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下午,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主办的“2025无风计划——
在南京市第一医院马建华教授的主持下,会议正式拉开帷幕。
北京医院郭立新教授为大会致辞。他指出当前我国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已达20%,特定人群超30%,儿童患者占比近5%,呈现显著年轻化趋势。作为内分泌代谢领域核心疾病,其诊疗需突破传统学科界限,本次会议聚焦多学科协作模式,深入探讨病理机制、临床特征及综合管理策略。期待通过专家智慧碰撞,深化对疾病本质认知,构建规范化诊疗体系,切实提升患者预后质量。预祝本次学术盛会圆满成功,携手为终结
专题分享环节
随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邵加庆教授的主持下,会议进入第一部分专题分享环节。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海冰教授首先带来《高尿酸血症/痛风多学科诊治》的精彩分享。
陈海冰教授详细阐述了高尿酸血症/痛风多学科诊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他指出高尿酸血症/痛风的诊疗涉及内分泌代谢科核心,涵盖超声、检验、放射、肾内科、骨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协作。在诊疗流程方面,强调了门诊流程优化,实现检验、检查一体化,并制定了个体化治疗方案。住院诊疗路径则包括关节囊、滑膜炎症的微创关节冲洗及肌腱附着点炎症的局部阻滞等特色技术。在创新技术方面,陈教授介绍了基于关节超声的损害严重程度评分、指甲尿酸随访监测指标的应用,以及PRP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和痛风石微创手术等前沿技术。此外,他强调了专病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信息录入与管理,构建临床样本库,并积极开展多项临床研究,推动了高尿酸血症/痛风的临床与科研协同发展,为该领域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随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侯旭教授以《痛风抗炎治疗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展开汇报。
侯教授指出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公元前2640年已被埃及人发现。它是单钠尿酸盐晶体沉积所致的关节病。18世纪,研究发现尿酸钠晶体的特异性毒性作用是痛风石产生的主要原因。19世纪,MSU被确定为痛风的致病因子。20世纪90年代,白细胞介素-1(IL-1)被发现是痛风炎症的关键介质。痛风抗炎治疗经历了从
专题演讲环节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夏明锋教授的主持下会议继续进入第二部分精彩的专题演讲环节。
首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毛莉教授开展主题为《快速止痛,长效抗炎伏欣奇拜单抗助力痛风全程管理》的专题演讲。
毛教授强调痛风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需进行全程规范管理,包括急性期快速止痛与抗炎、慢性期的生活方式改变、长期预防性抗炎治疗与降尿酸治疗以及合并症管理。当前痛风治疗存在达标率低且反复发作的问题,亟需提升全程管理能力。伏欣奇拜单抗作为一种新型的 IL-1β 抑制剂,在痛风的急性期和慢性期管理中均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II 期临床研究显示,伏欣奇拜单抗对比
而后,南京市第一医院吴锦丹教授为我们带来《痛风流行病学特征》的深度解读与精彩分享。
吴教授指出当前,全球痛风患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全球范围内,痛风的年龄标准化患病率持续上升,男性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是女性的3.26倍。在中国,痛风的发病年龄高峰男性为36-55岁,女性则在
讨论环节
随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邵加庆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夏明锋教授的主持下进入讨论环节,海安市人民医院杨小华教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叶新华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殷汉教授、南京明基医院王全胜教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王雪琴教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张真稳教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凌宏威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刘栩晗教授、余杭区第一人民医院高玉章教授围绕“针对于痛风,现有的治疗策略有哪些?”“内分泌科遇到的痛风病人的特点是什么?”“目前痛风治疗方案还有哪些方面未能满足临床需求?”“痛风患者药物治疗如何遵循个体化、分层治疗?”“您是如何看待降尿酸治疗和抗炎治疗的关系的?”“您认为如何才能够达到痛风的“临床治愈”?”“您认为什么时候用伏欣奇拜单抗的最佳时间?”“如何评价新型抗炎药物如IL-1B抑制剂等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杨小华教授从进化角度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尿酸分解能力,导致痛风易感性增加。尽管基因学层面存在先天限制,但通过研发尿酸分解酶类药物及优化代谢调控策略(如断食干预),仍可探索痛风防治的创新路径。
叶新华教授指出当前内分泌科在痛风管理中承担重要角色,尤其在代谢异常(如高尿酸血症、肥胖)患者群体中需加强早期筛查与系统干预。随着新型治疗药物的出现,应建立更规范的诊疗体系,通过多学科协作推动从早期代谢干预到重度病例防控的全周期管理,以降低社会医疗负担并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殷汉教授强调当前医疗项目推进中面临两大核心挑战:一是需通过系统性流程优化与资源整合提升执行效率,二是针对多学科协作中的技术壁垒(如合并单位的管理差异),亟需建立标准化操作规范并加强跨学科培训。只有通过多维度协同改进,才能有效应对复杂项目的实施难点。
王雪琴教授认为痛风管理需贯穿代谢调控全周期,核心在于将高尿酸血症作为独立代谢病进行干预,尤其需强化非发作期的系统管理。建议对发作≥2次的患者实施长期降尿酸治疗(目标<300μmol/L),结合饮食控制与药物治疗(如伏欣奇拜单抗),以阻断疾病进展并减少急性炎症事件。当前亟需提升临床对非发作期管理的重视度,推动新型药物的规范应用。
王全胜教授指出降尿酸治疗的核心在于长期控制尿酸水平,但急性发作期必须优先抗炎,否则强行降尿酸可能诱发晶体溶解加重炎症。临床治愈需
高玉章教授认为新型抗炎药物 IL-1β 抑制剂能精准靶向炎症通路,在难治性痛风及痛风急性发作治疗中展现出快速强效抗炎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刘栩晗教授分享了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的痛风管理模式:以内分泌代谢科为中心,通过多学科协作,建立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管理中心,实行难治性痛风的分级分层管理,从轻度表浅的痛风石采用微创方法治疗,到重症的合并关节损伤的痛风石进行彻底的清创及关节修复配合内分泌科全程规范的降尿酸治疗。同时强调对轻度痛风患者(仅关节结晶)通过抗炎与降尿酸联合治疗可实现临床治愈(超声结晶消失),并呼吁加速新型中枢性尿酸抑制剂的临床应用以降低治疗成本。
凌宏威教授也强调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治疗需兼顾降尿酸与抗炎双路径的协同作用,临床应关注尿酸水平与炎症反应的动态关联,通过精准调控代谢稳态实现器官保护。现有药物如秋水仙碱在急性期控制中效果显著,但需结合长期降尿酸治疗以阻断疾病进展,同时建议探索更优的治疗时间窗(如3-6个月起始阶段)及新型药物研发,以提升临床管理效能。
张真稳教授提出,高尿酸血症管理需先明确尿酸代谢类型(生成过多或排泄减少)以规范治疗,同时注意到痛风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强调对痛风患者需按指南规范抗炎,尤其警惕基层不规范用药现象,并关注新型药物在缓解期降尿酸及减少器官损伤中的应用。
会议临近尾声之际,郭立新教授系统梳理会议核心议题与共识成果。他强调代谢性疾病管理需回归源头治理:高尿酸血症作为痛风及多系统损害的核心诱因,其控制阈值应严格遵循360μmol/L及420μmol/的循证标准。临床需建立"代谢干预优先"的诊疗逻辑,通过持续尿酸管理阻断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