用的风险9。
双抗双星:特立妥单抗与塔奎妥单抗带来深度缓解与长生存获益双突破
BCMA×CD3双抗特立妥单抗、GPRC5D×CD3双抗塔奎妥单抗目前均已获批上市,两款双抗的疗效如何?
罗军教授*:全球首个13获批用于既往经三线治疗且三重暴露RRMM的BCMA×CD3双抗为特立妥单抗,MajesTEC‐1研究中国队列的疗效数据证实了其临床价值,特立妥单抗治疗既往经三线治疗且三重暴露RRMM患者带来深度缓解:≥CR率达57.7%,中位至首次缓解时间和≥CR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4和6.3个月;在达到≥CR且有MRD样本的患者中有93.3%达到MRD阴性,中位至首次MRD阴性时间为69天2。
值得关注的是,特立妥单抗治疗患者长期生存获益明显,全球队列中去除COVID-19影响,患者中位PFS为15.1个月,中位OS为28.3个月3。今年EHA年会更新了中国队列患者中位随访27.2个月的疗效数据,患者ORR、VGPR率、CR率和严格意义的CR(sCR)率分别达到76.9%、76.9%、57.7%和50%。30个月DOR率为60%,中位PFS为25.1个月,中位OS未达到,30个月OS率为75.1%;与未达到CR的患者相比,达到≥CR的患者具有更好的DOR、PFS和OS,≥CR患者的30个月DOR率、PFS率和OS率分别为80.0%、80.0%和93.3%14。提示特立妥单抗通过实现高≥CR率与MRD阴性率,可延缓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
此外,MajeSTEC-1 研究证实,特立妥单抗治疗亚洲人群的优势更亮眼,患者缓解比例和深度(DOR)均更高(亚洲人群 vs 汇总队列,>CR:61.5% vs 49.8%;≥VGPR:76.9% vs 63.6%)15。
目前全球超14000例患者已应用特立妥单抗2,临床应用经验较为丰富。展望未来,随着特立妥单抗真实世界应用和临床经验的进一步累积,将助力实现MM“功能性治愈”目标。
钟立业教授*:除BCMA靶点外,GPRC5D在MM细胞中高表达,是继BCMA后极具潜力的新靶点。塔奎妥单抗是一款靶向CD3和GPRC5D的双抗,目前已在中国获批治疗既往至少接受过三线治疗(包括一种PI、一种IMiD和一种抗CD38单克隆抗体)的RRMM患者12。
塔奎妥单抗不仅为既往经三线治疗且三重难治RRMM患者带来了深度且持久的缓解,且在BCMA治疗前后均有效。MonumenTAL-1研究显示,无论是TCR暴露组还是TCR未暴露组(0.4mg/kg QW组和0.8mg/kg Q2W组),患者经塔奎妥单抗治疗后均实现了高缓解率(总缓解率[ORR]分别为67%、74%、69%,≥VGPR率分别为55%、59%、59%),且疗效持久,≥CR患者中位DOR高达28.6个月。QW组和Q2W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38.2个月和31.2个月时,Q2W组中位OS未达到,QW组中位OS达34个月4-6。
塔奎妥单抗带来的深度缓解有望转化为长期生存获益,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塔奎妥单抗QW组和Q2W组的PFS及OS均优于真实世界医生选择的治疗方案16。
权威指南推荐助力双抗成为MM后线治疗临床“优选项”
双抗时代已至,权威指南如何重构RRMM治疗版图?
魏永强教授*:基于两款双抗带来的深度缓解和长生存获益,2025年CSCO指南中对于既往3种治疗方案失败的RRMM,将塔奎妥单抗和特立妥单抗均作为Ⅰ级推荐之一,标志着双抗正式成为此类患者的标准治疗选择7。2025年V1版NCCN指南将塔奎妥单抗和特立妥单抗均推荐为至少经三线治疗(四种及以上疗法,包括PI、IMiD、抗CD38单抗)RRMM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2A类推荐)8,双重权威指南背书,凸显了双抗在突破多重耐药困境中的核心地位。期待未来随着双抗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和更多真实世界数据的累积,将为更多RRMM患者带来深度缓解和长生存获益。
*部分/以下观点系专家临床诊断经验
#特立妥单抗在中国附条件获批,单药适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三线治疗(包括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一种免疫调节剂和一种抗CD38单克隆抗体)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17。
#塔奎妥单抗在中国附条件获批,单药适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三线治疗(包括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一种 免疫调节剂和一种抗CD38抗体)的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18。
夏忠军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科
中国医药教育学会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会老年
广东省抗癌协会姑息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
UCOM联盟广东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冯茹 教授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内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淋巴瘤专委会及慢淋工作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广东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常委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罗军 教授
教授,博士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淋巴瘤/骨髓瘤亚专科负责人
中国老年病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分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淋巴细胞疾病专业学组委员
广西医师协会第一、二届血液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
广西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钟立业 教授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淋巴瘤/骨髓瘤系,访问学者
广州抗癌协会罕见肿瘤专委会 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骨髓瘤学组 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委员
中国Castleman病协作组 副组长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 委员
Blood杂志中文版青年编委
魏永强 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淋巴瘤和浆细胞疾病亚专科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骨髓瘤与浆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少见浆细胞疾病协作组 副组长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多发性骨髓瘤学术工作委员会 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罕见肿瘤专业委员会 候任主委
广东省惰性淋巴瘤工作组 组长
BLOOD杂志中文版 青年编委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参考,严禁翻印及传播(*部分/以上观点系专家临床诊断经验)
审批编码:CP-523915
Approved Date:2025-6-1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