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第18届恶性淋巴瘤国际会议(18-ICML)于2025年6月17日至21日在瑞士卢加诺盛大启幕。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学者将齐聚一堂,围绕恶性淋巴瘤的前沿研究成果、创新治疗策略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深入探讨与思想碰撞。与会期间,医脉通特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接受采访,为我们分享ICML会议现场的新鲜资讯。
医脉通:
中国学者在本次会议中展示了诸多高质量研究成果,您如何评价中国团队在本次ICML会议中的表现?
马军教授:
自第二届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ICML)起,我便投身其中,至今已近三十载。会议初创时期每四年举办一届,现调整为两年一届。本届会议规模盛况空前,吸引全球近5000名专业人士共襄盛举,累计收到学术文章1000余篇,其中中国提交的摘要数量占比达24%,在各国中位列第二。
中国学者在本届会议表现亮眼,近20位专家受邀进行口头报告,近百位专业人士参与会议组织并担任大会主席等要职。本次会议中,中国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将与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主席Franco Cavalli教授、卢加诺市长及中国驻瑞大使馆代表举行友好会谈。事实上,中国淋巴瘤委员会与国际淋巴瘤联盟已保持25年合作。
在学术成果方面,中国在淋巴瘤领域开展的研究及CAR-T疗法临床应用领域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回想第二届会议,彼时仅有寥寥数人代表中国参会,全场规模不足200人;而今会议规模已实现跨越式发展,参会人数扩容至近5000人。
作为见证会议发展历程的医者,我深切体会到创新始终是淋巴瘤治疗领域的核心驱动力——从药物研发的前沿探索到临床实践的技术革新,创新精神始终是突破治疗瓶颈的关键所在。在此,我殷切期待青年学者能够借助这一国际学术平台,充分展现中国的学术实力,共同践行“一切为了病人”的会议宗旨。
医脉通:
在本次淋巴瘤相关会议中,中国在病理分型、细胞治疗及新药研发等方面有哪些突破性进展?以及这些进展对国际淋巴瘤治疗领域有何影响?
马军教授:
在本次会议上,由世界卫生组织(WHO)与美国淋巴瘤联盟分别构建的两大淋巴瘤亚分类体系,将由Franco Cavalli教授等欧美及亚洲病理学家牵头进行淋巴瘤分型标准的汇编整合,这一工作对推动国际诊疗规范统一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届会议呈现三大核心亮点:创新药物矩阵扩容,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等及小分子抑制剂的临床数据更新备受关注;细胞治疗国际竞争力凸显,中国在CAR-T疗法领域贡献多篇学术报告,覆盖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及B细胞淋巴瘤等亚型,已跻身世界第一梯队;基因治疗方面,欧洲已批准9款干细胞治疗产品,中美各有1款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用于急性GVHD。
本次ICML会议上,约70%的本土生物公司携创新药参展,充分展现中国创新药研发布局的广度与深度。“团结、协作、创新、务实” 的八字宗旨贯穿会议全程,从临床肿瘤学研究到全球联盟协作,学术交流被视为推动淋巴瘤治疗进步的核心驱动力。践行 “一切为了病人” 的终极目标,推动国际诊疗水平向精准化、个体化方向迈进。
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肿瘤学科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