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丽萍教授、马梁明教授、马艳萍教授:CAR-T临床前移联合移植优化突破治愈瓶颈,多发性骨髓瘤诊疗进入精准免疫时代
2025-06-08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CAR-T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山西省医学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第21届学术会、2025年CSCO抗淋巴瘤联盟巡讲—山西站暨第16届山西省淋巴细胞疾病规范化诊治研讨会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学术会议”于2025年5月23-24日在山西太原举办。与会期间,医脉通特邀山西省肿瘤医院苏丽萍教授、山西白求恩医院马梁明教授和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马艳萍教授接受采访,分享多发性骨髓瘤的前沿进展。


苏丽萍教授:革故鼎新,破解骨髓瘤诊疗延误与治愈难题的双重挑战



苏丽萍教授


本次会议特邀了多位国内血液及淋巴瘤领域知名专家莅临,在此向各位专家的到来致以衷心感谢。参会专家包括黄晓军院士、王建祥教授、吴德沛教授、胡豫教授、马军教授、朱军教授、张晓辉教授、赵维莅教授和宋玉琴教授等。会议内容覆盖广泛,涉及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出凝血疾病、贫血相关疾病,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细胞治疗等领域,几乎涵盖血液肿瘤诊断与治疗的全范畴。我们相信,本次会议的举办将有力推动山西地区血液学科临床与科研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在山西省医学会的领导下,在各中心院领导支持及省内外同道的帮助下,山西血液学界在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基础诊断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与国内顶尖医学中心的交流合作,助力山西各医疗中心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更多省外专家的指导与支持。未来,山西血液学界同仁将团结协作,在血液领域发出更多“山西声音”。


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诊断难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许多患者以非血液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如肾功能衰竭和骨质破坏等,常辗转多个科室后才转诊至血液科,导致诊断延误,曾有患者延迟半年才确诊。血液科医生接诊时,需结合老年患者贫血、骨质破坏、神经系统病变和肾功能障碍等特征,需警惕浆细胞系统肿瘤。其二,需鉴别浆细胞肿瘤。浆细胞肿瘤包括意义未明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冒烟型骨髓瘤(SMM)及活动性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时需结合CRAB症状,避免将反应性浆细胞增多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误诊为恶性肿瘤。


随着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CD38单克隆抗体及CAR-T细胞疗法的应用,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生存期及安全性显著改善,但仍存在未满足需求。首先是治愈性突破,尽管新药不断涌现,骨髓瘤仍属不可治愈性疾病,尤其中青年患者的长期生存需求亟待解决。目前对其生物学特征的认知不足,未来需深入其分子机制,以探索根治性疗法。其次是治疗策略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国内卫生经济学效益合理,仍是一线及后线治疗的重要选择。临床应尽早在一线治疗阶段完成干细胞采集冻存,以提升后续疗效,避免二线/后线治疗时的时机延误。此外,CAR-T细胞疗法虽已上市,但卫生经济学可及性待提升。目前,淋巴瘤领域已有6年随访数据证实部分患者可通过该疗法避免移植,而骨髓瘤领域CAR-T的长期数据有限,未来需探索其能否替代高风险移植,尤其是为年老体弱患者提供更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马梁明教授:破茧成蝶,多靶点CAR-T突破骨髓瘤耐药困局



马梁明教授


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研究中,CAR-T细胞疗法已取得显著进展。以BCMA为靶点的CAR-T疗法解决了多数复发难治性病例的治疗难题,即使在BCMA靶点“脱靶”情况下,靶向GPRC5D CAR-T疗法仍能使部分疗效不佳的患者获得缓解。然而,任何技术均存在局限性,即便双靶点CAR-T或联合靶点CAR-T疗法,也无法覆盖所有难治复发患者。因此,探索新治疗靶点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可借鉴实体肿瘤的研究思路,关注肿瘤微环境相关靶点——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瓶颈可能与微环境调控异常密切相关;另一方面,CAR-NK细胞疗法对多发性骨髓瘤疗效的提升潜力值得期待。


当前,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模式正从传统化疗向免疫治疗转型,单克隆抗体(如CD38靶向药物)、双特异性抗体及CAR-T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以CD38靶点为例,其抗骨髓瘤疗效已在一线治疗中普及,国内多项双特异性抗体以及CAR-T相关临床试验正在开展。随着CAR-T技术从临床试验迈向商品化,其应用逐步规范化,但靶向治疗的发展仍面临瓶颈。未来,免疫治疗可能走向多靶点组合模式,CAR-T、CAR-NK、CIK等细胞疗法需与新型化疗药物、靶向药物联合应用,以发挥协同效应。此外,CAR-T技术与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联合策略,尤其是自体干细胞移植,可能成为根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途径。


马艳萍教授:剖幽析微,精准定位CAR-T适宜人群与免疫联合治疗的科学探索



马艳萍教授


CAR-T细胞治疗主要适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尤其是接受过标准治疗(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或CD38单克隆抗体)后出现耐药的患者。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进展,CAR-T治疗的应用阶段已从传统后线(如四线、五线治疗)逐步前移。例如,FDA已批准靶向BCMA CAR-T疗法(如bb2121),其适应症可能扩展至一线治疗,用于来那度胺耐药的患者。选择CAR-T治疗时需综合评估患者个体情况:首先需关注疾病生物学特征,如是否存在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如t(4;14)、t(14;16)、TP53突变等)、髓外病变(如髓外大包块、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多发髓外浸润);其次需评估患者合并症,对于老年患者或存在心、肺、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需谨慎权衡治疗风险,同时需考虑潜在感染风险及CAR-T治疗相关并发症(如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神经毒性等)。


在免疫疗法联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探索中,尽管目前尚未形成明确的标准化方案,但可聚焦以下方向:首先,科学设计联合方案时需注重靶向协同效应,以规避单一免疫治疗的耐药或脱靶问题;其次,需强调治疗策略的动态优化,例如在CAR-T治疗后患者出现复发倾向或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时,联合应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可能发挥清除残留病灶的作用;此外,需密切关注联合治疗的毒性叠加风险,通过合理设计药物剂量爬坡方案,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1749367438475(1).jpg

苏丽萍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2级),博士生(后)导师

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主任

山西省血液肿瘤诊疗中心主任 

山西省淋巴瘤综合诊断与细胞生物治疗重点培育实验室主任

淋巴瘤精准诊疗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

山西省肿瘤医院白血病·淋巴瘤首席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 省委联系专家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第三届副主任委员

山西省医学会第八届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女医师协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分会会长 

山西省医师协会细胞免疫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西省女医师协会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白血病·淋巴瘤》副总编辑

《临床肿瘤学杂志》《肿瘤研究与临床》编委


1749368191891151.jpg

马梁明 教授

山西医学科学院 山西白求恩医院 同济山西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医学科学家 

血液内科学科带头人 山西白求恩医院血液内科首任主任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山西省名医,山西省333人才 山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感染学组委员

山西医学会第七届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西医学会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西医师协会血液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MDS/MPN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抗癌协会造血干细胞移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西省健康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西省继续医学教育协会血液分会会长

华北地区造血干细胞移植协作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等编委

发表SCI及国家级论文100余篇,主编著作5部,副主编2部,参编10余部

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

主攻方向:恶性血液病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擅长:疑难血液病诊治


1749368214298302.jpg

马艳萍 教授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后)导师、国家二级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2005年-2007年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后

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

山西省委高级联系专家

美国血液协会会员,亚洲骨髓瘤网理事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联盟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委员

山西省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山西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MDS/MPN学组组长

山西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候任会长

山西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多发性骨髓瘤及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西省医师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山西省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主任委员

山西省继续医学教育协会临床试验技术与应用分会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