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曙晴,Northwestern Health Science University,USA(美国西北健康科学大学)
盆底功能障碍(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是影响全球数百万女性健康的重大医学问题,其临床表现包括尿便失禁、排便障碍、
1 后盆腔疾病诊治中的学科分界盲区与跨学科诊疗的必要性
1.1 盆底整体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1990年,Petros等[1]在《斯堪的纳维亚妇产科杂志》增刊中首次提出盆底整体理论。该理论体系系统地整合了生物力学、静态解剖学、
1.2 学科分界导致的诊疗盲区 尽管盆底整体理论起源于妇科领域,但它本质上是一个跨学科的范式,强调从整体视角理解尿便控制、器官脱垂和慢性盆腔痛等症状重叠的共同病因及整体解决方案。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妇科、泌尿科和结直肠外科等相关科室的医生往往受限于各自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还原论思维模式,难以有效整合静态解剖、功能解剖和生物力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种学科分界导致在处理后盆腔疾病时,常常缺乏对症状的全面深入认识。例如,结直肠科医生在诊治
1.3 后盆腔疾病的临床表现及跨学科诊疗的重要性 后盆腔疾病主要包括出口梗阻性便秘、大便失禁、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直肠脱垂、肠疝和会阴下降综合征等。其中,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常表现为便意明显但排空困难,需多次、费力甚至手助排便。这类症状在慢性难治性便秘患者中占比超50%,且常合并功能性和结构性异常,形成“冰山模式”[3]。研究发现,以排便障碍为主诉的患者中,75%合并肛门直肠痛,70%合并尿失禁,其他还包括直肠前突、夜尿症、尿频、大便失禁等,80%的患者存在2种以上异常,58%表现为盆底松弛综合征。此外,临床观察到治疗尿失禁时大便失禁可改善[4-5],而骶骨阴道固定术后脱垂虽改善,但排便障碍症状加重[6]。这些现象表明,PFD是多系统、多学科交叉的复杂问题。
从盆底整体理论角度看,这些症状源于韧带等解剖缺陷导致的力学失衡,常伴解剖异常和身心障碍[3]。然而,学科分界使临床医生难以从整体视角综合评估和治疗这些问题。盆底整体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突破了学科局限,建立了完整的症候群谱,促进了跨学科诊疗思维的形成。对于妇科盆底外科医生及相关多学科专业人员,这一理论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和跨学科合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向,推动了后盆腔疾病诊治的新进展。
2 盆底整体理论下的主动控便机制新认识
2.1 传统与整体理论视角下的排便机制 传统认为,排便依赖肠道蠕动和盆底肌肉的反射性放松,是一个被动过程。而盆底整体理论提出了主动控便机制,强调多组肌肉和韧带的协同作用,是对传统理解的重要补充[7]。
2.2 主动控便机制的结构学基础与功能 主动控便机制的结构基础包括4组肌肉(耻骨尾骨肌、肛提肌板、肛门联合纵肌、耻骨直肠肌)和5条韧带(耻骨尿道韧带、子宫骶韧带、主韧带、盆筋膜腱弓、会阴体)。这些结构相互协同,维持盆腔器官的形态和功能,控制肛门直肠的启闭。这一机制的关键步骤如下:(1)静息状态:肌肉和韧带形成
2.3 会阴体的作用 会阴体附着于远端阴道、直肠和肛门外括约肌,提供结构性支撑,是肌肉发力的锚定点。其两侧的会阴深横肌附着在耻骨降支的后面,像两扇门的铰链一样,与耻骨尾骨肌协同作用,帮助肛门直肠的关闭和开放。
2.4 盆底整体理论的临床意义 盆底整体理论认为,排便控制依赖于多组韧带和肌肉的协同作用,这一机制已通过尸体标本和影像学研究(如经会阴超声、CT)得到证实。该理论为理解排便障碍及相关盆底功能障碍提供了新视角,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基础。
3 盆底整体理论指导下的盆底松弛综合征手术策略新思考
3.1 盆底整体理论下的手术策略 基于盆底整体理论的手术策略主要针对女性盆底松弛综合征,涵盖排便障碍、大便失禁、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综合征、直肠内脱垂和直肠脱垂等疾病。该策略强调通过修复韧带恢复肌肉的解剖位置和功能,维持多方向的力学平衡。当由于产伤、年老等造成韧带松弛时,这种平衡被打破,导致排便困难,甚至软便也难以排出。这解释了部分患者需手动支撑会阴部或阴道内支撑辅助排便的现象。这一理念体现了盆底整体理论中韧带-肌肉弹性力平衡和中枢调控反射等多系统的复杂交互作用。
3.2 复杂直肠前突所致排便障碍的手术策略 直肠前突合并直肠黏膜内套叠是功能性排便障碍中最常见的类型。传统手术主要针对松弛的直肠阴道筋膜、肛提肌无力或冗余的直肠前壁/阴道后壁进行修复,手术方式包括经阴道、经直肠、经会阴及经腹途径,采用自体组织或补片进行修复或切除。对于单纯直肠前突患者,应优先进行自体组织经阴道直肠前突修复术[8]。基于盆底整体理论,手术策略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如合并排尿障碍、夜尿症、尿便失禁、肛门直肠坠胀等)及解剖异常(如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套叠、会阴下降综合征、肠疝等)。通过诊断算法及查体,并模拟复位薄弱区域,确定涉及的韧带和肌肉等解剖结构,修复重点包括以下3个关键部位:(1)加固子宫骶韧带:通过悬吊阴道穹隆顶端的双侧子宫骶韧带恢复中盆腔支持。(2)修复直肠阴道筋膜:采用荷包缝合上提悬吊,避免放置补片或切除冗余组织,维持阴道弹性。(3)加强会阴体:修复会阴深横肌,恢复其作为肌肉发力锚定点的功能[9],提升阴道后壁和直肠远端的支持。
以自体组织修复为例,手术步骤如下:(1)加强子宫骶韧带:在截石位下,于子宫颈后缘向下3~4cm处切开阴道后壁,做一横向切口,全层切开阴道后壁,分离直肠阴道隔,张力状态下在2点和10点位触及并缝合加固双侧子宫骶韧带。(2)修复直肠阴道筋膜:在阴道后壁切开,分离直肠前突薄弱部位,进行荷包缝合关闭,不缝合两侧肛提肌。(3)加强会阴体:显露并缝合会阴深横肌,使其向中线靠拢,修复会阴浅横肌,保持阴道口径适中。
2015—2017年间,笔者采用此术式治疗13例主诉为排便障碍非手术治疗无效的女性患者,术后6例排便功能恢复正常,随访5年,4例仍持续有效,2例经针灸和生物反馈治疗后满意。
3.3 直肠脱垂的手术策略 直肠脱垂的主流术式包括经腹的直肠后缝合/网片悬吊、直肠前网片悬吊,以及经会阴的Delorme手术和Altemeier手术,这些术式均存在一定的复发率[10]。直肠前悬吊术(Ventral Rectopexy)自2006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因其保留了直肠壶腹部(负责排便感觉和控便功能),并能兼顾处理中盆缺陷造成的子宫脱垂、肠疝等,逐渐成为欧美地区的流行术式,目前也被用于直肠内脱垂和复杂直肠前突的治疗。该手术的核心是通过网片悬吊直肠或阴道穹隆部及阴道后壁,类似于不涉及阴道前壁的骶骨阴道固定术。基于盆底整体理论,手术不仅需处理脱垂的肠管,还应关注子宫骶韧带和会阴体的功能复位。杨阳等[11]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采用
3.4 对双重失禁的手术考虑 对于肛门括约肌和肛提肌无明显缺损但合并尿失禁的大便失禁患者,基于盆底整体理论,其病因可能与耻骨尿道韧带和子宫骶韧带松弛相关。针对此类患者,可考虑经阴道途径的尿道中段悬吊术(如TVT或TOT),必要时联合子宫骶韧带加固术,以实现悬吊和修复的综合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缝合材料是确保手术效果的关键。
4 跨学科协作与智能化诊疗的未来展望
4.1 智能化诊疗的潜力与应用 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级算法整合将为盆底疾病诊疗带来革新。它不仅能降低医务人员的学习门槛,还能通过辅助诊断系统协助精准治疗方案制定,更准确地评估解剖结构缺陷和身心障碍,识别不适合手术的患者[12]。
4.2 跨学科协作的创新模式 面向未来,人工智能与跨学科协作的融合将为盆底疾病诊疗带来突破性进展。通过智能化辅助系统,可精准评估患者病情,为手术患者提供定制化方案,实现非手术与手术治疗的无缝衔接。实践中,可突破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与经验,提供一站式服务,探索神经刺激、针灸及中医药等综合疗法的协同价值。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诊疗精准度,而且彰显了跨学科合作的优势,必将为患者带来高效、全面的医疗服务,开启智能化诊疗的新篇章。
5 结语
盆底整体理论为后盆腔疾病的诊治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强调从整体角度出发,全面理解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通过跨学科协作与智能化诊疗的结合,有望突破传统诊疗模式的局限,为患者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该理论在多学科领域的应用,将其作为推动盆底疾病诊疗创新与发展的有力工具。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来源:丁曙晴.盆底整体理论精髓及其指导下的临床实践现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5):487-49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