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治疗结直肠息肉,门诊管理意见一览!
2025-06-19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的及时治疗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手段,门诊治疗具有避免患者短时间内二次肠道准备、节约患者时间与费用等优势。《结直肠息肉门诊管理专家共识(2025,成都)》包括适应证、术前检查、操作规范、术后管理4个部分,共17条陈述。


适应证


【陈述1】对于长径<10 mm的非癌性非带蒂息肉,推荐门诊CSP处理。长径≤3 mm且CSP切除困难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冷活检钳息肉切除术(CFP)。若息肉位于直肠、乙状结肠且长径<5 mm,同时内镜表现高度确信为增生性息肉,则建议随访观察。(证据等级:A;推荐强度:1)


【陈述2】对于头端长径<10 mm的带蒂息肉,推荐门诊HSP处理,综合评估后也可考虑CSP。(证据等级:B;推荐强度:1)


【陈述3】对于长径10~20 mm的息肉,推荐日间治疗、住院治疗。综合操作医师经验、息肉部位、操作难易度、患者情况等,在保障患者安全情况下,也可以考虑门诊治疗。(证据等级:B;推荐强度:1)


【陈述4】腺瘤性息肉治疗不推荐采用热活检钳、氩离子凝固术(APC)等处理方式。(证据等级:A;推荐强度:2)


术前检查


【陈述5】建议有门诊治疗意愿的患者,在术前完成知情同意书签署,提高肠道准备质量,加强术前宣教。(证据等级:B;推荐强度:1)


【陈述6】推荐患者术前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由医师根据病情增加相应检查项目,行无痛肠镜者术前进行麻醉评估。(证据等级:A;推荐强度:1)


【陈述7】对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的患者,建议由相关专科评估血栓风险并在术前调整用药方案和术式选择,术中加强止血处理。(证据等级:A;推荐强度:1)


操作规范


【陈述8】术前常规使用白光内镜、电子染色内镜、色素内镜或放大内镜详细评估结直肠息肉长径、形态、边界及性质,选择合理的切除方式。(证据等级:B;推荐强度:1)


【陈述9】需要结合多种因素决定息肉切除数量,位置不佳或者隐秘部位的息肉建议优先切除。(证据等级:A;推荐强度:1)


【陈述10】实施CSP时需要规范操作以确保完整切除率,并最大可能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证据等级:A;推荐强度:1)


【陈述11】建议将收集到的息肉标本分别装入标本瓶,进行病理学评估。(证据等级:B;推荐强度:2)


术后管理


【陈述12】建议术后常规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是否有腹痛、腹胀、便血、发热等情况。(证据等级:A;推荐强度:1)


【陈述13】医疗机构应在门诊结直肠息肉切除患者离院后出现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时,及时、有效地进行急诊处理。(证据等级:A;推荐强度:1)


【陈述14】结直肠息肉门诊切除术后患者不推荐常规使用止血药物、抗生素。对于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的患者,术后恢复用药时机应根据临床情况个体化调整,必要时征询专科医师意见。(证据等级:B;推荐强度:1)


【陈述15】结直肠息肉门诊切除患者术后忌辛辣食物及饮酒,前3 d少渣饮食,3 d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患者短期内应避免剧烈运动。(证据等级:C;推荐强度:2)


【陈述16】术后病理证实存在癌变且病理无法准确评估切缘及黏膜下浸润深度时,应及时进行全面评估,必要时追加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等。(证据等级:A;推荐强度:1)


【陈述17】术后随访建议采取风险分层,低危腺瘤(腺瘤长径<10 mm且数量<3个)患者在治疗后3年内复查结肠镜,高危腺瘤(腺瘤长径≥10 mm,腺瘤数量≥3个、大小不限,腺瘤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结肠镜复查时间应缩短至1~2年。(证据等级:B;推荐强度:1)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医工交叉协作组.结直肠息肉门诊管理专家共识(2025,成都)[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5,42(5):337-34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