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季 | 要不要学医?不谈精神层面,只讨论收入……
2025-06-09 来源:“温柔医刀”微信公众号 医话医议
关键词: 高考季 学医

又到了高考季,报考什么专业、选择什么学校再次成了考生和家长关注的话题。


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网站的数据,2025年搜索次数最多、热度最高的专业依然是临床医学


学医不仅可以治病救人,在精神层面得到巨大的满足;而且,有尊严,有地位,社会认可度高;工作稳定,失业率低,特别是在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时候,优势更加明显。


但是,前段时间,网上一位自称“山东某三甲外科副主任医师”自曝月收入仅4882元,连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都没有达到的事件引发大家的热议,“劝人学医,天打雷劈”的观点再度甚嚣尘上,有博主为了吸引眼球,甚至抛出“学医将来是最惨的,没有之一”的极端观点。


学医真有那么不堪吗?


从该“三甲外科副主任医师”曝光的工资条看,月收入应发合计6358元,扣除了“五险一金”后,实发合计4882元,如果这是一个月的所有收入,对一个从业25年,拥有硕士学历的外科副主任医师来说确实太寒碜,也令人极其寒心。


医学教育本来就具有学业繁重、培养周期长,前期投入巨大的特点。


一位医学生从踏入医学校门到硕士毕业基本已经是26岁左右的年龄,后期如果再攻读博士,又是三到四年,毕业时30岁出头,这样的年龄对其他行业的同龄人来说,早就在事业上干得风生水起,但是对医学生来说,说不定吃穿用度还需要父母援助。


很多学子明知这样的窘境却仍然报考学医,除了出于理想和情怀的驱动,另一个方面也是看中了医生的职业稳定、后期回报丰厚、越老越吃香的特点。


但是,如果工作二十余年,晋升上高级职称,还是从事外科这种强度大、风险高的专业,月收入只有4000多,维持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的话,以后谁人还报考学医?


问题的关键在于该事件的真实性如何?


如果事件是真实的,是不是普遍现象,具不具备代表性?


无可否认,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因当地的经济水平、就诊病人的数量、单位的绩效政策等因素影响,收入差别会比较大;个别医院因技术水平、品牌影响、经营策略等原因甚至长期负债经营,职工工资都发不出来或濒临倒闭。


但是,极端的例子毕竟是少数。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医学生本科毕业生后一年月收入约为5424元,五年后收入接近翻番,平均月收入达9435元;临床医学情况更好些,五年后平均月收入可以增至9737元。


医学本科毕业五年,大部分人都还属于住院医师职称,连主治医师都还不是,按照职称越高收入越高的普遍规律,日后评上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工资和奖金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如果攻读了博士学位,科研能力突出,还可以申请博士后的工作,起步年薪都在30万以上;如果后续在科研上再出点不菲的成果,光课题和文章的奖励一次性都可以给到好几万,甚至几十万。


所以,从普遍的范围看,在我国,学医的待遇虽然没法和国外动辄两三百W的年薪相提并论,但也并没有网传的那么不堪。

就我个人而言,这些年我指导的研究生中,有十余个已经毕业,在县级、市级医院工作的都有,从他们反馈的情况看,收入都还不错。


虽然他们的收入没法和电子、电力、金融、IT、AI行业的同龄人相比,但在当地来说,也属于中上水平。只要生活上节俭一些,辛苦几年,买车不是问题;再辛苦十余年,买房也不是问题。虽然成家立业会晚一些,但经济压力会逐年减轻,生活也会越来越宽裕。


网上盛传一些论坛的所谓调查,号称高达80%的医生后悔学医,我不知道这样的调查针对的是什么人群,所谓的后悔是指一闪而过的念头还是慎重思考后的想法?


如果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我敢说,所有人,不论从事任何行业,在工作不顺或遇到挫折的时候,都会有后悔当初不该选择眼前工作的想法;就像婚姻一样,两口子吵架,情绪上来时脑子中可能都会闪现选错人的念头,可是深思熟虑之后你还会维持这样的想法吗?


对一种职业的看法除了受待遇、压力、体验等因素的影响,也会随着阅历、心境、地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年轻时因处于成长阶段,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委屈,当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时,难免会对从事的工作感到很失望,但是,当到达一定层次后,技术和能力提升了,工作越来越适应,职业的获得感和满足感就会越来越充沛。


所以,一份职业的好与不好,只有当经历了该职业的大部分或全程,饱尝了酸甜苦辣后再回首时,才会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


参加同学聚会时,我发现很多医生同学的儿女居然都选择了学医或正准备报考学医,这与网络上的观点恰恰相反;我想,如果不是依然看好这份职业,他们是断然不会让儿女再重复自己的道路的!


学医,是一个先苦后甜或者先苦后面依然很苦的职业,会背负很多,牺牲很多,如果打算从事这个职业,一开始就应该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否则极有可能日后坚持不下来。


好消息是,如果单从收入上讲,下限不会太低,至少可以养活自己;坏消息是,上限不会太高,大富大贵绝无可能。


来源:“温柔医刀”微信公众号,作者:春哥

原标题:《要不要学医,不谈精神层面的东西,只讨论收入》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