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5年6月6日至8日,2025国际
文钦教授:
AML的治疗已步入基于基因突变和
Robert Peter Gale教授: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AML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过去30来,“7+3”一直是AML的主要治疗方案,而现在我们有了许多新药。其中一些是靶向治疗药物,例如针对特定基因(如FLT3)突变的药物,这些药物通常会联合化疗或
另一种药物是
文钦教授:
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的快速发展,您认为未来5年内AML的主要治疗路径会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Robert Peter Gale教授:
在免疫治疗领域,针对B细胞或
此外,非特异性免疫疗法(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AML中也收效甚微。这可能是由于AML患者的新生抗原数量有限,与肺癌等实体瘤相比,AML患者的突变数量非常少,通常不足10个,甚至可能仅有1个。这种低突变负荷导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尽管相关研究众多,但目前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外,尚未有任何免疫疗法被证实对AML具有确切疗效。现有证据表明,在某些类型的白血病中可能存在一种特异性抗白血病效应,但这种效应的实现需建立在异基因移植的基础上,而自体移植能否实现这种效应仍是未知数。
文钦教授:
您如何看待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
Robert Peter Gale教授:
移植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在许多情况下可能被误用了。目前,对于哪些患者适合接受移植治疗,仍存在诸多认知误区。例如,对于患有高危AML的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将其生存率提高约20%,但即便如此,仍有一半患儿无法治愈。而成人患者的预后情况往往更糟。此外,人们常有错误认知,认为患者必须达到完全缓解才能从移植中获益,或者化疗后复发的患者需重新达到缓解才能进行移植,这些观点并不正确。
事实上,即便患者通过化疗获得缓解,我们仍缺乏精准识别适合移植的患者的能力。这导致许多本无需移植的患者接受了移植,其中部分病例仅靠化疗即可治愈,却可能因移植而死亡。因此,我认为一种可行的治疗策略是等待患者复发后再进行移植,这样就能避免对那些本可通过化疗治愈的患者实施不必要的移植手术。然而,这些观点很难获得广泛认同,因为移植专科医生出于专业立场往往倾向于手术方案,要让他们冷静权衡并非易事。即便如此,我们仍应当竭尽所能进行沟通。
文钦教授:
作为《Leukemia》杂志的主编,您认为撰写一篇高质量的AML研究论文时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能否分享一些成功发表的案例或宝贵的经验,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准备他们的稿件?
Robert Peter Gale教授:
在探讨如何将临床研究成果成功发表于高影响因子期刊时,我们发现许多优秀的临床研究因写作问题而被快速拒稿,甚至未进入同行评审环节。数据显示,第一作者来自中国的论文被直接拒稿的概率约为西方作者的稿件的7倍。然而,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人误以为是中文原作优秀但英译质量不佳,但实际情况是中文撰写的学术论文本身就普遍存在写作质量问题,而中译英的过程会进一步放大这些缺陷。
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在高中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目前的教学倾向是刻意回避基础词汇而追求复杂表达,过度推崇被动语态替代主动语态,以及在开篇堆砌冗长的引言等,这些都与科学写作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科学写作强调用词精准简练,并主张优先采用主动语态。因此,这并非投稿医生的个人失误,而是他们高中阶段接受的写作训练与正确的写作规范存在偏差。即便将中文摘要直接逐字翻译成英文,其文章质量依然无法达标。
此外,写作是思维的反映,思维混乱会导致行文混乱,这也是一个根本问题。当然,我们也要正视对中国稿件存在的某些偏见,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写作本身,是中文特有的写作与思维定式,这是医学领域特有的问题。而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远超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值得欣慰的是,通过在中国各地进行相关主题讲座,以及与同行们的交流与合作,我们看到了持续的进步。
Robert Peter Gale 教授
前《Leukemia》杂志主编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医学教授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血液学专业客座教授
洛杉矶Salick Health Care (SHC) Inc.(现为Aptium Oncology)高级医师,负责骨髓和血细胞移植
许多血液学、肿瘤学、免疫学、移植和内科医学科学期刊的编辑、联合编辑和/或审稿人
文钦 教授
医学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红细胞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白血病分会常委
重庆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委学组组长
中国老年血液移植感染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青年委员
主要从事白血病、MDS/MPN的临床管理及基础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承担国家干细胞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
参编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中华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