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是当下最热的高频话题。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体重大 = 肥胖,减肥 = 减体重”,严格地讲,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就涉及到肌肉和脂肪的密度,肌肉的密度大,脂肪(即“肥肉”)的密度小。同样体积的肌肉和脂肪,肌肉的重量约是脂肪的3倍,所以,同样体重的两个人,体形可以相差很大,体脂高的人看上去要比体脂低的人胖很多。
我们所说的减肥,准确地讲是减脂肪而不是单纯降体重。那么,到底该用什么指标来判断身体胖瘦呢?
接下来,给大家科普一下评估肥胖的四个常用指标:
一、身体质量指数
概念: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又称“体质指数”或“
计算方法:BMI =体重(Kg)/[身高(m)]2。比如,一个人的体重为75千克,身高是1.75米,那么他的BMI=70÷(1.752)≈24.5。
判定标准:对于成年人来说,BMI<18.5为
临床意义:可以初步判断一个人是否体重过低、超重或肥胖,初步筛查健康风险。
局限性:由于BMI无法区分身体里的脂肪和肌肉,因而无法准确评价是否属于真正肥胖,例如,有些运动员BMI显示超重,但他们只是肌肉发达,体脂不高,实际上并不胖;还有些人BMI正常,看上去不胖,可实际上脂肪含量高,肌肉量少,实际上是“真胖”。因此,在评估患者的健康风险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如腰围、体脂率等。
二、腰围
概念:腰围(waist circumfere nce,WC)即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腹型肥胖简单、实用的指标,在体重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测量方法:自然站立,两脚分开30到40公分,双手下垂,平静呼吸,沿右侧腋中线,确定髂骨上缘与第十二肋骨下缘连线的中点,通过该中点水平绕腰一周,在正常呼气末测得的数据即为腰围。12岁以下儿童以脐上2cm为测量平面。注意:腰围一定要在早上空腹时测量,测量时软尺紧贴而不压迫皮肤。
判定标准:在我国,一般认为成人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 5厘米,超过以上标准,即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即腹型肥胖)。
临床意义:腰围能够反映腹部脂肪的堆积情况,与肥胖相关性疾病(如
三、腰臀比
概念: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 WHR)也是反映中心性肥胖的指标。
计算方法:腰围除以臀围。
判定标准:成年男性WHR≥0.9,女性WHR≥0.85,提示中心性肥胖。
临床意义:腰臀比是权衡了腰围和臀围两种身体指标后得到的一个相对值,比单纯的腰围数值更能反映个体的健康状况
四、体脂率
概念:人体是由不同成分所构成的,例如水分、骨骼肌、脂肪等。体脂率(Body Fat Percentage,BFP),也称“体脂百分数”,就是指人体内脂肪重量占总体重的比例。它能够更直接、精准地反映人体脂肪含量的多少。
测量方法:测量体脂率有生物电阻抗法(BIA)、双能X射线吸收法(DEXA)、皮褶厚度测量等多种方法,其中 DEXA 是金标准。生物电阻抗法是利用人体脂肪不导电、肌肉等组织导电的特性,通过仪器测量电阻来估算体脂率,家用的体脂秤和健身房用的体脂仪就是运用的这个原理;双能X线吸收法是利用X射线在不同组织中的吸收特性不同,通过发射两种不同能量的X射线穿过人体,测量仪器可以根据X射线在身体各部位的吸收程度来计算出身体各种成分的含量,包括体脂率,不过这种方法更复杂,一般在专业医疗机构才会用到。由于测量方法不同,目前国际和国内尚未制定统一的体脂率正常标准。
判定标准:正常成年男性体脂率一般在15%~25%,女性在20%~30%。若成年男子的体脂率超过25%,成年女子超过30%,就达到医学上所谓的肥胖,提示需要减肥了。注意:体脂率因性别、年龄不同,其正常范围也有所不同,体脂水平会随着年龄增加而有所上升,这属于正常现象。
临床意义:体脂率可以精准地判断自己的身体脂肪含量是否处于正常范围,是科学减脂和塑形的核心参考依据。过高体脂率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
小结
综合上述,身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和体脂率(BFP)各其特定的用途和局限性。BMI可以快速简单地对胖瘦有个初步判断,适用性广,但无法区分肌肉和脂肪;WC及WHR可以反映腹部脂肪堆积情况,是反映中心性肥胖最可靠的指标,BFP则最能体现身体真正的脂肪含量,但准确测量较为繁琐。若您想要全面了解自己身体胖瘦的真实情况,最好把这几个指标综合起来看,再结合个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方式等因素。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