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期常见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大多数HFMD患儿预后良,但少数患者进展非常迅速,可出现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危重症表现,严重危害患儿生命健康。今天我们一起温习一下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识别与治疗。
HFMD病原
引起HFMD的肠道病毒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13型,埃可病毒11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和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近年部分地区CV-A6、CV-A10有增多趋势。
HFMD临床症状体征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HFMD的分期、分型见表1
表1 手足口病分期、分型

HFMD诊断标准
表2 手足口病诊断标准

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第2期和第3期,阻止发展为第4期。
✅ 重症高危因素:
年龄3岁以下
病程3 d以内
EV-A71感染
✅ 下列指标提示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1)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min;
(4)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160次/min)、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s);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 x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血糖>8.3 mmol/L;
(7)血乳酸升高: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通常血乳酸≥2.0 mmol/L。
HFMD的治疗
普通病例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重症病例治疗:
✅ 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等。
✅ 液体疗法:限制液体入量,给予生理需要量60~80 mL/(kg·d),匀速给予,即2.5~3.3 ml/(kg·h)。
✅ 降颅压:常用甘露醇,剂量为20%甘露0.25~1.0g/(kg·次),每4~8小时1次,20 ~30 min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塞米。
✅ 血管活性药物:第3期以使用扩血管药物为主,可使用米力农,负荷量50~75 μg/kg,15 min 输注完毕。维持量从0.25μg/(kg·min)起始,逐步调整剂量,最大可达1μg/( kg·min),一般不超过72 h。
高血压者应将血压控制在该年龄段严重高血压值以下,可用酚妥拉明1~20 μg/(kg·min),或硝普钠0.5~5 μg/(kg·min),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调整至合适剂量。
第4期血压下降时,可应用正性肌力及升压药物治疗如:多巴胺5~20 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0.05~2 μg/(kg·min)、肾上腺素0.05~2 μg/(kg·min)或多巴酚丁胺2.5~20 μg/(kg·min)等,从低剂量开始,以能维持接近正常血压的最小剂量为佳。
✅ 静脉丙种球蛋白: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可酌情使用,剂量1.0g/(kg·d),连用2 d。
✅ 糖皮质激素: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酌情使用。可选用甲基泼尼松龙1~2 mg/(kg·d),或氢化可的松3~5 mg/(kg·d),或地塞米松0.2~0.5 mg/(kg·d),一般疗程3~5 d。
✅ 机械通气:
机械通气指征:出现以下表现之一者,可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1)呼吸急促、减慢或节律改变;
(2)气道分泌物呈淡红色或血性;
(3)短期内肺部出现湿性啰音;
(4)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部明显渗出性病变;
(5)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或动脉血氧分压(Pa02)下降;
(6)面色苍白、紫绀、皮温低、皮肤发花、血压下降;
(7)频繁抽搐或昏迷。
✅ 其他治疗:如血液净化、体外生命支持。
✅ 恢复期治疗:针对患儿恢复期症状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促进各脏器功能尤其是神经系统功能的早日恢复。
参考文献
1.黄国英,孙锟,罗小平.儿科学(第十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8,11(3):161-166. DOI:10.3760/cma.j.issn.1674-2397.2018.03.001.
3.《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指南》制定专家组,吴力群,熊磊. 手足口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 世界中医药,2024,19(17):2545-2551. 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4.17.00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