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玲教授:匹妥布替尼单药治疗未经BTKi治疗的老年R/R MCL患者获得快速、持续CR
2025-06-15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起源于成熟B细胞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亚型,约占NHL的6%-8%1。MCL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疾病进展迅速和惰性淋巴瘤不可治愈的特点,多数患者在病程中经历多次复发,且生存预后随着治疗线数的增加而恶化1-2。在此临床背景下,靶向治疗已成为复发难治性(R/R)MCL的首选治疗方案3


匹妥布替尼作为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非共价(可逆)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于2024年10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性治疗(含BTKi)的成人R/R MCL患者,为R/R MCL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向治疗选择。在此,医脉通特邀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秦玲教授分享一例老年MCL患者二线接受匹妥布替尼治疗的诊疗过程,并对该病例做出精彩点评。


01一般情况


患者,男,68岁。


现病史:2013年患者发现左侧颌下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约黄豆大小,无伴随症状,未予重视。2019-6发现左侧上腹部包块,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腹部彩超检查提示脾大。2019-06-03于外院行左侧颌下淋巴结切除活检术,术后病理示:(左颌下肿块)经典型套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3(-),CD43(+),CD20(+),CD79a(+),Bcl-2(+),Bcl-6(-),CD10(-),CD21(FDC破坏),CD5(+),Cyclin D1(+),ALK(-),SOX-11(-),HGAL(-),LMO2(-),EMA(-),CD30(散+),Ki-67(40%+)。原位杂交:EBER(-)。为全面诊断治疗,患者来我院就诊。自本次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无异常,体力下降,体重下降约6kg。


体格检查:左侧颌下可见长约3cm手术瘢痕。双侧颌下、颈部、锁骨上窝、右上臂内侧、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淋巴结,质地较硬,部分相互融合,较大者位于腹股沟,核桃大小,质稍硬,活动性差,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5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缘下约6cm,质韧,无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0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5.09x109/L,L:1.03x109/L,RBC:2.9x1012/L,HB:93g/L,PLT:22x109/L。凝血功能无异常。


生化:LDH:348U/L,TP:61.4g/L,ALP:36.4g/L,β2微球蛋白:6.47g/L,余肝肾功能指标均正常。


03影像学检查


PET-CT(2019-6-19):1、双颈、双侧颌下、双侧锁骨上下、双侧腋窝、纵隔、膈上、心隔角、肝胃间隙、肠系膜区、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及双侧腹股沟区多发异常肿大淋巴结及肿块,代谢异常活跃,结合病史考虑淋巴瘤浸润;2、腹腔部分与胰腺组织分界不清,考虑胰腺浸润;3、脾脏异常大,代谢活跃,考虑脾脏浸润;4、全身骨髓不均匀代谢,考虑骨髓浸润;5、扫描范围内右上肢皮下及右前臂皮下见结节,代谢活跃,考虑浸润;6、双肺多发微小结节,代谢未见异常,浸润待排,建议密切随访;7、前列腺大。


04病理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示(2019-06-24):淋巴细胞占66.0%,以异常淋巴细胞为主,胞体大小不一,以小淋巴细胞为主。诊断意见:淋巴增殖性疾病,结合病史,考虑套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


骨髓免疫分型示(2019-06-26):异常淋巴细胞占41.64%,以异常淋巴细胞为主,符合CD5+CD10-小B细胞淋巴瘤表型。


骨髓活检病理示(2019-06-25):骨髓增生极度活跃(90%),淋巴细胞增多,散在或灶性分布,胞体小到中等大,胞浆量少,胞核椭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偏粗,偏成熟阶段粒红系细胞散在分布,巨核细胞数量大致正常。网状纤维染色(MF2级 灶性),免疫组化:CD20(+),PAX5(+),CD3(-),CD5(部分+),CD10(-),CD23(-),Cyclin D1(+),SOX11(+),TDT(-),LEF1(-)。符合套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


FISH-CCND1:阳性。


微信图片_20250615225610.png

图1 骨髓细胞形态学(左)和骨髓活检病理表现(右)


05疾病诊断


套细胞淋巴瘤 Ⅳ期 B组(侵犯骨髓)


06治疗历程


一线治疗


2019-06-29至2020-4,予RDHAP(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顺铂+阿糖胞苷)方案治疗8个周期。4周期后疗效评估达部分缓解(PR),8周期后疗效评估达完全缓解(CR)。

2020-6至2022-6,随访期间疾病稳定。后失访。

2023-9-20患者再次就诊,PET-CT及流式细胞学结果提示疾病复发。


二线治疗


2023-10-9患者自愿入组BRUIN研究,后随机分配至匹妥布替尼组。

2023-10-13至今,予匹妥布替尼200mg qd治疗,患者服药后无明显不适。2周期后(一个周期28天)疗效评估达CR,治疗20周期后PET-CT评估仍维持CR。


微信图片_20250615225706.png

图2 匹妥布替尼治疗前后PET-CT表现


秦玲教授点评


MCL是一种兼具侵袭性与惰性特征的B细胞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中位年龄为69岁,确诊时多处于晚期4。老年MCL患者常因身体状况而无法耐受强化治疗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导致其临床结局比年轻患者更差。尽管老年MCL的一线治疗方案已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但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仍局限在3-5年4。更为严峻的是,几乎所有患者最终都会面临疾病进展或复发的挑战2。因此,亟需探索更有效、耐受性更佳的新型治疗方案以改善老年R/R MCL患者临床结局。


BRUIN MCL-321是一项头对头Ⅲ期临床试验5,旨在比较非共价BTKi匹妥布替尼与研究者选择的共价BTKi(cBTKi)在既往接受过治疗但未使用过BTKi的MC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计划招募500例患者。主要终点为独立审查委员会评估的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缓解率(ORR)、持续缓解时间(DOR)、总生存期(OS)及不良事件(AE)等。本例患者入组该研究并接受匹妥布替尼治疗,2个周期后即实现CR,且持续缓解状态维持至末次随访(共20个周期),初步验证了该药物快速诱导、持久深度缓解的临床优势。目前该研究正在进行中,其最终结果将为BTKi在MCL治疗中的优化选择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除此之外,匹妥布替尼在经cBTKi治疗的MCL患者中同样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多中心Ⅰ/Ⅱ期BRUIN临床试验评估了匹妥布替尼在经cBTKi治疗的R/R MC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匹妥布替尼组的ORR达56.7%,CR率为19%6。至首次缓解的中位时间为1.84个月(范围1.0-7.5个月)7。中位随访13个月,中位DOR为17.6个月,中位PFS为7.4个月,中位OS达23.5个月,仅3%的患者因治疗相关的AE而停药6。值得一提的是,匹妥布替尼在中国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与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中ORR达62.9%,中位DOR未达到,中位PFS为6.8个月,中位OS为15.5个月8。现有证据充分表明,匹妥布替尼在R/R MCL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本例老年MCL患者一线接受RDHAP方案治疗,复发后入组BRUIN MCL-321临床试验并接受匹妥布替尼治疗。仅2个周期后,患者即实现CR,且后续随访过程中持续CR,治疗期间患者耐受性良好。这一案例证实了匹妥布替尼在R/R MCL治疗中具有早期深度缓解和长期生存获益的治疗优势,为老年R/R M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随着BRUIN MCL-321研究结果的公布及真实世界应用经验的积累,匹妥布替尼有望重塑MCL的治疗格局。期待未来有更多关于匹妥布替尼在MCL治疗中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为MCL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1749999164855862.png

秦玲 教授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河南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河南省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医院学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会副主委

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慢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2,43(07):529-536.
2.Sancho JM, et al. J Blood Med. 2024 May 25;15:239-254.
3.燕思佳,等. 白血病·淋巴瘤,2024,33(12):758-761.
4.Yang Y, et al. Ann Med. 2025 Dec;57(1):2482013.
5.Eyre TA, et al. Future Oncol. 2022 Nov;18(36):3961-3969.
6.Nirav Niranjan Shah et al. JCO 41, 7514-7514(2023).
7.Pirtobrutinib PRESCRIBING INFORMATION
8.Liu Y, et al. Int J Cancer. 2025 Jun 1;156(11):2158-216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