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老年多发性骨髓瘤全程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下简称《共识》)正式发表见刊2,作为截至目前*中国首个聚焦老年衰弱MM管理的共识,对于老年MM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路瑾教授、青岛市市立医院钟玉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阎骅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廖爱军教授从当前老年MM患者的治疗现状出发,深入剖析共识内容,并结合研究进展发表真知灼见。
荆棘遍布,老年MM患者治疗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发病年龄≥65岁的老年MM患者逐渐增多,大多数患者由于体内脏器功能衰退、体能不足等原因处于衰弱状态。此外,疾病的异质性、多种合并症以及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的增加,进一步增加了老年MM患者治疗和管理的复杂性。临床亟需覆盖衰弱评估、安全性等方面的规范化全程管理方法来优化诊疗工作,以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披荆斩棘,聚焦老年MM患者全程管理,助力改善患者预后
本《共识》组织我国
加强安全管理:加强心血管相关疾病、周围神经病变(PN)、感染、血糖、血栓、
多维度综合管理:老年MM患者的治疗不仅需要关注疾病本身,还需要对患者的依从性、心理、营养、肌肉与心肺功能康复、镇痛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
聚焦生活质量管理:癌症治疗的功能评估(FACTL)、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量表-多发性骨髓瘤(EORTC QLQ-MY20)等均可用于生活质量的评价。目前仍然缺乏能够指导中国MM患者管理的患者报告结局(PRO)量表。
动态衰弱评估:《共识》推荐使用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评分和/或TM评分对所有中国老年MM患者进行衰弱评估,进行动态监测,并依据衰弱评分调整药物方案及剂量。
专家点评
路瑾教授
约71%的老年MM患者处于衰弱前期或衰弱状态3,而衰弱对患者生存及预后影较大,处于衰弱状态的MM患者无进展生存(PFS)率相对较低4。本《共识》是国内首个*聚焦老年衰弱MM管理的共识,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共识》中,依据衰弱程度,多数药物如
钟玉萍教授
老年患者相较于年轻患者可能会出现更多的AE及并发症,加强安全性管理至关重要。根据《共识》,对于心血管AE,治疗前需识别心脏毒性高危因素并分层干预,关注有效性与安全性的平衡,调整药物剂量,譬如
综合管理方面,为提高依从性,需对老年MM患者进行长期随诊,及时根据不良反应进行剂量调整。同时,定期评估抑郁/焦虑状态,尤其关注疼痛主诉患者,必要时需同心理疾病科共同判断及处理。另外,还需应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尽早识别营养状况不良的患者,并给予肠内/
生活质量方面,《共识》目前提及的量表如EORTC QLQ-MY20等起源于国外,因种族、文化、经济等差异可能导致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结局不同。期望未来有更多基于中国患者的PRO量表得到开发和应用,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阎骅教授
国际上常用的6种老年MM患者衰弱评分系统包括IMWG评分、IFM简易评分、RFI评分、MRP评分、R-MCI评分和Mayo评分。多种衰弱评分系统各有优缺点,但一致性较差,IMWG评估体系相对更适用于临床,已经获得欧洲骨髓瘤网络(EMN)等指南的推荐。然而,IMWG评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评估过程繁琐、耗时长及主观性强。近年来,中国专家提出了TM衰弱评分,通过起立行走测试(TUG)和微型营养评估简化版(MNA-SF)两个量表将老年MM患者分为良好、一般和衰弱三组,对≥3级AE及总生存的预测能力优于IMWG GA,较IMWG系统更加适合中国患者用于化疗耐受程度及预后评估5。因此,《共识》推荐使用IMWG评分和/或TM评分对中国老年MM患者进行衰弱评估。
廖爱军教授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MM患者占比逐年攀升,其治疗面临疗效、安全性、耐受性与生活质量平衡的复杂挑战。本《共识》不局限于以疗效为核心的单一维度,首次系统整合衰弱评估、共病管理、心理干预、营养管理等全要素,为临床决策提供精准而全面的导航。作为首部聚焦中国老年衰弱MM全程管理的专家共识,其发布将有力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在老年MM诊疗上的规范化进程,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医生在面对老年MM患者时,能够遵循相同的科学标准,减少诊疗差异。期待未来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优化评估体系和治疗策略,让更多老年患者获得个体化、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专家简介
路瑾 教授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主要进行多发性骨髓瘤、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总干事、常委
北京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会长
北京市血液病质控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组织细胞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副会长兼多发性骨髓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副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多发性骨髓瘤及相关疾病专业学组副组长
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协作组成员、国际骨髓瘤工作组、
钟玉萍 教授
青岛市市立医院 血液科主任
青岛市高层次引进人才
亚洲骨髓瘤网成员(AMN)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理事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浆细胞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学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少见浆细胞疾病联盟成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曾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淋巴瘤与骨髓瘤系做博士后研究,先后到梅奥,意大利都灵医学院和国际骨髓瘤基金会等国际医疗中心进行学习和交流。
2004年-2020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工作
发表文章60余篇,SCI 30余篇。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多发性骨髓瘤》2部;主持和参与多项基金。参与多部行业指南的撰写与讨论。
研究方向:淋巴、浆细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阎骅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血液科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副教授
国际医疗部副主任
全科医学科执行主任
主攻血液肿瘤机制和临床研究,作为主要负责人搭建骨髓瘤研究平台
先后赴美国M.D.Anderson Cancer Center、麻省总医院做访问学者
省部级课题8项(第一负责人),科技部863计划1项(副组长),在Blood, Leukemia, Hematologica等国际重要核心期刊发表20余篇SCI文章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执行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委会委员
上海女医师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亚洲骨髓瘤网(AMN)委员
中国卫健委高层次人才计划评审专家
廖爱军 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血液内科主任 内科教研室副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抗感染学组委员
CSCO多发性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浆细胞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学会血液学分会多发性骨髓瘤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多发性骨髓瘤学组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八届青年委员
中国初保会干细胞移植专委会委员
辽宁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辽宁省血液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于美国Penn State Hershey Medical Center Cancer Institute及City of Hope 做访问学者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课题,于《Blood》等杂志发表多篇SCI文章。
*截至2025年6月11日
免责声明: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该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武田公司参与本推文部分工作。
审批编号:C-APROM/CN/NINL/2928
获批日期:2025年6月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