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随着血液肿瘤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正深刻改变着疾病防治格局。为了加强国内外
张曦教授:
张晓辉教授:
近年来,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其发展速度位居全球前列,为我国患者带来了显著的临床获益,患者生存期延长,大量患者得以重返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然而,在这一进程中,急性和慢性GVHD仍然是临床面临的首要挑战。随着人工智能(AI)时代的到来,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应用前景值得深入探讨。我们应当积极面对AI技术带来的革新,将其与前沿进展相结合。具体而言,在GVHD的防控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多维度临床数据,包括医嘱、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等,构建基于多模态AI技术的防控体系。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建立GVHD的预后评估和预警预测体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望未来,我们期望通过预警机制实现"防患于未然"的目标,并在疾病发生后通过精准的预后判断来进行精准治疗。这种基于AI技术的精准预防和治疗策略,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愿景。通过整合AI技术与临床实践,我们有望在GVHD的防控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临床结局。
张曦教授:
相信张晓辉教授将带领团队在多模态造血干细胞移植预警预测体系方面做出重大突破,引领中国,影响国际。慢性GVHD是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但学界目前仍未完全阐明慢性GVHD的致病机制。曾德富教授作为移植领域的国际顶尖学者,在GVHD的致病机制探索方面走在世界前沿行列,请问慢性GVHD的发病新机制有哪些方面?对以后的治疗产生怎样的影响?
曾德富教授:
慢性GVHD作为急性GVHD的继发性表现,可分为两个关键阶段,急性向慢性转变阶段,以及慢性炎症反应向纤维化进展阶段。每个阶段均具有其独特的细胞分子机制。在急性向慢性转变阶段,反应性细胞通过产生GM-CSF细胞型,促进其他细胞在组织中的精确定位与信息传递。在炎症反应向慢性进展过程中,T细胞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分泌TGF-β,进而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这一过程本身是一个愈合的过程,但在慢性GVHD病理条件下,由于调控机制的紊乱,导致胶原蛋白过度生成,最终形成纤维化。
针对慢性GVHD的治疗策略,我们强调精准医学的应用。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治疗策略:在急性向慢性转变阶段,应着重靶向Th1型T细胞;当疾病进展至慢性阶段时,则需要应用一种新型细胞(相关数据尚未发表),该细胞既非Th1型T细胞也非Th2型T细胞,其通过刺激巨噬细胞参与纤维化过程。
张曦教授:
感谢曾德富教授为我们解析了慢性GVHD发生的可能机制,并分享了未来的治疗方向。随着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进行移植后全程管理是确保患者获益的重要步骤,两位教授对移植后患者的慢病管理有哪些展望?
张晓辉教授: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全程管理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该领域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其中,慢性GVHD是影响患者长期生存质量的关键因素。慢性GVHD主要表现为多器官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虽然皮肤病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相对有限,但肺、脑、肾、肝等关键器官的功能损害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对其社会功能的恢复构成重大障碍。
针对这一临床难题,张曦教授及其团队正在构建一个系统性的移植后慢病管理数据库,包括慢性GVHD的规范化管理流程。这一创新性举措旨在提升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推动治疗管理的标准化进程。我们坚信在张曦教授的带领下,通过全国同道的协同努力,必将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展望未来,我们期待落地到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共识或指南,为全国血液病医生提供规范化的临床实践指导。这将有助于推动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向着更精准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向发展,最终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的目标。
曾德富教授:
预防GVHD的发生应被视为最优管理策略。GVHD的发生可类比为房屋火灾,一旦发生,其破坏性影响往往难以逆转。GVHD患者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感染风险,这主要源于免疫系统缺陷和免疫功能紊乱。基于当前研究进展,我认为免疫系统的重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例如,间充质干细胞(MSC)输注疗法展现出显著潜力,张曦教授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患者重建免疫系统,使其获得更为年轻化的免疫功能,这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张晓辉 教授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博士(后)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理事长
国家重点研发、国自然重点等;一作/通讯发表SCI论著144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系列研究成果改变/影响国内外共识/指南以及诊疗模式
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以共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张曦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血液病中心(军队临床重点专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后)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主持国家干细胞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军队课题重点项目、重庆市冲刺项目、重大课题等52项;在JCO、JHO、JAMA Oncology、Blood、Lancet Haematology 、JCI、Leukemia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54篇,主编专著3部,副主编3部;执笔行业指南12项,参编50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军队医疗/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三等奖1项、重庆市高等院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68项。
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Blood & Genomics 杂志主编;The Lancet,JHO,Nat Cell Biol, Leukemia,The Lancet Haematology ,Science Bulletin、CMJ、中华血液学杂志等杂志编委和审稿专家。
曾德富 教授
The Beckm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ity of Hope
An internationally well-recognized leading scientist in the preclinical field of GVHD pathogenesis, prevention, and therapy as well as PD-L1 interaction with PD-1/CD80 in regulation of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 (GVHD) and graft versus leukemia (GVL) activity.
A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induction of mixed chimerism as a curative therapy for hereditary hematological disorders,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organ transplant rejection.
His researches are funded with NIH R01 and CIRM clinical trial grants.
>80 high impact publications in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Nature communications, JCI, JEM, PNAS, Blood and JI.
First author for a chapter “Mechanisms of Immune Tolerance” in Thomas 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Edition V (2016).
A standing member of NIH study section of transplantation, tolerance, and tumor (TTT) from 2014-2018.
An Ad Hoc reviewer for many NIH study sections.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grant review service in China and Hong Kong.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