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控糖焦虑,胰岛素周制剂为合并多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带来新选择
2025-06-23

病例概述


患者一般信息


患者男,53岁,主诉:发现血糖升高12年,血糖控制不佳1月


现病史:12年前患者体检时化验空腹血糖10.0 mmol/L,当时无明显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等症状。后多次复查血糖仍高,诊断为“2型糖尿病”,开始服用“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片”控制血糖,平时未规律监测血糖,3月前患者就诊于社区医院, 化验示空腹血糖9.7 mmol/L,餐后2h血糖16.3 mmol/L,糖化血红蛋白8.2%,予以加用“阿卡波糖50mg tid”降糖治疗,效果不佳。3年前开始出现视物模糊及手足麻木症状,偶尔出现尿中泡沫增多,未重视未予诊治。自测空腹血糖9.3 mmol/L,餐后血糖14.2 mmol/L。


既往史:体检发现腔隙性脑梗死


家族史:父亲患有2型糖尿病。


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20年。

 

患者检查


体格检查:体温 36.5℃,呼吸18次/分,心率71次/分,血压137/85 mmHg。身高1.73m,体重71kg,BMI 23.7 kg/m2,腰围85cm。


实验室检查:

 

1.png

注:BUN,血尿素氮;Cr,血肌酐;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FPG,空腹血糖;PPG,餐后血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FT3,游离三甲状腺原氨酸;FT4,游离甲状腺素;TSH,促甲状腺激素

 

图片2.png


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律


心脏超声:左、右室舒张功能减低


颈部血管超声:双侧颈动脉、颈内动脉内中膜不均匀增厚伴多发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腹部超声:脂肪肝


眼底照相示:轻度非增殖型


神经传导速度:针刺痛觉异常


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1.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2. 脑白质变性脱髓鞘


用药情况:


3.png


诊断


1. 3级高血压


2. 高脂血症


3. 糖尿病肾病


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 糖尿病神经病变


6.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诊疗经过


患者特点:中老年男性,基础病多,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周围神经等并发症。原有降糖方案血糖控制不佳,目前仅通过单用或联合使用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有限,控制难度较大。平时从事工作出差较多,依从性相对不佳。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7.0%


治疗方案:予以依柯胰岛素进行降糖治疗,起始剂量为70U,每周一次皮下注射给药,并减少现有口服降糖药数量,停用格列吡嗪片。


治疗及随访结果


入院期间治疗方案与血糖监测:依柯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1周后,患者血糖水平明显改善,为尽快使血糖达标,第二周增加依柯胰岛素剂量至80U。


4.png


随访及预后:出院1月后,患者空腹血糖实现达标,血糖控制平稳,且尿常规各指标恢复正常,肾功能有所改善。

 

6.png


7.png


诊疗心得


基于脂肪酸酰化技术开发的全球首个胰岛素周制剂——依柯胰岛素,从多个临床角度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为研发创新树立典范。胰岛素治疗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但在临床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注射负担较重、治疗起始延迟、患者依从性欠佳等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1。为优化当前治疗模式,胰岛素治疗策略亟需革新。依柯胰岛素实现了基础胰岛素从“日”到“周”的历史突破,为改善当前临床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有利于推动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患者及时起始胰岛素治疗。临床调研数据显示,胰岛素周制剂显著提升了医患双方对血糖管理的信心,约90%的医生和患者在基础胰岛素治疗方案中倾向于选择周制剂而非传统日制剂2


依柯胰岛素的全球3期ONWARDS系列研究充分证实,无论是对于未使用过胰岛素治疗还是既往使用基础胰岛素/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起始依柯胰岛素治疗相较于基础胰岛素日制剂,可提高疗效同时低血糖发生风险低3-7。本文所述病例的实践经验也表明,依柯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可以快速有效降低血糖,减少高糖毒性,保护β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进展,并通过减少注射次数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优选药物。

 

本期病例第一作者:梅志敏教授 河南省登封市人民医院

本期病例第二作者:顾荣君教授 河南省登封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Galdón Sanz-Pastor A, et al.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4 Mar 14;15:1366368.
2.Kerr D, et al. Patient Prefer Adherence. 2024; 18: 411-424.
3.Rosenstock J, et al. N Engl J Med. 2023 Jul 27;389(4.297-308;
4.Philis-Tsimikas A,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3 Jun;11(6.414-425;
5.Lingvay I, et al. JAMA. 2023 Jul 18;330(3.228-237;
6.Mathieu C, et al. Lancet. 2023 Jun 10;401(10392.1929-1940;
7.Bajaj HS, et al. Ann Intern Med. 2023 Nov;176(11.:1476-148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