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肖亮,赵治峰,李欣雨,黄钦贤等,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神经胃肠病及盆底外科,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外科
盆底在尿液和粪便控制、腹部和盆腔器官支持、性功能和
1 盆底整体理论概述
盆底整体理论于1990年首次由澳大利亚妇科泌尿专家Petros等[6]提出,他们基于动态解剖框架将泌尿系统、妇科系统和结直肠肛管系统凝聚在一起,用肌肉、韧带和筋膜结构的异常对盆底的功能和功能障碍做出相应解释。其治疗原则秉持“形态(结构)的恢复促使功能的恢复”,核心观点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支持盆腔器官的结缔组织损伤或薄弱导致盆腔结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局部问题,更多体现在盆底结构的失衡[5]。盆底包含膀胱、子宫、肠道、平滑肌、横纹肌、神经、韧带以及其他结缔组织[7],盆底支撑结构不足会导致盆腔器官从其正常解剖位置移位,神经系统在不同层次进行的皮质和反射性调控也会对整个盆底系统的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8]。盆底整体理论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先用盆底症状问卷、内检、模拟手术等方法确定盆底结构异常的位置及程度[9],然后通过针对性的盆底锻炼及韧带修补完成对盆底结构的增强修补。
2 直肠前突的发生与盆底整体理论中的多个方面密切相关
盆底整体理论中,从结缔组织角度来看,分娩、长期用力排便等因素会致使直肠阴道隔薄弱。直肠阴道隔是分隔直肠和阴道的重要结构,其受损后,直肠前壁在压力作用下向前膨出。在生理状态下,盆底肌的协调运动对维持直肠的正常位置和功能至关重要,但部分直肠前突患者存在盆底肌协调功能障碍[10],使得直肠在排便过程中的压力传导和位置维持出现异常。此外,更年期后
3 盆底整体理论框架下直肠前突诊断的新认识
直肠前突是因直肠阴道筋膜受到拉伸,或发生实际分离、撕裂,致使在进行Valsalva动作检查时,可观察到阴道后壁凸出。按照解剖分型,直肠前突分为高位(位于隔膜近端)、中位和低位(直肠远端)[15]。直肠阴道筋膜出现缺陷或与附件分离,通常是分娩、会阴切开术愈合不当导致的,一般会造成在与会阴体连接的位置上方出现横向缺陷。
在盆底整体理论框架下,诊断直肠前突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动态排粪造影成像就是重要的检查手段。通过该检查,能直观地观察到排便时直肠前壁突入阴道后壁形成囊袋的情况,以及直肠阴道隔的变形程度,以此判断直肠前突的严重程度。许多人认为子宫颈是“上中央肌腱”,会阴体是“下中央肌腱”,内骨盆筋膜在直肠阴道隔膜之间延伸。正常情况下,阴道在3个层面得到稳定和支撑。更关键的是,阴道顶端内盆腔筋膜附着在主韧带-子宫骶韧带复合体上;在侧面,骨盆内筋膜与骨盆腱膜筋膜相连,阴道后外侧附着在提肛肌的筋膜上。在下方,下、后阴道连接到会阴体[16]。临床诊断直肠前突的分型分度时,通常综合运用排粪造影、肛肠指诊,结合患者症状等来判断,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Jiang等[17]评估了经会阴超声(TPUS)对诊断中国排便梗阻综合征女性直肠前突、直肠套叠、肠膨出、会阴下降和膀胱膨出的效果,并通过TPUS确定直肠膨出的分级,表明TPUS是一种可重复且无创的替代方法,TPUS的阈值12.05 mm和18.50 mm分别可用于诊断中
4 从盆底整体理论角度直肠前突如何修复
直肠前突的手术治疗在医学专业领域存在争议,矫正手术技术繁多,目前难以确定哪种是最佳的直肠前突修复手术技术。直肠前突的手术治疗指征取决于盆底功能障碍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直肠前突修复主要有经阴道、经肛门、经会阴和经腹部4种方法。后阴道缝合术联合提肛术是传统的经阴道技术,特异性缺陷直肠前突修复和网片修复是较新的经阴道技术,大多数妇科医生会实施这类技术。经肛门缝合器修复技术使用内缝合器(如STARR和TST STARR),能够矫正肛门直肠解剖结构,改善排便困难症状。经会阴入路通常用于治疗因括约肌缺陷导致直肠前突和肛门失禁的患者[19]。经腹
4.1 传统直肠前突的手术修复方案 Balci等[21]比较了经阴道后修补术和腹腔镜腹侧网状直肠固定术(LVMR)治疗前直肠前突的效果,发现LVMR在解剖矫正效果、改善便秘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具优势,且2种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当。Tsunoda等[22]评估了经肛门直肠前突修复术后的长期便秘功能和生活质量,术后排粪造影显示直肠前突明显缩小,术后1年的便秘评分显著低于术前评分,术后2~5年便秘改善率超过80%,5年后2/3的患者大便失禁情况得到改善,SF-36生活质量评分在术后显著提高。Gluck等[23]报道在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方面,吻合器经肛门直肠切除术(STARR)优于后阴道修补术。STARR治疗与功能性排便障碍相关的直肠前突,86%的患者在术后1年时满意度为优秀,13%为良好。De等[24]的经验表明,经会阴修复术可以为特定的直肠前突和肛门括约肌联合缺损患者提供良好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修复,患者大便失禁情况得到改善。Fathy等[25]研究表明,经会阴直肠膨出修补术可使功能性排便障碍症状得到满意改善,改善率中位数为72.7%,直肠前突缩小范围为41.4%~95.0%,同时生活质量评分也有所提高。Lukianov等[26]评估了应用不可吸收聚丙烯W形网片修复直肠前突的效果,发现有症状的直肠前突在经阴道网片修复术后6个月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85.7%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未观察到需要再次手术的严重并发症。经会阴途径使用猪真皮脱细胞胶原基质Permacol®进行直肠前突修复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手术,可避免合成网片相关的并发症[27]。
4.2 基于盆底整体理论笔者单位直肠前突的手术方案 手术前半个月开始应用神经调节剂(盐酸
笔者单位采用此术式治疗12例Ⅲ度直肠前突,术后1个月,8例排便功能恢复正常且合并症状消失,4例明显改善,2例出现会阴切口延迟愈合。随访半年,症状缓解持续有效。
4.3 整体理论强调阴道结缔组织及其支持韧带在手术矫正中的作用 将整体理论系统应用于盆底治疗时,重点在于加强盆底肌肉、神经和结缔组织的结构。子宫骶韧带松弛损伤会导致直肠前壁被动拉长,引发直肠前突、直肠脱垂、肠疝等问题,在处理时应关注问题的主要根源,而不是仅针对直肠前壁本身进行修补。会阴深横韧带松弛与直肠前突和会阴下降综合征相关,加固并悬吊会阴深横韧带能解决肌肉收缩放松发力的锚定点问题,放置补片可刺激局部组织增生及胶原蛋白形成。
5 整体理论必须跳出局部看整体,从整体观角度看待问题
整体观源自古代哲学思想,是人类认识生命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它涵盖3个层面:其一,将人体自身的结构与功能视作一个整体;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其三,人的生物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与健康紧密相关。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传统西医学,更侧重于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把健康和疾病归结为人体的平衡与失衡状态[8]。盆底整体理论指出,盆底疾病的成因并非单纯源于器官本身,而是前盆腔、中盆腔和后盆腔的肌肉、韧带与筋膜之间的动态失衡。除了解剖结构和生物力学的失衡外,尿便控制的整体效应还受到周围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共同调节,体现了人体生理和心理功能之间的无缝衔接与相互作用。理解盆底疾病的关键,在于掌握肌肉、韧带、筋膜等解剖结构之间复杂的反馈机制,哪怕是微小的解剖结构损伤,都可能引发多种盆底症状并存的复杂状况[28]。
6 结语
直肠前突修复手术不应成为缓解患者便秘症状的惟一治疗选择[29],可以利用生物反馈疗法或盆底物理疗法来对抗排便失调,并避免直肠前突发展或恶化,生物反馈可作为中重度直肠前突出排便障碍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30]。直肠前突是功能性排便障碍的原因还是结果的问题仍然存在争议,应谨慎考虑直肠前突的手术指征。在直肠前突的诊疗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局部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异常,而应从心身等整体角度出发,许多直肠前突患者伴有精神心理异常,如抑郁、焦虑等,这些心理问题会进一步加重排便障碍症状,形成恶性循环。笔者单位针对顽固性排便障碍且伴有焦虑
基于此,对于以直肠前突为解剖异常的排便障碍性疾病患者,笔者单位从功能性排便障碍的基本要素重新分型,对直肠前突引起的功能性排便障碍从解剖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多维度进行分析,树立整体理论模式。通过调控阴部神经、骶神经、大脑中枢和肠神经系统,不仅关注局部的病理生理改变,还注重整体神经系统对局部功能的影响。将心身整合的医疗理念和心身同治的诊治技术贯穿诊疗全过程,术前使用神经调节剂进行铺垫(身心同治),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神经系统功能,为手术治疗创造更好的条件。在心理障碍和躯体化障碍得到改善后再行手术治疗。术中基于以韧带、筋膜为基础的整体理论进行组织修补,放置生物补片加强并刺激胶原蛋白产生,修复会阴体。术后持续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继续神经调节剂联合电磁生物反馈、中医针灸、骶神经刺激、肠道微生态等治疗(中西合璧),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辅助盆底功能的恢复,增强或维持直肠前突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基于盆底整体理论的直肠前突诊疗策略,通过全面分析疾病发生的原因,综合运用多种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注重心身整体的调节,有望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 杨斌,黄钦贤:论文选题;李肖亮,李欣雨,赵治峰:文章撰写;赵青川:文章修改
特别鸣谢 美国西北健康科学大学丁曙晴教授
参考文献略。
来源:李肖亮,赵治峰,李欣雨等.基于盆底整体理论的直肠前突诊疗策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5):497-50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