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结石是怎么来的呢?
得了胆管结石,会出现上腹疼,疼得比较厉害,还会向腰背放射,这是因为结石堵住胆管,胆管
检查方面,抽血能发现胆红素高、白细胞高等情况。超声能看胆管扩张、结石等情况。CT、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ERCP(
治疗上,手术是主要的,像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把胆管切开把石头取出来,再放个 T 管引流胆汁。还有肝叶切除术,适用于肝内胆管结石严重的。现在
预防胆管结石,积极治疗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这些原发病。注意饮食卫生,别吃不洁食物,预防寄生虫感染。饮食别太油腻。
一、胆管结石的形成原因
胆汁淤积 :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在胆管内的淤积,如肝内胆管狭窄、肝门部
胆道感染 :细菌感染胆道后,会分解胆汁中的胆红素,使其形成不溶性的结石成分。同时,感染导致胆管黏膜的损伤和分泌黏液增多,为结石的形成提供了基质。
胆道寄生虫病 :在一些流行地区,如肝吸虫病等,寄生虫的虫卵或死亡的虫体可刺激胆管黏膜,引起炎症反应和胆汁淤积,进而导致结石的形成。
二、症状与危害
症状
腹痛 :上腹痛或右上腹痛是胆管结石的主要症状。当结石阻塞胆管时,引起胆管痉挛和压力升高,导致突发的上腹部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伴有恶心、
黄疸 :结石阻塞胆管下端,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导致胆红素逆流入血,引起黄疸。患者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黄疸的程度与胆管梗阻的程度有关,若为不完全梗阻,黄疸可能较轻且波动;完全梗阻时,黄疸进行性加深。
危害
胆管炎 :结石阻塞胆管,导致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引发胆管炎。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出现
胰腺炎 :胆总管下端与胰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胆管结石可通过此开口进入胰管,引起胰腺炎。
三、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显示胆管扩张、结石的大小、数量、位置等情况。但对于较小的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超声的检出率可能较低。
CT 检查 :能够清晰地显示胆管的扩张程度、结石的分布以及胆管周围的情况,对判断胆管结石的并发症(如胆管炎、胰腺炎等)有重要价值。
MRI 及 MRCP(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无需注射造影剂即可清晰地显示胆管和胰管的解剖结构,对诊断胆管结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尤其适用于对
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不仅可以明确胆管结石的部位、大小和数量,还能同时进行治疗,如胆总管结石的取石、支架置入等。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操作,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胰腺炎、胆管感染等。
四、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是胆管结石的主要治疗方法。根据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通过切开胆总管,取出结石,并放置 T 形管引流胆汁,待胆管炎症消退、结石排尽后,拔除 T 形管。这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常用方法。
肝叶切除术 :对于肝内胆管结石局限于某一肝叶且伴有肝叶萎缩、胆管狭窄等严重病变的患者,可考虑行肝叶切除术,以去除病灶,预防结石复发。
腹腔镜手术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等微创手术逐渐普及,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经内镜治疗 :ERCP 联合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是治疗胆总管下端结石的有效方法。通过内镜将导管插入胆总管,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取出结石,必要时放置鼻胆管引流或胆道支架引流胆汁。对于一些高龄、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药物治疗 :药物溶石和排石治疗胆管结石的效果有限,仅适用于少数结石较小、无明显梗阻和感染的患者。同时,使用抗生素控制胆管炎等感染也是治疗胆管结石的重要辅助措施。
五、预防要点
积极治疗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病等原发疾病,预防结石的形成。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预防胆道寄生虫感染。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期高脂饮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