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A&ICML双收录 | 金洁教授:JACKPOT26研究两年随访数据亮相国际舞台,ICML口头报告展示戈利昔替尼维持治疗潜力
2025-06-15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外周T细胞淋巴瘤

近年随着我国分子生物技术的进步,血液领域研究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越来越多的创新研究成果亮相欧洲血液学会(EHA)年会、恶性淋巴瘤国际会议(ICML)等国际舞台。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作为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戈利昔替尼用于经一线全身治疗后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的维持治疗:Ⅱ期JACKPOT26研究进展”同时被收录于EHA(摘要号:Poster -PS1937)和ICML(摘要号:Oral-167)1-2。值此之际,医脉通特别邀请金洁教授就该研究的内容及临床意义进行深入解读,以飨读者。


研究背景及目的


PTCL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和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经一线标准治疗后,约40%的CR患者仍会出现疾病复发,其中63%在1年内复发;几乎80%的PR患者1个月内出现疾病进展或需要立即进行二线治疗3-4。然而,目前一线治疗后尚无标准维持治疗方案。既往研究结果表明,戈利昔替尼在复发或难治性PTCL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疗效,或可为PTCL一线维持治疗提供新思路。在此背景下,本研究(JACKPOT26)将戈利昔替尼作为PTCL一线治疗后维持治疗方案,探讨其在获得缓解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3


研究设计


经一线治疗后达到肿瘤缓解的PTCL患者接受戈利昔替尼(150 mg,每日一次)治疗,28天为一个周期。研究包含两个队列,队列1(经一线治疗后达CR)患者接受戈利昔替尼维持治疗最长13个周期;队列2(一线治疗后达PR)患者接受维持治疗直至病情进展或不耐受。治疗期间采用CT进行疗效评估。主要终点为不良事件(AE)和严重AE,次要终点包括:队列1患者的1年和2年无病生存(DFS)率,队列2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以及缓解持续时间(DoR)1,3


研究结果


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队列1,30例;队列2,18例),其中男性占52.1%,患者中位年龄为58.5岁。主要病理亚型包括: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31.3%)、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27.1%)和NK/T细胞淋巴瘤(27.1%)(表1)。所有患者均被纳入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表1 患者基线特征3

EB17F2A4-8E37-4b0b-BAFE-36A2BF810AAC.png



截至2025年3月31日,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12个月。队列1患者12个月和24个月的DFS率分别为82.1%和74.2%(图1)。在队列2中,50%的PR患者接受戈利昔替尼维持治疗后达到CR;中位DoR为23.9个月;中位PFS为17.4个月,其中最长PFS达35.9个月且患者持续缓解中。


057CD066-8CDA-4c17-A5EF-4DAD05DFD903.png

图1 队列1和队列2的DFS/PFS曲线


安全性与既往报道结果相似。最常见的≥3级药物相关的治疗期间出现的AE(TEAE)是血液学AE,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47.9%)、白细胞减少(31.3%)、淋巴细胞减少(14.6%)和血小板减少(6.3%),大多数TEAE可逆、可控。未报告因药物导致死亡的TEAE。


专家解读


金洁教授


PTCL一线标准治疗为CHOP或CHOP样方案,约50%-65%的患者可以从中获得肿瘤缓解,但较高比例的患者在初次获得缓解后1年内出现疾病进展,患者复发后中位总生存期不足一年3-4。在此背景下,如何使经一线治疗后达缓解的PTCL患者保持深度和持久缓解、延缓复发时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对于一线化疗后达缓解的患者,目前仍优先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作为巩固或维持治疗选择,接受ASCT的患者2年PFS率近70%5,故有效的巩固或维持治疗尤为必要。然而我国临床中不适合移植或无力承担移植费用的患者比例较高6,亟需探索新的维持治疗手段。近年来,领域学者积极探索一线维持治疗的新方案。JACKPOT26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其最新2年随访结果有力证实了戈利昔替尼维持治疗在初次获得缓解患者中的治疗潜力,有望为患者带来更长生存。作为口服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戈利昔替尼可调节免疫微环境7,助力实现持续缓解、延缓复发(CR患者的中位DFS已超过2年,且观察到有更持久缓解的趋势,2年DFS率达74.2%);其强效抑瘤机制可为患者带来更深缓解(50%的PR患者转为CR,且mDOR 近2年,mPFS达17.4个月);同时大多数TEAE可管理且可逆,安全性良好。总体而言,此结果公布,或可为制定PTCL标准维持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此外,戈利昔替尼在PTCL一线维持治疗中表现出的良好获益/风险特征,支持进一步探索其在一线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金洁111.png

金洁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名誉主任

浙江大学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学科-浙一医院血液学科带头人

浙江省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省血液恶性疾病国际合作基地主任

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恶性血液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负责人

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白血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抗癌协会血液疾病转化医学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CSCO抗白血病联盟副主任委员

CSCO抗淋巴瘤联盟常务委员

海峡两岸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健促会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浙江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学会血液学分会会长


参考文献
1.Jie Jin, et al. 2025 EHA. Abstract PS1937.
2.Jie Jin, et al. 2025 ICML. Oral 167.
3.Jie Jin, et al. 2023 ASH. Poster 4430.
4.Bellei M et al. Haematologica. 2018 Jul;103(7):1191-1197.
5.García-Sancho AM, et al. Haematologica. 2022 Nov 1;107(11):2675-2684.
6.Guo W, et al. Blood, 2021, 138(Sup1):2442.
7.Ding H, et al. Biomed Pharmacother. 2022 Nov:155:11368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