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4日,《无风计划—全国
会议伊始,由深圳市人民医院张欣洲教授作致辞。
深圳市人民医院张欣洲教授
张欣洲教授表示,近年来痛风发病率大幅攀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且加重医疗负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诊疗面临早期精准诊断、难治性痛风治疗及并发症管理等挑战。此次会议汇聚领域内专家学者分享成果与经验,共探诊疗新路径,希望各位专家积极交流,为学科发展献智献力,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与会者在此次交流中有所收获!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谢敏妍教授
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谢敏妍教授的主持下,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栾韶东教授以《痛风流行病学探讨》为题进行了分享。
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栾韶东教授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李向阳教授
在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李向阳教授的主持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万启军教授以《从国内外指南看抗炎治疗在痛风治疗中的重要性》为题进行了分享。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万启军教授
万启军教授表示,国内外指南均强调抗炎治疗在痛风治疗中的关键地位,具体体现在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 24 小时内及早进行抗炎止痛治疗,起始降尿酸治疗时需进行 3 - 6 个月的预防性抗炎治疗;痛风炎症过程主要由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参与,炎症小体促进 IL-1β 成熟释放,IL-1β 是触发下游炎症瀑布的关键因子;常用抗炎药物有 NSAIDs、
东莞市人民医院刘国辉教授
随后,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刘国辉教授的主持下,专家们就痛风急性发作期药物治疗方案、患者长期管理中预防急性发作的综合策略、控制尿酸水平与保护肾功能协同作用的精准有效治疗策略制定,以及基于临床经验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未满足临床需求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医院刘玺教授
刘玺教授表示,在痛风诊疗中,年轻男性明确用药及时间点的患者处理相对简单,重点在于合并症多、方案难选的患者。针对合并CKD、
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黄成文教授
黄成文教授指出,治疗时依据指南强调早期抗炎,常用秋水仙碱和激素,但秋水仙碱因消化道副作用使用受限,肾功能不全患者秋水仙碱及非甾体抗炎药受限更多,此时会考虑安全使用激素。此外,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常伴肾功能不全,药物治疗选择受限,新的白介素拮抗剂类药物虽未使用但值得期待。
汕头市中心医院李绪城教授
李绪城教授指出,痛风急性期治疗中,常面临止痛消炎药物选择难题,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秋水仙碱止痛效果好但副作用大;降尿酸药物也有副作用,如对
阳江市人民医院苏勇教授
苏勇教授指出,在痛风急性发作治疗方面,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尤其是进展到
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李辉教授
在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李辉教授的主持下,深圳市人民医院李亚教授以《CKD合并痛风抗炎治疗的受限与转机》为题进行了分享。
深圳市人民医院李亚教授
李亚教授指出,CKD 患者超三成合并痛风/高尿酸血症,且 CKD 严重程度加深时痛风患病率增加。鉴于持续性和全身性慢性炎症是 CKD 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且痛风患者处于慢性炎症状态,采取长期抗炎治疗是双赢举措,其有助于辅助降尿酸治疗(ULT)并预防 ULT 期间反复发作,长期抗炎 + 长期 ULT 可满足 CKD 和痛风双重获益,其中伏欣奇拜单抗精准直击痛风主要炎症靶点 IL-1β,Ⅲ 期临床显示其快速强效改善急性痛风发作、降低复发风险、耐受性好且无肾功能损害,适用于CKD 患者,同时 IL-1β 单抗可降低 CKD 患者心血管事件且无不利影响,各大指南推荐有禁忌症、难治性痛风患者使用 IL-1β抑制剂 。
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李湧泉教授
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李湧泉教授的主持下,深圳大学总医院任野萍教授以《痛风抗炎药物安全性管理》为题进行了分享。
深圳大学总医院任野萍教授
任野萍教授表示,我国痛风性关节炎患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疾病负担严重。且该病常伴有多种严重并发症,增加治疗复杂性。现有治疗药物因心血管毒性、消化道反应等明显副作用及严格禁忌证限制,致使部分患者面临治疗困境,亟待新型抗炎药物突破临床治疗瓶颈。研究表明,IL-1β作为痛风发病机制中的核心致病因子,其抑制剂通过精准阻断炎症级联反应,已证实为靶向治疗的重要突破方向。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熊子波教授
随后,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熊子波教授的主持下,专家们就肾功能不全患者痛风急性发作处理、间歇期抗炎预防,住院合并痛风发作诊治策略,糖尿病肾病急性痛风发作用药关注点,以及IL-1β 靶向药物在特殊患者中应用的期待与担忧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普宁市人民医院沈慕群教授
沈慕群教授指出,药物副作用是患者和医生共同担忧的问题,大家都期望能有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的药物问世。像白介素-1β抑制剂这类新型药物,为痛风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期待能有更安全、有效的药物为痛风的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胡峰教授
胡峰教授指出,痛风石患者尿酸需控制在300μmol/L 以下,而非仅 420μmol/L 的标准。降尿酸初期需联合抗炎预防发作,但临床医生对预防用药重视不足。在痛风抗炎控制方面,需明确不同患者引发炎症加重的因素。对于新型单抗药物,虽目前临床尚未使用该药,但从临床试验数据来看,其被视为极具潜力的药物,也期待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深圳市中医院熊国良教授
熊国良教授表示,痛风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同时指出痛风在慢性心脏病患者中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明显,高尿酸者不一定发作痛风,这可能与基因易感性相关,探寻痛风基因靶点是目前治疗和研究方向,白介素-1β等靶向药物或许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傅碧玲教授
傅碧玲教授指出,IL-1β 作为痛风炎症关键因子,其抑制剂为痛风(尤其是难治性痛风和 CKD 合并痛风)提供了精准、长效、安全的治疗新方向。期盼新型痛风治疗药物的上市,也期待上市后积极开展大量真实世界研究,深入挖掘其在透析患者、有严重感染史等复杂病例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精准、全面的治疗。
深圳市人民医院张欣洲教授
会议尾声,深圳市人民医院张欣洲教授进行了全面总结:本次会议就痛风诊疗关键议题展开深度学术交流,为痛风诊疗领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展望未来,新型药物上市与真实世界研究、多学科协作优化管理值得期待。同时,临床医生应积极践行规范化抗炎治疗,强化患者教育,紧跟新型药物研究动态,助力痛风治疗迈向“精准抗炎”新阶段。期待未来共同探索出更科学、高效的规范化管理策略与发展方向,助力我国痛风诊疗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