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5年6月21日下午,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主办的“2025无风计划——
中山大学附属八院张晓教授致辞
↓ ↓ ↓
大会开始,中山大学附属八院张晓教授致辞。张教授指出痛风作为一类慢性代谢性疾病,在我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呈现高发态势,其反复发作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可能因急性发作期处理不当导致关节功能损伤甚至致残等严重后果,已成为亟待规范的公共健康问题。为进一步深化临床对痛风诊疗的重视,本次南区巡讲大会聚焦“痛风规范诊疗”核心议题,重点强调抗炎治疗与降尿酸治疗的双重重要性——二者协同作用是控制急性发作、延缓疾病进展、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策略。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健教授主持
江西省人民医院段利华教授主持
深圳市光明区人民医院吴记平教授主持
↓ ↓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黄建林教授
↓ ↓ ↓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黄建林教授首先带来《痛风抗炎治疗历史变迁》的精彩分享。
黄教授指出自人类认识痛风以来,抗炎治疗药物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显著演变。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段新旺教授
↓ ↓ ↓
随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段新旺教授以《高尿酸与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预防》为主题展开汇报。
段教授强调,痛风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2020年全球患病人数达5580万,较1990年增长150.6%,中国成人痛风患病率为3.2%,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发病率显著高于农村。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痛风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发病率为女性3.26倍,
此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华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珊慧教授、茂名油城医院张雄教授,围绕“不同地域环境下痛风发病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您如何看待痛风患者治疗“抗炎+降尿酸双达标”的重要性““在您的临床工作中,您认为目前抗炎药物未满足的需求(使用顾虑)是什么?长效抗炎生物制剂(如IL-1β)在这部分人群中有哪些获益”三个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华教授
↓ ↓ ↓
肖华教授分享了福建地区痛风病例的特点,指出地域因素与痛风发病率可能存在关联,并强调了控制尿酸水平对减少痛风发作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关于痛风石破溃合并感染的病例特点及处理方法,二是探讨手术去除痛风石是否有助于后续尿酸控制。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段新旺教授
↓ ↓ ↓
段新旺教授针对肖华教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痛风石破溃但不一定合并感染的情况常见。对于痛风石的治疗,外科干预(如手术)需结合内科治疗,在降尿酸达标且稳态的情况下进行;若未达标就手术,易引发炎症反应,术后需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恢复。痛风石严重影响患者行走及关节功能,对于肥胖的40岁男性患者,痛风石干预方式需综合考量,不能简单定论。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叶珊慧教授
↓ ↓ ↓
叶珊慧教授认为,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因高嘌呤饮食、潮湿气候等因素导致痛风高发,患者常自行用药缓解急性发作后才就医,但慢性炎症和尿酸控制不足易致复发;同时,合并肾功能不全、
茂名油城医院张雄教授
↓ ↓ ↓
张雄教授强调饮食习惯(如川渝地区爱吃火锅、高嘌呤食物)和气候差异(如西藏等地出汗量不同影响尿酸排泄)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同时强调临床用药需权衡风险,并呼吁开发针对肾功能不全、肝损伤患者的新型降尿酸药物,以弥补现有治疗的不足。
广东省人民医院崔阳教授
东莞康华医院张亚萍教授
↓ ↓ ↓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崔阳教授、东莞康华医院张亚萍教授的主持下会议继续进入第二部分精彩的专题演讲环节。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力刚教授
↓ ↓ ↓
首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接力刚教授开展主题为《痛风石的手术治疗》的专题演讲。
接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痛风治疗领域的经验和成果。最初其所在团队并非专注于痛风治疗,但随着工作开展,发现痛风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尤其是在2013年后,团队规模扩大及宣传科普工作推进,患者数量进一步增加。痛风患者常处于内科治疗效果不佳、外科手术意愿低的困境,而该团队采用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类型痛风石(如关节内尿酸盐结晶、皮肤痛风石等)进行治疗,包括应用关节镜、微创切口及特殊设备清除痛风石,并结合PRP等技术促进术后恢复。教授还介绍了对特殊部位(如跟腱附近痛风石)的处理方法,强调保护重要组织的重要性,同时分享了在治疗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研发的新技术,展望了未来将借助AI、精准化治疗等手段进一步提升痛风治疗效果。
↓ ↓ ↓
而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青玉凤教授为我们带来《痛风基础研究》的深度解读与精彩分享。
青教授指出痛风在我国的发病现状,患者数量庞大且呈增长趋势。痛风易合并高血压、
随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石宇红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郑东辉教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张波教授,围绕“痛风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与优化研究”“痛风患者长期管理中预防急性发作的综合策略探讨”“近年来生物制剂和靶向疗法在痛风抗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如何”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石宇红教授
↓ ↓ ↓
石宇红教授指出,急性痛风发作时药物选择受限,需根据患者合并症(如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糖尿病等)个体化用药,当前多采用小剂量药物联合激素或外用药物治疗(而非传统冲击疗法),但部分患者仍面临药物选择困难;同时期待新上市的IL-1β生物制剂能为临床提供更优方案,以改善难治性患者的治疗效果。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郑东辉教授
↓ ↓ ↓
郑东辉教授强调传统抗炎药物是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主要治疗手段,国内外指南推荐了其使用方法,联合应用可优化治疗方案,但需警惕不良反应;对于痛风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长期管理中需综合考虑患者合并症,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预防急性发作。
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张波教授
↓ ↓ ↓
张波教授认为新型药物为痛风急性发作期治疗及长期管理中的预防工作提供了更优选择,临床中需依据患者个体化差异合理选用药物,并动态监测治疗效果。基因检测、AI技术等手段可助力实现精准治疗,同时需要医生与患者共同协作以达成最佳疗效。未来,随着更多新药的研发与上市,痛风治疗将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多可能性。
张晓教授进行总结
会议接近尾声之际,张晓教授对本次研讨的核心议题与共识成果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她指出,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本次会议围绕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流行病学调查、预防策略、抗炎治疗的历史演进、痛风石的手术治疗及基础研究进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旨在通过学术交流促进知识共享,全面提升临床医师对痛风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张教授特别强调,尽管传统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其疗效局限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仍构成治疗瓶颈。值得关注的是,新型生物制剂伏欣奇拜单抗凭借其快速起效、安全性良好的临床优势,为痛风治疗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推进和新型治疗药物的持续研发,未来痛风治疗领域将迎来更多突破性进展,为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选择,切实改善疾病预后与生活质量。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