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如破竹,大放异彩——匹妥布替尼中国数据公布,MCL ORR 62.9%,与全球研究结果一致
2025-06-08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套细胞淋巴瘤(MCL)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疾病进展迅速和惰性淋巴瘤不可治愈的特点,预后差,临床病程具有异质性,占中国所有淋巴瘤病例的2.6%~6.3%1,2,发病率约为每年0.2~0.4/10万人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是常见的成人白血病,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中发病率较低,中国的年龄校正发病率为每年0.2~0.8/10万人4,5。共价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cBTKi)显著改变了MCL和CLL/SLL等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格局。然而,部分患者由于耐药或不耐受导致治疗失败。cBTKi治疗后发生进展的复发/难治性(R/R)MCL或CLL/SLL患者的预后极差。因此,对于发生疾病进展或对cBTKi原发耐药的MCL或CLL/SLL患者,仍然需要有效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方法。


匹妥布替尼是一种高选择性的非共价(可逆)BTKi,可以有效抑制野生型和C481突变型BTK,其良好的口服药代动力学使其可以在每日一次给药期间持续抑制BTK。在多中心、开放标签、Ⅰ/Ⅱ期BRUIN试验中,匹妥布替尼在既往接受过cBTKi治疗的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显示出有前景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6-8。但BRUIN研究未纳入中国的患者,因此匹妥布替尼疗效的潜在地理和种族差异仍有待阐明。为了解决这一不确定性并满足中国的监管要求,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牵头在中国区开展了一项Ⅱ期单臂桥接研究9,旨在评估匹妥布替尼在中国复发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是既往接受过cBTKi治疗的MCL或CLL/SLL患者。该研究结果于近期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在此,医脉通对该研究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在中国19个中心开展的开放标签Ⅱ期试验,纳入年龄≥18岁的经组织学证实的复发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患者接受每日1次、每次200mg匹妥布替尼单药治疗,以28天为一个周期,直至疾病进展、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或退组。主要终点为总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持续缓解时间(DO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在既往接受过BTKi治疗的MCL和CLL/SLL患者中评估了疗效,在接受过至少1剂匹妥布替尼治疗的所有入组患者中评估了安全性。


研究结果


01患者特征


2021年5月至2022年9月,87例患者入组并接受了匹妥布替尼治疗,包括39例MCL、17例CLL/SLL和31例其他类型B细胞淋巴瘤(B-NHL)。在这些患者中,接受过cBTKi治疗的35例MCL患者(28例为非母细胞型MCL患者)和11例CLL/SLL患者被纳入疗效分析。患者特征见表1。


表1 患者特征

1.png


02疗效


在接受过cBTKi治疗的MCL患者(n=35)中,ORR为62.9%,其中4例患者(11.4%)达到CR,18例患者(51.4%)达到PR。中位DOR未达到,中位随访12.0个月后,12个月DOR率为59.7%(图1A)。中位随访13.7个月后的中位PFS为6.8个月,12个月PFS率为44.1%(图1B)。中位随访16.0个月后,中位OS为15.5个月,12个月OS率为61.9%(图1C)。


2.png

图1 既往接受过cBTKi治疗的MCL患者的DOR率(A)、PFS率(B)和OS率(C)


表2 患者疗效终点

3.png


在接受过cBTKi治疗的非母细胞型MCL患者(n=28)中,匹妥布替尼的抗肿瘤活性与更广泛的MCL人群相似。ORR为71.4%。12个月DOR率为60.8%,中位PFS为9.4个月,12个月PFS率为46.7%。中位OS为15.5个月,12个月OS率为60.7%。


既往接受过cBTKi治疗CLL/SLL患者(n=11)的ORR为63.6%。中位DOR为18.3个月,中位随访17.5个月后,12个月DOR率为83.3%。中位PFS和OS分别为18.3个月和24.3个月。


03安全性


中位治疗时间为4.2个月,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至中度,因不良事件或治疗相关严重不良事件(SAE)而停药的比例较低。≥3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既往cBTKi相关研究报告的发生率相似,并且所有病例均通过中断给药和/或支持性治疗得到了有效管理。只有2例患者因血细胞减少而减量,且这一减量并未导致停药。房性心律失常和出血被认为与BTKi治疗有潜在关联。然而,在本研究中,没有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报告,只有2.3%的患者发生了≥3级出血。综上所述,匹妥布替尼治疗中国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总体安全性良好。


研究结论


匹妥布替尼在接受cBTKi治疗后进展的中国MCL患者中显示出有临床意义的疗效,并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此外,匹妥布替尼在接受过cBTKi治疗的中国R/R CLL/SLL患者中显示出初步的抗肿瘤活性。匹妥布替尼总体耐受性良好,未观察到新的安全信号。总体而言,匹妥布替尼在中国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全球Ⅰ/Ⅱ期BRUIN研究报告的结果一致。


小结


目前,对cBTKi不耐受或耐药中国MCL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有限,本研究结果对这些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本研究中,匹妥布替尼在接受过cBTKi治疗的中国MCL患者中展现出有临床意义的疗效。中位随访12个月,所有接受cBTKi治疗的MCL患者中,ORR为62.9%,与全球Ⅰ/Ⅱ期BRUIN研究报告的结果8(R/R MCL患者的ORR为56.7%)一致。本研究中的所有患者既往都接受过多线治疗,尽管如此,11.4%的MCL患者仍达到了CR,并且在CR时间点或基线时,活检样本均未显示骨髓受累。而且,在大多数预设亚组中,均观察到类似的缓解,甚至在一些高危组(如基线时sMIPI高危或骨髓受累的患者)中也是如此。此外,接受匹妥布替尼治疗的MCL患者也获得了持久的缓解,在至少12个月的随访后,中位DOR未达到,12个月DOR率为59.7%,亦与之前BRUIN研究的结果一致8。值得提出的是,MCL患者的12个月OS率为61.9%,而既往研究报道的cBTKi治疗后进展的MCL患者的中位OS<10个月8,因此,匹妥布替尼或可为MCL患者提供更多生存获益。除了MCL以外,本研究中既往接受过BTKi治疗的CLL/SLL患者的ORR为63.6%,中位PFS数据良好,这一结果也支持了BRUIN研究的发现,即匹妥布替尼同样可为既往接受过BTKi治疗的CLL/SLL患者带来临床获益。在这一中国患者人群中,匹妥布替尼的安全性与BRUIN研究报告的结果一致,未观察到BTKi相关的新的安全信号,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其具有高度选择性和可逆性特征。


综上所述,匹妥布替尼在cBTKi治疗后进展的中国MCL患者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与历史数据相比,患者生存时间更长。此外,其在经cBTKi治疗的中国R/R CLL/SLL患者中亦展现出初步的抗肿瘤活性。而且,匹妥布替尼的总体耐受性良好,在中国人群中未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总体而言,匹妥布替尼在中国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征与全球BRUIN研究报告的结果一致。因此,对于接受过cBTKi治疗的中国MCL患者,匹妥布替尼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Jain P, et al. Am J Hematol. 2022 May;97(5):638-656.
2.Yoon DH, et al. J Hematol Oncol. 2020 Mar 17;13(1):21.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OCAN 2022. Population Fact Sheets. WHO; 2022.
4.Ou Y, et al. Front Oncol. 2022 Mar 10;12:840616.
5.Gale RP. Chin Med J (Engl). 2022 Apr 20;135(8):883-886.
6.Mato AR, et al.Lancet. 2021 Mar 6;397(10277):892-901.
7.Mato AR, et al. N Engl J Med. 2023 Jul 6;389(1):33-44.
8.Nirav Niranjan Shah et al. JCO 41, 7514-7514(2023).
9.Liu Y, et al. Int J Cancer. 2025 Jun 1;156(11):2158-2168. ​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