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EHA | 冯茹教授:试验确效,实践验真:阿可替尼治疗一线CLL实现良好疗效与耐受性
2025-06-15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阿可替尼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约占新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7%,病程多呈惰性,目前尚无法治愈1。因此,领域专家不断探索新型疗法以优化治疗结局。新一代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阿可替尼,凭借独特机制,已成为既往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成人CLL/SLL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2025年3月18日,阿可替尼适应症再度拓展,单药获批用于初治CLL患者,为CLL一线治疗注入新活力。


第30届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于2025年6月12日-15日在意大利米兰举行。这场顶尖盛会聚焦血液领域前沿探索,公布多项重磅研究成果。医脉通特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冯茹教授就嫦娥(ChangE)研究以及阿可替尼真实世界研究进展与临床实践经验发表真知灼见。



医脉通


近年来,以BTKi为代表的创新药物正深刻革新临床决策路径,推动CLL一线治疗从传统免疫化疗向靶向新药时代加速迈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作为我国淋巴瘤诊疗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能否请您梳理CLL一线治疗的革新脉络,并分享贵单位在该领域探索中的宝贵经验?


冯茹教授


20世纪,CLL治疗主要依靠烷化剂(苯丁酸氮芥苯达莫司汀)、嘌呤类似物(氟达拉滨)等细胞毒化疗药物,虽改善了患者症状,但未证实总生存期(OS)获益。


自免疫治疗加入后,氟达拉滨、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FCR)方案是年轻、体能状态良好CLL患者的首选推荐方案,获得了免疫化疗时代较其他CLL一线治疗方案更佳的缓解率和生存结果2。与FCR相比,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作为另一种常用免疫化疗方案在初治CLL患者中感染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更低,但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对较短。FCR与BR作为目前一线治疗CLL的方案,无法克服TP53基因缺失的不良预后影响,且有一定的耐受性风险,因此临床需持续探索创新药物以突破治疗瓶颈2,3


随着BTKi在我国正式获批用于CLL患者,CLL靶向时代到来,此后BTKi的应用也逐步前移。当前,以BTKi为基础的持续治疗已成为CLL一线治疗的优选推荐,但患者需终身服药,且传统BTKi存在脱靶毒性累积风险,长期治疗可能导致高血压房颤等心血管不良事件(CVAE)发生率升高,部分患者难以耐受4。阿可替尼作为新一代BTKi,选择性高,脱靶效应少,与CD20单抗具有协同作用,其联合CD20单抗是目前唯一针对免疫化疗证实有OS获益的治疗方案5。同时,其固定周期治疗模式为患者带来停药希望,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我中心参与了阿可替尼临床试验嫦娥(ChangE)以及多项新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探索。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发现,阿可替尼疗效确切,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当前多项试验仍处于随访阶段,需持续关注。


医脉通


口服小分子BTKi的问世将CLL治疗带入靶向新纪元,促使临床对CLL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形成更高期待。阿可替尼作为结构优化的新一代BTKi,在嫦娥(ChangE)研究中针对初治CLL患者显示出良好获益。您中心是该研究的重要参与单位,能否请您解读阿可替尼的具体疗效和安全性数据?


冯茹教授


嫦娥(ChangE)研究是一项由中国牵头,多国参与的随机、多中心、开放标签Ⅲ期临床研究,旨在对比阿可替尼单药与苯丁酸氮芥+利妥昔单抗(C+R)治疗初治CL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6。该研究也是阿可替尼在我国一线CLL适应症的注册临床研究,其主要研究终点为盲态独立中心审查(BICR)评估的PFS。


截至2024年1月3日,共纳入155例患者(阿可替尼组77例,C+R组78例),其中中国队列患者103例(阿可替尼组53例,C+R组50例)。总体队列和中国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23.5个月和18.2个月6


疗效评估显示,总体队列中,相较于C+R方案,阿可替尼组中位PFS(未达到 vs 15.5个月)明显更长,24个月PFS率(92% vs 25%)明显更高,且阿可替尼的PFS获益在所有预先指定的亚组中一致;阿可替尼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未达到 vs 11.6个月)和中位至下次治疗时间(TTNT,未达到 vs 26.2个月)也更长。同时,中国队列的疗效结果与总体队列一致6


安全性方面,阿可替尼组安全性良好。阿可替尼组与C+R组的中位药物暴露时间分别为23.2个月和5.6个月,两组在任何级别治疗期间不良事件、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CVAE方面,阿可替尼组未报告高血压或房颤事件。中国队列的安全性数据亦与总体队列一致,未发现阿可替尼新的安全性信号6。基于这项研究,阿可替尼在我国成功获批用于初治CLL/SLL患者,为患者提供了靶向新选择。


医脉通


在嫦娥(ChangE)研究等临床试验中,阿可替尼作为CLL一线治疗方案已展现出亮眼数据。真实世界中患者情况更为复杂,临床实践也迫切需要更多循证证据。能否请您结合本届EHA大会进展,分享阿可替尼在真实世界中的表现,以及您在临床实践中的治疗体会?


冯茹教授


本届EHA大会公布多项CLL一线治疗研究进展。其中,编号PF581研究展示了真实世界NAOS研究结果。该研究是一项在法国59家中心开展的回顾性、非干预、为期3年的真实世界观察性研究,共纳入485例CLL患者,其中285例为初治患者。初治患者中,76.8%的患者接受阿可替尼单药治疗,22.1%患者采用阿可替尼联合奥妥珠单抗治疗。2年随访结果显示,初治CLL患者24个月PFS率和OS率分别为84.2%、89.1%。亚组分析显示,患者PFS与del17p/TP53突变状态、IGHV突变状态、心血管病史无显著相关性,仅年龄<75岁和≥75岁患者PFS率存在显著差异(89.4% vs 77.8%,P=0.013)7。安全性方面,患者耐受性良好,CVAE发生率较低,即使在高龄人群中也表现出稳定的安全性特征7


另一项编号PB2659研究公布了西班牙多中心、真实世界PICAROS研究的结果。该研究纳入192例接受阿可替尼治疗的CLL患者,其中89.6%为初治患者。患者中位年龄76岁,80%患者属于高或极高CLL-IPI风险人群,70.4%患者为IGHV未突变,均为临床不良预后因素1。中位随访12个月时,84.9%的患者仍在接受治疗,整体总缓解率(ORR)达88.8%8。安全性方面,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AE)多为1-2级,CVAE发生率仅3.6%8。该研究在真实临床场景中验证了阿可替尼一线治疗CLL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关于实际用药体会方面,与临床试验患者经过严格筛选不同,真实世界患者基线更加参差不齐,更能反映临床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情况。阿可替尼此前多用于BTKi联合治疗,通常结合临床治疗不良反应与患者情况,与患者沟通后,采用阿可替尼联合治疗方案。目前,未观察到阿可替尼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耐受性良好。


医脉通


目前,靶向治疗已在CLL一线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新药新策持续助推CLL治疗迈向更精准的未来。能否请您谈一谈,随着阿可替尼一线CLL适应症获批及其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CLL一线治疗格局将在哪些方面迎来革新?


冯茹教授


随着阿可替尼在初治CLL患者中应用的日益广泛,CLL一线治疗将在多个方面迎来革新,首先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阿可替尼凭借独特的作用机制,在嫦娥(ChangE)研究等多项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PFS获益。AMPLIFY研究进一步表明,阿可替尼+维奈克拉(AV)方案较免疫化疗(FCR/BR)具有明确的OS获益趋势(HR 0.33,P<0.0001)9,改变了以往免疫化疗时代OS获益有限的局面,为初治患者提供更持久的疾病控制。目前,随着阿可替尼的国内获批,临床正逐步积累阿可替尼在真实世界中的循证医学证据,为优化治疗实践提供更充分的支撑。


BTKi引领的靶向时代下,安全性成为临床高度关注的课题。阿可替尼安全性良好,CVAE发生率低,为CLL患者包括老年、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提供了可靠的治疗选择,提高患者的治疗耐受性与依从性。


阿可替尼除用于单药治疗外,联合治疗方面也值得关注,其与BCL-2抑制剂、CD20单抗的联合应用,有望达到更高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10。此外,接受阿可替尼的固定周期治疗方案的患者已展现出停药可能,有望助力CLL患者在实现长期深度缓解的同时,减轻治疗负担,引领CLL患者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1749986594435491.jpg

冯茹 教授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内科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肿瘤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南方肿瘤临床研究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5.
2.王婷玉,等.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1, 42(7) : 543-548.
3.Burger JA,et al.Nat Rev Clin Oncol. 2018;15(8):510-527.
4.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等.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3, 44(5) : 359-365.
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白血病·淋巴瘤, 2023, 32(10) : 577-582.
6.Lugui Qiu, et al.2024 ASH.Abstract 3251.
7.Anne Quinquenel, et al.2025 EHA.PF581.
8.Yañez L, et al.2025 EHA.PB2659.
9.Jennifer R. Brown, et al.2024 ASH.Abstract 1009.
10.Davids MS, et al.J Clin Oncol. 2025;43(7):788-79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