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临汾市人民医院骨科 宋利腾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趋向年轻化。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无缓解的颈椎病患者常需进行手术干预,目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ACDF疗效明显,术后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显著改善,目前已成为治疗颈椎病的标准术式。然而,长期随访发现ACDF后大部分患者出现邻近节段退变,其中一小部分患者进展为邻近节段疾病,出现新的神经根或
生物力学改变
目前许多研究报道了各种颈椎模型及
炎症介质影响
颈前路手术后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的组织和结构会发生形态学改变,包括纤维环破裂、椎间盘突出和软骨终板钙化等一系列变化。由于椎间盘缺乏血运营养来源,降解的细胞器和代谢废物沉积会渐渐形成封闭的酸性环境,导致内环境失衡。炎症信号传播使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化因子和
椎间隙高度改变
目前最佳的椎间隙撑开高度还未统一,术中的撑开高度仅凭术者经验及术中情况决定,这会造成椎间隙撑开不够或撑开过多,改变颈椎生物力学。选择合适的牵引高度,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Lu等研究认为,牵拉高度为120%时,对C5/C6ACDF后活动范围的影响最小。当牵张高度大于120%时,随着牵张高度的增加,颈椎活动范围逐渐减小。ACDF后颈椎屈曲功能明显下降,可能与后韧带结构
矢状位参数变化
颈前路手术后颈椎矢状位参数如Cobb角、颈椎曲度及活动度、T1倾斜角、C2~7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SVA)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恢复了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研究表明,颈椎矢状面平衡改善可降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但并非所有颈前路手术患者的矢状位参数都改善,C2~7SVA越大,往往意味着预后越差。因为在C2~7SVA扩大过程中,枕伸肌为维持水平而长时间持续收缩。手术前后C2~7SVA越大,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越高,因此C2~7SVA与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明显相关,它是预测颈前路手术预后的重要参数。
手术技术
保留颈椎活动度及曲度可以减缓或减少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术中置钉靠近邻近节段终板、颈长肌和椎前筋膜过度剥离、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损伤也是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ACDF后颈椎活动度降低和融合节段塌陷阻碍了颈椎矢状位序列的维持。颈椎矢状位序列失衡可导致C2~7SVA增高、Cobb角减少及T1倾斜角降低。颈椎矢状位序列失衡会引发相关组织结构代偿现象,增加肌肉力量和能量消耗,导致颈肩疼痛等临床症状。Qiu等研究认为,C2~7SVA升高是颈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颈前路手术后均应进行功能锻炼以维持颈椎矢状位序列,以减少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
小关节退变
小关节是颈椎功能单位的重要结构,它与椎间盘结合构成关节复合体,维持脊柱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小关节和椎间盘共同承担椎体的轴向载荷,并具有协同作用以保护上下突关节的完整性。ACDF后,融合节段压力增加,会显著增加相邻椎间盘压力和小关节接触应力;当压力被移除时,这些应力就会减少。双侧小关节突增加了上邻节段的活动范围,如果小关节遭到损伤,将会破坏上节段的稳定性。小关节软骨损伤、骨赘形成、关节囊钙化等可导致小关节完整性破坏,加速退变过程。小关节损伤造成的额外机械负荷意味着椎间盘对小关节的保护作用减弱,这间接影响纤维环内胶原纤维排列和椎间盘髓核组成,从而加速椎间盘退变。小关节损伤和椎间盘退变是邻近节段退变的重要机制。内固定构件对小关节反复撞击,以及小关节破坏后颈椎稳定性下降,进一步加剧退变。术中尽少肌肉剥离及小关节保护对减少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年龄
年龄可影响邻近节段退变再手术率。年龄为30~39岁的患者颈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风险最高,年龄与发生有症状的邻近节段退变且需再手术的风险呈负相关,老年患者更容易发生邻近节段退变,而需再手术的患者通常小于60岁。与老年患者相比,年轻患者可能更容易发展为需要再手术的邻近节段退变,因为他们的邻近节段使用更剧烈且使用时间更长。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再手术率略有降低,这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通常采用更保守的方法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骨质疏松
潜在的骨质疏松症会增加再次手术的风险。
结语
颈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因素很多,了解退变因素非常重要。目前认为颈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相关因素有颈椎生物力学改变、炎症介质影响、椎间隙高度改变、矢状位参数变化、手术技术、小关节退变、年龄及骨质疏松等。在术中选择合适的撑开高度、减少患者颈椎生物力学改变、最少范围地剥离颈前软组织及肌肉、保护邻近节段小关节突、不损伤正常椎间盘等可以减缓颈前路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
来源:国际骨科学杂志2025年3月第46卷第2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