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任何一个微小的趋势变化,大趋势由无数小趋势形成。
涓涓细流可以汇聚形成奔腾的大河。
任何宏大的改变都不是一夜之间发生,而是由无数个看似不起眼的、局部的、渐进的小变化,积累、叠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
“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句看似玩笑的流行语,当在社交平台如病毒般蔓延时,影响的不只是年轻学子填报高校的志愿,还有医务人员从事工作的心态。
当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报考学医,当60%的医生父母都明确反对子女学医,一场关乎我们每个人生老病死的危机正在酝酿!
风暴眼中的医学:劝人学医因何“天打雷劈”
我曾写过多篇介绍医务人员状况的文章,希望消除大家对医疗行业的误解,鼓励优秀的学子不拘于世俗偏见勇敢投身医学事业,事与愿违的是,网友留言绝大多数都是反对学医的声音,“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更是一度成了高赞回答。
一个我们儿时眼中那么高尚的行业,一个在无数学子心底曾被奉为第一志愿的职业怎么就沦落到如今这种不堪的局面?
希望转变为失望的背后隐藏着学医超乎常人想象的艰辛和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高强度学业压力是下马威。
医学生自嘲“考试月当高考过”,十天连考八门,当其他行业的同龄人都在花前月下享受生活的美好和爱情的甜蜜,医学生却只能坐在图书馆里通宵达旦地苦读,医书相伴,殚精竭虑。
超长培养周期是拦路虎。
5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3年规培,当同龄人已成家立业,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才刚刚开始起步,30岁还在“啃老”不是玩笑,而是残酷的现实,普通家庭的孩子要熬过这段“经济黑暗期”,需要家庭持续十年的支持。
网友留言
待遇低下叠加医疗纠纷和猝死风险让医生成了性价比最低的高危职业。
根据《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2022年)》披露,超95%的医生认为收入与付出不匹配, 72.3%的医生表示遭遇过语言暴力(辱骂、威胁等),34.6%的医生曾经历肢体冲突(推搡、殴打等)。医不自医,医务人员亚健康是常态,猝死风险如影随形。
管理制度的层层加码和条条框框的限制更是让医务人员寒心。
一个和尚挑水,两个和尚监督,三个和尚管理,是自嘲,更是无奈。
多米诺骨牌倒下:当无人学医成为现实
“劝退声音”的蔓延已开始侵蚀医学教育的根基。
当张雪峰等网红名师在直播间高喊“寒门子弟别学医”,当医学生在网络平台自嘲“快逃”,医学人才链正在从源头开始断裂。
根据近几年的医学院校招生数据看,学医虽然仍然持续数年位居查询和热搜的榜首,但生源质量却呈现持续滑坡的趋势。
多省临床医学专业高校招生出现断档,以至于不得不降分录取;医学类研究生分数线连续三年每年下降5分;更触目惊心的是,全国173所高校临床医学生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更是逐年下降,多所高校因通过率低于50%被削减招生名额。
这进一步引发恶性循环:基层医疗面临30万人才缺口,尤其全科、儿科、急诊岗位无人问津。大医院的扩张和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再度加剧基层医院“无人可用”的困境。
被遗忘的光芒:医学殿堂的永恒价值
在“天打雷劈”的喧嚣中,医学职业的珍贵价值正被严重遮蔽。
张文宏在开导高中生时指出,“医生是大后期职业”,越老越吃香,别的行业35岁面临优化,医生35岁才迎来曙光。
而且,学医具备穿越经济周期的特点,医疗行业最大的优势是稳定:学医不可能大富大贵,但也绝不至于贫困潦倒。
更为宝贵的是,学医可以体会到其他任何行业都无法体会到的精神富足。
完成一台手术,治愈一个病人,挽回一条生命,带给人的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可以消除所有身体的疲劳,驱散任何世俗因素引发的负面情绪。
破局之道:超越“劝退”的理性之光
要打破“天打雷劈”的魔咒,需要多方共建尊重医学本质,尊重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生态系统。
给人看病不如给狗洗澡如此本末倒置的荒唐现象不可持续存在。
尊重生命,要从尊重医务人员的付出,改善医务人员的待遇,营造尊医重救的良好社会氛围做起!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口号式的号召虽然听来让人热血沸腾,但精神食粮永远无法代替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
情怀驱动或许可以维持一时,但万难维持一生。
写在最后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像每年遭雷击数次,仍百年屹立,恰似医学事业的隐喻。
当“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戏谑充斥网络,我们是否想过:若真无人愿披白衣执甲,未来谁来守护我们的生老病死?当疾病来袭时,谁又为我们挡在前面?
2020年疫情最危急时刻,全国医学专业搜索量暴涨160%多,昭示着一个朴素真理:社会可以戏谑医生,但终究需要医生。
重塑医学荣光,不是靠道德绑架,而是要让每个穿白大褂的人,都能体面地践行希波克拉底誓言!
请记住,今日对医学的每一分轻慢,都可能在未来某天,成为压垮自己生命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来源:“温柔医刀”微信公众号,作者:春哥
原标题:《危机逼近!当全民都在喊“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未来谁来守护我们的生老病死?》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