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般情况
患者,男,68岁。
现病史:2013年患者发现左侧颌下淋巴结进行性肿大,约黄豆大小,无伴随症状,未予重视。2019-6发现左侧上
体格检查:左侧颌下可见长约3cm手术瘢痕。双侧颌下、颈部、锁骨上窝、右上臂内侧、双侧腹股沟可触及多个淋巴结,质地较硬,部分相互融合,较大者位于腹股沟,核桃大小,质稍硬,活动性差,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5次/分,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明显
02实验室检查
生化:LDH:348U/L,TP:61.4g/L,ALP:36.4g/L,β2微球蛋白:6.47g/L,余肝肾功能指标均正常。
03影像学检查
PET-CT(2019-6-19):1、双颈、双侧颌下、双侧锁骨上下、双侧腋窝、纵隔、膈上、心隔角、肝胃间隙、肠系膜区、腹膜后、双侧髂血管旁及双侧腹股沟区多发异常肿大淋巴结及肿块,代谢异常活跃,结合病史考虑淋巴瘤浸润;2、腹腔部分与胰腺组织分界不清,考虑胰腺浸润;3、脾脏异常大,代谢活跃,考虑脾脏浸润;4、全身骨髓不均匀代谢,考虑骨髓浸润;5、扫描范围内右上肢皮下及右前臂皮下见结节,代谢活跃,考虑浸润;6、双肺多发微小结节,代谢未见异常,浸润待排,建议密切随访;7、前列腺大。
04
骨髓细胞学检查示(2019-06-24):淋巴细胞占66.0%,以异常淋巴细胞为主,胞体大小不一,以小淋巴细胞为主。诊断意见:淋巴增殖性疾病,结合病史,考虑套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
骨髓免疫分型示(2019-06-26):异常淋巴细胞占41.64%,以异常淋巴细胞为主,符合CD5+CD10-小B细胞淋巴瘤表型。
骨髓活检病理示(2019-06-25):骨髓增生极度活跃(90%),淋巴细胞增多,散在或灶性分布,胞体小到中等大,胞浆量少,胞核椭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偏粗,偏成熟阶段粒红系细胞散在分布,巨核细胞数量大致正常。网状纤维染色(MF2级 灶性),免疫组化:CD20(+),PAX5(+),CD3(-),CD5(部分+),CD10(-),CD23(-),Cyclin D1(+),SOX11(+),TDT(-),LEF1(-)。符合套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
FISH-CCND1:阳性。
图1 骨髓细胞形态学(左)和骨髓活检病理表现(右)
05疾病诊断
套细胞淋巴瘤 Ⅳ期 B组(侵犯骨髓)
06治疗历程
一线治疗
2019-06-29至2020-4,予RDHAP(
2020-6至2022-6,随访期间疾病稳定。后失访。
2023-9-20患者再次就诊,PET-CT及流式细胞学结果提示疾病复发。
二线治疗
2023-10-9患者自愿入组BRUIN研究,后随机分配至匹妥布替尼组。
2023-10-13至今,予匹妥布替尼200mg qd治疗,患者服药后无明显不适。2周期后(一个周期28天)疗效评估达CR,治疗20周期后PET-CT评估仍维持CR。
图2 匹妥布替尼治疗前后PET-CT表现
秦玲教授点评
MCL是一种兼具侵袭性与惰性特征的B细胞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中位年龄为69岁,确诊时多处于晚期4。老年MCL患者常因身体状况而无法耐受强化治疗或
BRUIN MCL-321是一项头对头Ⅲ期临床试验5,旨在比较非共价BTKi匹妥布替尼与研究者选择的共价BTKi(cBTKi)在既往接受过治疗但未使用过BTKi的MC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计划招募500例患者。主要终点为独立审查委员会评估的PFS,次要终点包括总缓解率(ORR)、持续缓解时间(DOR)、总生存期(OS)及不良事件(AE)等。本例患者入组该研究并接受匹妥布替尼治疗,2个周期后即实现CR,且持续缓解状态维持至末次随访(共20个周期),初步验证了该药物快速诱导、持久深度缓解的临床优势。目前该研究正在进行中,其最终结果将为BTKi在MCL治疗中的优化选择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除此之外,匹妥布替尼在经cBTKi治疗的MCL患者中同样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多中心Ⅰ/Ⅱ期BRUIN临床试验评估了匹妥布替尼在经cBTKi治疗的R/R MC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匹妥布替尼组的ORR达56.7%,CR率为19%6。至首次缓解的中位时间为1.84个月(范围1.0-7.5个月)7。中位随访13个月,中位DOR为17.6个月,中位PFS为7.4个月,中位OS达23.5个月,仅3%的患者因治疗相关的AE而停药6。值得一提的是,匹妥布替尼在中国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与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其中ORR达62.9%,中位DOR未达到,中位PFS为6.8个月,中位OS为15.5个月8。现有证据充分表明,匹妥布替尼在R/R MCL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
本例老年MCL患者一线接受RDHAP方案治疗,复发后入组BRUIN MCL-321临床试验并接受匹妥布替尼治疗。仅2个周期后,患者即实现CR,且后续随访过程中持续CR,治疗期间患者耐受性良好。这一案例证实了匹妥布替尼在R/R MCL治疗中具有早期深度缓解和长期生存获益的治疗优势,为老年R/R M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随着BRUIN MCL-321研究结果的公布及真实世界应用经验的积累,匹妥布替尼有望重塑MCL的治疗格局。期待未来有更多关于匹妥布替尼在MCL治疗中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为MCL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
秦玲 教授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干细胞移植及细胞治疗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河南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河南省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河南省研究型医院医院学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会副主委
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
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慢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